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与对策理论报告-最新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和谐德育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与对策理论报告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就是要求广大师生要求真务实,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村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德育即生活,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回归于生活。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阴影挥之不去,不懈追求升学率,成为广大学校的奋斗目标。学校德育工作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德育教育形式单一,德育教育内容体系不科学不合理,只重视知识灌输形式化、说教化,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个体特征和情感体验。在知识狂轰乱炸的新世纪,信息全球化、知识勃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给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21世纪,新的时代背景,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许多传统的理论、观念、价值标准等都受到了挑战。社会经济的腾飞也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个别领域道德失范,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了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形成。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虽已得到各级部门和广大教师的重视,但部分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而家长也只是盯着孩子的考分,对教师及学校的评价也以分数定论。尤其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上缺乏稳定性,方法上缺乏诱导性,理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相对薄弱,学校班团活动及各科教学中德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我校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我校的德育工作更具科学化和系统化;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广大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新时期德育工作有五点典型的教育意义:1.1德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要让德育活动起到增强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目的;让学生认识自己对社会、对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注国家大事和身边的小事,并能献出自己的同情心和爱心。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做到不自私冷漠、不埋怨不满、不浮躁消沉,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与学习中的挫折,让学生充满青春的活力和朝气。1.2德育可以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德育教育不仅教育学生,而且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观念。通过德育活动的实施,要让教师明白学生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要让学生感觉到学校的快乐,感觉到知识的乐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不光要给白天鹅以阳光,也要给丑小鸭以雨露。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知识来武装学生,要用自己的勤奋来教育学生。整个学校的教师素质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通过德育改变教师的育人观念。1.3德育能有效地促使和谐的师生关系。德育教育改变了学生的恶习,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改变了教师的育人观念,由过去因对学生的失望而抱怨转变为以爱心包涵学生的缺点,对学生抱有宽容、理解和信任的态度;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1.4德育效应决定学校的精神面貌。围绕德育理念有计划地进行实施,使学生活动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使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学校活动都有一定的条理性。把整个学校建设成一个和谐和睦,互敬互爱,团结向上的人际关系的美好校园。2.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国内外研究理论国外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很早,我们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苏格拉底等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从伦理学的角度对道德的研究。他认为美德和真正的幸福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给道德进行了定性,他认为:德性是一种倾向或习惯,包括审慎的目的或选择。道德在于中庸之道,这取决于我们自己,由理性来确定,或者像一个审慎的人会予以确定的那样,这是早期人们对道德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系统化,只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单纯的论述道德功能和作用。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对道德教育的研究逐渐成熟。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比较重要的理论流派有:2.1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柯尔伯格、莱斯特等人。他们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原则。主要采用了两难故事法来测定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和阶段,从而得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学说。这一学派的不足之处在于过分强调道德判断认知方面,而忽视了道德判读的情感因素,另外两难故事法与真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毕竟有差距的,不能用教室里纸上谈道德代替社会道德实践。2.2价值观澄清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拉斯思、西蒙、哈明等人。他们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每一个转折关头,我们都会遇到选择。选择是依据价值观,但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是什么就已经做出选择。因此他们认为,创造条件,利用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这对他们的选择并付诸行动具有意义。他们设计了许多策略,鼓励中学老师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3理性为本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谢佛和斯特朗等人提出。他们认为道德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理性和情感都起作用,但理性显得更重要,他们对道德价值观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他们把对价值观类属理解为静止的概念,这是比较不能让人接受,但这一流派比较注意老师的主导作用。2.4完善人格道德教育理论。以美国里考拿为代表的一个流派。他在总结大量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完善人格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他把尊重和责任作为学校普遍的公共道德核心。他还为美国教育实践提出了十二条道德教育途径,深受实践工作者的欢迎。2.5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的麦克菲尔和诺丁斯等人创立。他认为应以母爱的方式关心学生,学校教育者应淡化职业意识,不是以老师的身份,而是以关心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从而产生共鸣。这一学派强调浓厚的情感色彩,与认知和理性为特征的理论相对立。另外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佳发展期的理论,也为我们对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内对道德教育的研究也很早。在我们的古代就有了养学习童蒙的思想,主张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须从小抓起。其中《三字经》就是道德教育的典型标准和教材。我国从心理学角度对品德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源于近代。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学生的研究,近期,心理学家李伯黍教授和全国各地的同行协作,沿着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路线,进行的品德发展阶段论的跨文化研究;林崇德教授进行的学生与青少年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潘寂和朱智贤等人对学生心理的研究等。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学生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总之,国内的研究还是基于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目标以及公民道德教育规范。用一种生硬的方式来处理道德问题,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致使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说教基础上无法融入实际生活,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让道德教育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应。致使国内的道德教育遭遇瓶颈,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失德行为的发生。3.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3.1德育工作认识不足,处于应付状态。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学校特别是一部分农村中学的领导,对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坚持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处于消极应付状态,其表现为:一是学校德育工作无计划,仅凭学校领导的感觉喜好来定。兴趣来了,今天集中报告,明天主题班会;兴趣没了,说到哪儿干到哪儿,无章可循。二是有计划、有措施,不抓落实,以空对空。若遇上级检查,立即造假编假,目的在于应付了事。三是标准低,只求会上安排,课上布置,学校根本不求落实,常常以不出事为目的,整个工作单调乏味没有吸引力。3.2德育工作是短期行为,没有持续性。部分学校淡化德育工作的渐近意识,承认功能,否定过程,只讲效应,不讲方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选择性教育,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期望未成,信心丧失殆尽,试图通过一两次纪律教育,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效果不明显时,就步步松驰,前功尽弃。对双优生重点培养,对落后生,不是积极转化,而是通过讽刺、挖苦、瓦解、打击其上进的信心,采取劝其退学或逐出校门的做法,把包袱推给社会。使这些学生自暴自弃,浪迹街头,成了社会上的小混混,虽然学校学籍划去了,但派出所却建档了,从而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团结。3.3追求表面形式,满足于大声势。上级教育部门,内部机构繁杂,为显示其自身重要性,挖空心思搞评比,文山会海成了抓工作的主要形式。发文件,搞活动,周周不断,月月更新,只求订方案交总结,不求活动是否开展,落实是否到位。使下属学校特别是本来人员就紧缺的农村中学穷于应付,只好做表面文章,一味追求形式而已,在实际的教育规律上不下功夫。更善于适应上级口味,赶浪潮的形式,搞所谓的大活动等等。其实这一切只是装门面而已,其结果只会削道德修养的有效性和长远建设。3.4德育队伍不健全,只是班主任说教。班主任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社会工作和家务劳动,使他们长期超负荷运转,从体力、精力和时间上无法保证开展耐心细致的学生品德教育。多数教师不愿做班主任工作,认为太累、费时、费力、不讨好。有的科任教师认为学生思想工作只是班主任一人的职责,只重教书,不重育人,遇到学生的违纪事情,只埋怨班主任。再者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被认为是副课,由于教师缺编,只好用圣(剩)贤(闲)人员来充数,造成德育队伍不健全,素质不高,水平不齐。3.5德育课的内容与实际脱节。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存在着简单的重复和严重的脱离实际,有些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课堂上讲的助人为乐、一心为公、爱国主义与学生亲眼目睹的上车抢座位、公车私用、表里不一等现象相矛盾,使学生感到很困惑。再者学校对德育教师只使用不培养,加之个人努力不够,本身知识与观念老化,思想不稳定,从而削弱了德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且教学方式单调呆板,照本宣科。而有的干脆是在课上勾勾划划,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导致学生更加厌烦,试考完了,记忆的东西也就原原本本交给教师了,从而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扎实推进中学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广泛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教育体系。胡锦涛主席强调指出的学校德育必须做到德育为首、育人为先的指示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4.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活动实施原则4.1针对性原则。学生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差异性大于智育差异性。德育工作不是千篇一律的思想工作流水线,而是千变万化的因材施教,细致入微的个性化和针对性教育。但是,对于年龄小的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懂的融入集体,近路的学生欺负远路的学生等这样的情况,我们既要规范,同时也要开展针对性的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4.2以人为本的原则。农村中学德育活动以人为本的含义是指:第一,活动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为出发点。第二,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而且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展示者。第三,坚信没有不可教好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向善之心。即使是公认的德育工作的困难生,也要一视同仁,充分尊重并发挥他们的主体性。4.3可操作性原则。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式,如果在学校日常的德育常规工作之中缺乏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就会成为空洞的理论,没有指导意义。德育活动要紧密联系学校具体的日常德育常规工作,寻找一种富有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德育方式。5.农村中学德育教育方法、措施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中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