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反倾销及我国对策姓名班级学号中文摘要随着欧盟一体化建设的加速进行,地缘经济政治利益更趋一致,反倾销作为其方便易行、见效快的强有力保护手段愈来愈频繁地付诸实施,矛头直指我大宗出口产品,使中国成为欧盟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打击对象,致使中国许多产品无力与欧盟同类产品相竞争,被迫退出欧盟市场。面对反倾销,无论是出口企业,还是国家政府部门都应予以足够重视。本文在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欧盟反倾销法的实践及中国出口商品屡遭欧盟反倾销指控的重要原因,从而提出了我国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对策。关键词:欧盟反倾销对策非市场经济国家目录一、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基本状况…………………………………………………1(一)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次数频繁………………………………………………1(二)欧盟对中国产品倾销的确定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2二、中国出口商品屡遭欧盟反倾销指控的重要原因……………………………2(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造成我国企业应诉困难………………………2(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导致中国和欧盟经贸领域摩擦加剧…………………3(三)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表现出来的低素质是主要内因………………3(四)缺乏对国际竞争对手的了解………………………………………………4三、中国企业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对策选择………………………………………4(一)从政府角度看………………………………………………………………41、正确认识反倾销的本质………………………………………………………42、加强对外宣传使我国尽快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43、加强外贸出口的协调管理规范出口竞争秩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44、建立有效的反倾销预警机制…………………………………………………55、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法规的宣传……………………………………5(二)从企业角度看………………………………………………………………51、积极应诉………………………………………………………………………52、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出口结构…………………………………………………53、建立反倾销诉讼基金联合应对………………………………………………54、加强与外国企业的联系与合作…………………………………………………55、加深对进口国的法律了解拓展信息渠道……………………………………6参考文献………………………………………………………………………………1第1页欧盟对华反倾销及我国的对策近2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和出口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增长。但是,随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在世界出口榜上排名的上升,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也逐步出现了扩大之势,从80年代的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步扩大到墨西哥、印度、埃及、南非、秘鲁和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欧盟是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地区,反倾销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欧正常经贸关系发展的严重障碍。分析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及特点,研究我国被诉原因及应诉对策,对有效抵制欧盟对华反倾销,消除双边贸易障碍,促进双边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欧盟对华反倾销的基本状况可以说,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进程与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步伐是相生相伴的。从1979年欧盟最早发动对我出口糖精钠和机械闹种反倾销指控并获成功以来,我国出口商品接二连三受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反倾销指控。据中国外经贸部的统计,从1979到2000年9月初,中国出口商品已累计遭受来自欧、亚、非、大洋州的三十几个国家的422件反倾销起诉,涉及我国出口商品二十多个大类中的绝大部分类别,给我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00多亿美元。在422起反倾销调查案中,欧盟占第一位,为87起,影响我国约10%的出口,损失在30亿美元以上。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欧盟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规模不仅越来越大,且反倾销立案调查频繁、裁定率很高,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地区。当前,欧盟对我国出口商品实施反倾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次数频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欧盟对我国产品提起的指控有增长之势。20世纪80年代欧盟对华反倾销年均3起;从1990年至2000年9月初,欧盟对华反倾销年均7起,特别是在1996—1997上半年欧盟就发动了11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1999年,欧盟又对我国出口商品提起反倾销诉讼13起,超出历年立案数量,2000年5月欧盟委员会又宣布接受以飞利浦为代表的三家欧盟节能灯生产商的起诉,对来自中国的节能灯进行反倾销调查。我国除被诉倾销的次数频繁之外,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金额不断增加。进入2004年,反倾销势头有增无减,年度立案数量大幅度增加到9起,涉及产品包括手动叉车、铸铁井盖、碳酸钡、聚酯长纤维面料、三氯异氰尿素、镁砖、不锈钢紧固件、颗粒壮聚四氟乙烯树脂、酒石酸等。这些产品均是中国出口欧盟的重要产品,其中聚酯长纤维面料一案涉及中方1000余家企业,总金额高达5.8亿美元,是我们历年来反倾销案件涉及金额最大的一例,如果终裁成立,将会对我国纺织品对欧盟出口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欧盟对华反倾销不仅立案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对以前年度做出的反倾销仲裁产品有重新启动了反规避、反吸收等新的调查方式。欧盟反倾销政策呈现的另一个新特点是其修改了第384/96号基本反倾销条例和第2026/97基本反倾销条例(2004年3月13日),降低了反倾销实施门槛,更有利于欧盟决定采第2页取反倾销措施。(二)欧盟对中国产品倾销的确定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根据欧盟反倾销法,构成倾销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以低于国内的价格或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向进口国进行销售;二是销售的数量猛增;三是销售的产品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的危害,且这种危害与倾销之间存在因果联系;四是危机欧共体整体利益。然而,欧盟对中国产品所确定的倾销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甚至有时根本不具备任何倾销的条件。如中国生产和出口到欧洲的棉坯布价格从1992到1996年一直在上升,但占欧洲的市场份额1995年、1996年、1997年基本持平,在这种情况下还确定为倾销,其意图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发达国家的纺织业在中低档产品上已经失去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力,为了保护本国萧条的企业,减少失业人数,采取反倾销诉讼,阻止中国产品的进入。同时,欧盟在确定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上也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常常不用统一标准对待所有出口同一产品的国家。如1998年欧盟对中国、印度、埃及、印尼和巴基斯坦五国的棉坯布的反倾销中,征收的平均税率是12%,但是对中国则是征收6个月15.7%的临时反倾销税。而实际上,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棉坯布价格比中国低40%。再如1999年2月宣布对中国、印度、墨西哥、波兰、南非和乌克兰的钢丝绳和钢缆征收6个月的惩罚性反倾销税,其中南非是33%而中国则是74.8%。(1)这违背了WTO《反倾销协议》中“要在无歧视的基础上,对涉及多个出口国家或地区征收反倾销税。”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将中国的这些产品挤出欧洲市场。二、中国出口商品屡遭欧盟反倾销指控的重要原因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遭受欧盟反倾销投诉的不利状况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国内出口产品的反倾销风波似乎没完没了。彩电反倾销案一波未平,空调反倾销案又一波袭来。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全球遭反倾销的第一大国。其实,彩电业和空调业的遭遇仅仅是冰山一角,有数据显示,从1979年8月起,已先后有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过超过500起的反倾销调查,各个企业为此遭受的直接损失已超过100亿美元。对中国提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是欧盟、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国,涉及产品主要有钢材及其制品、化工产品、机电产品和纺织品等。在反倾销立案方面,2003年上半年,18个WTO成员对30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共立案79起,比去年同期的149起大为下降;针对中国的反倾销立案2003年上半年达到12起,比去年同期的21起有所下降,但中国仍是最大受害国。在反倾销最终措施方面,2003年上半年,16个WTO成员对41个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采取了共112起反倾销最终措施,比去年同期的99起有所增加,但发达国家采取最终措施的案件数却从去年上半年的31起显著下降到2003年上半年的7起。2003年上半年,16起反倾销最终措施针对中国,比去年同期的18起稍有下降,但中国仍是最大受害国。印度与土耳其是2003年上半年采取反倾销最终措施最多的WTO成员,均有21起,泰国以20起紧跟其后,中国为11起。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原因,也有国内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从总体上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造成我国企业应诉困难(1)徐宝峰《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中国检验检疫》,2002年第2期,44页第3页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市场准入条件大大改善,市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然而我们发现,在欧盟包括其他国家在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指控中,总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中国是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众所周知,虽然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的双边协议,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议定书规定,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同意在入世后的15年内,美国可以继续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采用对中国不利的反倾销规则,继续维持对入世前的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机制。由于WTO绝大部分成员是市场经济国家,其运作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则,因此,毫无疑问,一种产品的“正常价值”当然是以市场经济国家生产的产品价格来衡量。从而,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只要用来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是合适与合理的”,就可用某一市场经济国家相似产品的价格作为标准。换言之,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增税措施。这就是所谓的第三国参照。(2)其理论依据是: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源由政府控制,企业多属于政府或受政府干预,其产品的价格是扭曲的,不能反映真实价值。当这些产品流入市场经济国家,即构成对后者相关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所以,只要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与该国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该国产品的正常价值,那么,在反倾销案中,十有八九会使该国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从而给该国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欧盟成员国长期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随意用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力成本都有巨大差异的第三国作为替代国,实属不公。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等数据,来计算所谓产品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增税措施。例如欧盟在彩电反倾销中就将新加坡列为中国的替代国,而新加坡的人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自然很容易得出倾销的结论,而且倾销幅度还很大。这实际上让我国不少企业蒙受了不白之冤。(二)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导致中国和欧盟经贸领域摩擦加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连续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大好局面,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明显提高。同时,中国出口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性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普遍增强,对发达国家的同类产品构成威胁,使中国在与欧盟的双边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这种状况容易引起欧盟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重视和防范。再者,近来欧盟成员国经济普遍不景气,为了保护其本国产品的国内市场,在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取消进口数量限制等逐步取消的情况下,世贸组织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被广泛使用,反倾销自然成为欧盟对我国实施贸易制裁的主要手段。(三)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表现出来的低素质是主要内因中国企业出口产品往往重量不重质,参与国际竞争缺乏长期战略眼光和可行的战略方案,不重视品牌的塑造,主要采用价格竞争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