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新闻事业的产生内容提要•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工具•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及其特点•近代中文报纸产生的特殊性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工具的演变:(古代社会新闻年传播发展缓慢,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第一、新闻传播工具的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原始社会主要以嘴巴作为传递工具;到了奴隶社会,已经形成了口头、文字、信号三者并存的新闻传播媒介。同时新闻活动要依赖于交通、通讯工具和其他的物质手段。•第二、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方式:1)口头新闻。特点:简便、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缺点:新闻保真性差、传递速度慢、覆盖面窄。2)信号媒介。最大的好处是迅速,但传递复杂的信号比较困难,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3)书信媒介:远距离传递信息;印刷媒介:古代主要指邸报;其他传播方法•露布:一种布告,早期专用于传播战争捷报。•牌报、旗报:露布的一种转化形式。将战果和作战情况写在布旗上(旗报)、木牌(牌报)上。•悬书(出现于战国)、揭帖(用毛笔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古代新闻活动共同点:•第一、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无以此为职业的机构,所以古代只有新闻活动而无新闻事业。•第二、其规模小,新闻基本上为定向传播,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对象,而没有无定向的大众传播。•第三、统治阶级内部新闻活动大大超过被统治阶级(主要是规模上)。第二节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打破了几千年来凝固不变的社会秩序:–社会规模扩大;–社会变动加速;–生产分工精细;–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激化。早期的资产阶级报业•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政党报纸”使报纸成为党派之间争权夺利的工具。“报刊史上的黑暗时期”。•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纸取代党派报纸。其特点:标榜言论“独立”,不依附任何党派;报道内容上追求趣味,重视时效;提倡客观报道,主张薄利多销。•19世纪末,垄断报团(或称报系)开始形成,标志资本主义报业进入垄断阶段。•16-18世纪,报纸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阶段:手抄新闻出现和盛行时期–第二阶段:新闻书出现。–第三阶段:周刊(周报)、日报勃兴•周报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第二节报纸、广播、电视的产生一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一)报纸的雏形1.官方公报–统治阶级内部用以传递信息的工具。–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为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工作。涂有石膏的木板。议事记录、法庭审判、税收情况。屋大维继任后还由书记员抄写多份,颁发给各地要人和军政长官。2.邸报–在中国,自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朝覆灭才推出历史舞台。–唐代中央政府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封建官报,朝政简报,每天公开发布,内容为宫廷新闻。“开元杂报”。到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才开始通称为“朝报”。•邸报的称呼和内容•1)称呼:条报、条陈、除目、报状、状;邸抄、朝报、进奏院状报。•2)内容:圣渝,法令,奏折•3)特点:不由朝廷统一公布;内容不相同;无固定发布日期;无自己采写的新闻言论。•4)作用:宣传君恩;宣扬君臣之道;宣布君令;封锁不利消息;通信息。•5)定性:并非近代报纸的始祖,而是政府公报的始祖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3.新闻信–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公元前47年,恺撒向罗马告捷的“我到,我见,我胜。”(二)西方报纸的起源与发展•16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产生了手抄新闻。•1609年,德国出版了《观察》、《报道与新闻报》等周刊,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周报。•1660年,以周刊形式在德国出版的《莱比锡新闻》,三年后改为日报。这是新闻史学家普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日报。格塞塔(Gazetta):是曾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流通的一种铜币的名称。当16世纪手抄小报在威尼斯问世时,购买者或阅读者需要付这样一块铜币。后来格塞塔便演化成报纸的意思,并广泛地使用于欧美各国早期报纸的名称中。•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周报和日报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报纸的特点•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作为资料长期保存•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反复挑选内容来读•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的描绘到本质的揭示,从人的外表到人的内心的活动,都可以跃然纸上报纸的缺点•报纸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性差•阅读报纸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如电视、广播广泛•文字不及声音、图象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二广播•(一)定义: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递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1895年波波夫和马可尼分别发明了无线电通讯技术。•1899年,马可尼成功地将电报自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拍发至法国。1901年又完成了横越大西洋电报的发射。•当时无线电报主要用于航海通讯。广播的诞生•1906年圣诞节,范斯顿在马萨诸塞州的试验电台首次作试验性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看,广播从此诞生。•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8MK试验电台广播了该州(密执安州)州长的新闻。这条新闻被认为是最早的广播新闻。•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务部向匹兹堡KDKA电台颁发营业执照。这是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无线电广播在中国的发展•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1923年上海)•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6年东北)•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8月)广播的特点•传播迅速,时效性强,使广播可以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同步报道•渗透性好。电波不受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可以无限发行•对象广泛,群众性强•感染力强。广播的语言和音响生动活泼,具有文字无法代替的感染力广播的不足•一瞬即过,受众难以进行仔细地研究和推敲,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受众的注意力只能被迫跟随广播•受众必须按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三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1873年英国工程师约瑟夫•梅发现了硒的光电效应。•1884年德国科学家保罗•尼普柯运用硒的光电效应发明了电视扫描盘,即电视机荧光屏的雏形。科学家对电视技术的攻关•1926年贝尔德完成电视画面的完整组合及播送,1月26日在伦敦作公开示范表演。•1928年贝尔德将电视画面由伦敦发送到格拉斯和纽约。•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和贝尔德合作,试验成功了有声的电视图像及其传送。公众电视发射台与彩色电视•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亚历山大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众电视发射台。•美国无线电公司1940年首先试制成功彩色电视,经过改进,于1946年宣布“点描法彩色电视技术标准”,1953年美国政府宣布采用此标准,通称NTSC制。•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首先正式播送彩色电视节目。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及普及(1)问世:20世纪30年代(2)概况: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3)现状(特点):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中央电视台(CCTV)的成立•1958年5月1日成立北京电视台,后改名为中央电视台。•1973年开办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正式打出栏目名称字幕,播出时间20分钟。•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2003年7月1日,央视新闻频道正式开播。《红楼梦》•电视的特点•除具备广播所具有的一切优点电视之外,还有独特的长处:•强烈的现场感•亲切感•简洁明了电视的不足•除了广播所具有的缺陷外,电视还有突出的不足•长于报道外在的看得见的动态新闻,而对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比较困难•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还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一、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近代中午内报纸的产生,第一批近代中文报纸是19世纪初由英国传教士创办:第四节近代中文报纸产生的特殊性•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5日,世界上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创刊。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作为第一个来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到达广州。为建立能放手开展传教活动的基地,1815年,马礼逊带领助手传教士米怜和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来到华人聚居的英属殖民地马六甲,办学校、设印刷所,并出版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刊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所以宗教内容占绝大篇幅,包括介绍基督教义、介绍《圣经》等等;同时还包括宣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等。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开始涉及时政。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米怜所写的《张远两友相论》一文,后编为小册子多次翻印,成为基督教早期在华影响广泛的宣传品。•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受众,考虑到东南亚华人多属下层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但关心祖国,所以他主张刊物内容要简短、通俗、生动。因此该刊的传教文章大量引用中国儒家语录,以增加亲近感和说服力,并采用对话、讲故事的方式,以求更易于被读者接受,长篇文章则往往采用中国古典小说的章回体裁,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天文地理等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配有插图,生动易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每期6至7页(1张两面),每期初印500册,第五期起印1000册,后增至2000册。免费赠阅,传布于南洋群岛、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华人聚居区,“中国境内亦时有输入”。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是米怜,其他撰稿者还包括马礼逊、麦都思、梁发等。1821年,因为米怜病重,《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停刊,历时7年,共出7卷。•《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蚀》;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2、《特选撮要每月纪统传》1833-1838•1833年,麦都思创办了《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登载宗教、时事、史地、常识等,它办了3年共4卷。•3、《东西洋考每月纪统传》1833-1837英文名称是〈EsternWesternMonthlyMagazine〉这“东西洋考”四字也许从张燮的《东西洋考》一书而来,虽然主要介绍西方文化,但也同时以东方文化为对照,虽然这个杂志并非中文杂志之鼻祖,但却也占了个第一,那就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杂志。它于一八三三年八月一日创刊于广州,一八三七年后才迁至新加坡。目前已知出过三十九期(其中有六期原样出版过两回,实有33期内容),最后一期(但不知是否终刊号)是道光戊戌年(1838年)九月。•该刊的主要编辑者是德国传教士郭实腊,习近代中国史者,对该人无不熟悉。他首先是位传教士,于福音传播竭尽全力,又为英国殖民当局服务,干过搜集情报、出谋画策的事,当过秘书译员甚至外科医生,积极主张以武力进攻中国。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学者,精通多种西方语言,还懂中文、马来文、泰文和日文。生性勤于著述,在短短的四十来年的生命中,就有八十余种不同文字的著作问世。郭实腊之外,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等也参与编纂。二、《万国公报》、《申报》•《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