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记录会议内容环境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参加人员全体教师主持人柳启辉时间14.4.13地点电教室会议记录:1国际社会发展的共识世界经济的腾飞——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日益加强。2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中国家——今年来经济发展迅猛——环境保护迟缓——阻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3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环保素养——基本素质之一新一轮课改——环境意识为基本内容二、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及其内涵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当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的环境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强调进行有关环境的概念,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忽略了或较少进行“为了环境教育”。对价值观与态度观的培养。环境教育是一个涉及整个教育过程教育领域,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综合环境素质的公民教育,他不仅涉及有关环境教育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者形成强烈的生态意识,正确的环境观与态度,从而构建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行为模式。三、环境教育的新载体——“绿色学校”“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用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学校内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内涵:(1)学校管理者、教师、职员、社会人员参与。(2)区域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3)以学校做为环境教育的中心影响家长、社区、社会。(4)建立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加强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交叉渗透。(5)形成以社会为主体的教育模式。(6)通过环境知识形成环境意识。而后自觉实施环境行为。(7)要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伦理观、消费观。四、环境教育的课程模式显性课程:是为实现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规划各门学科①专门环境课程②各学科渗透隐性课程:是课程和教学计划之外的潜在的和非预期的课程。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事物情景主要形式文化情景人际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