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背景资料20世纪50-6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酿成了不少公害事件,促使人们认识到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寻求更为积极的途径来保护环境。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首次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背景资料美国在1969年通过立法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环境保护由被动治理向积极防治转变。局限:考虑的是局地污染问题,是针对单个项目的传统环境影响评价。背景资料随着开发步伐的加快和开发规模的扩大,在1980年代初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高潮。这次高潮伴随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如大气污染物越界传输、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背景资料关注:由局地环境问题区域或全球环境问题环境影响评价:由项目层次规划和政策层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应运而生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第六节开发区土地利用评价第七节区域环境管理计划主要内容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特点、原则和目的意义;2.熟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3.掌握环境容量的概念与类型,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4.掌握区域承载力概念、研究内容及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适宜度分析。教学难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适宜度分析。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特点与类型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区域开发活动: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这些开发活动区域一般称为开发区。具有以下特征:1.占地面积大,一般在1k㎡以上;2.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3.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其独立的法人;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4.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5.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6.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1.广泛性和复杂性2.战略性3.不确定性4.评价时间的超前性5.评价方法多样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6.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流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城市新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旧区改建环境影响评价※※※补充内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1.区域开发建设的特点与单项建设项目相比,区域开发建设具有以下特点:(1)规模大(2)占地广(3)门类复杂(4)多部门负责(5)长距离、大范围的环境复合影响(6)集中的环境保护对策2.区域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的联系首先,由于区域环评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所利用的基础资料和有关数据相对完整、连续、准确,得出的各种预测规模精度高,可信度大,用于指导建设项目环评有助于提高评价质量。其次,将区域环评成果用于建设项目环评时,可减少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以及部分现场测试与室内计算等工作,特别是已经建立和验证的各种预测模式可以直接用于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从而缩短了评价的周期。最后,在区域环评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项目环评时,可以适当地节省评价费用。总之,开展区域环评对提高建设项目评价质量、缩短项目评价周期、节省项目评价费用等方面的作用也是相当明显的。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1)评价对象不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包括区域内所有或主要的开发行为和开发项目;项目评价则是对单一的建设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联合。两者在评价对象方面的区别是前者具有广泛性,后者具有单一性。(2)评价范围不同一般来讲,区域环境评价所包括的地域广、空间大、尺度长;而项目评价的地域小、空间小、尺度小。就评价范围而言,前者属于区域性,后者属于局部性。(3)评价方法不同前者评价的内容较多,预测的目的也较多,而同一预测项目又采用几种预测方法;后者内容相对较少,预测目的也较少,而同一预测项目往往采用通用的预测方法。即前者采用的评价方法呈多样性,后者采用的评价方法呈简单性。(4)评价水平不同前者注重选择有理论基础和实际经验的评价单位,集中各方面的技术优势,发挥各专业的技术特长,所以体现了较强的学术性;而项目评价则突出了较强的实用性。(5)评价精度不同前者强调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整体进行宏观综合研究,精度可适当放宽,反映了全局的合理性;而项目评价对精度的要求更高,往往强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6)评价时间不同前者应该在编制区域规划之前或者在编制的过程中进行,而项目评价则规定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完成。相对于开发建设行为的起始时间来讲,区域环评的时间具有超前性,项目评价则具有同步性。(7)污染控制的方式不同区域环评强调以防为主的总量控制,即工作的可行性;而项目评价则强调以防为主的环保对策,即治理措施的针对性。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1.同一性2.整体性3.综合性4.实用性5.战略性6.可持续性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发生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编制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确定之前,其对象是区域内所有的拟开发建设行为,目的是通过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1.宏观论证区域开发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避免决策失误,减少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2.为区域开发合理布局,筛选入区项目提供决策依据。3.了解区域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助于制定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计划和建立区域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4.为入区项目提供审批依据和开展单项工程环评的基础,使单项工程环评更具科学性、指导性,缩短单项工程建设周期。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教学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基本内容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教学重点:环境容量的概念、类型与计算要点教学内容:一、环境容量的概念二、环境容量的计算要点一、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某一环境单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或者说在某一区域内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这个限度称为环境容量。环境容量与区域社会功能、环境背景、污染源布局、污染物理化性质以及环境自净能力等因素有关,它是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依据。水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容量:二、环境容量计算要点(1)水环境容量计算要点:确定受纳水体的水质现状,分析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按水域功能划分,确定水质标准。利用水质模型建立污染物排放和受纳水体水质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水质模型应按要求进行验证。根据受纳水体水质达标程度,考虑相关区域排污的叠加影响,应用输入响应关系,确定合理的混合区,以受纳水体水质按功能达标为前提,估算相关污染物的环境容量。二、环境容量计算要点(2)大气环境容量计算要点大气环境容量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A-P值法:以大气质量标准为控制目标,在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控制区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许限值来控制大气环境容量。反演法模拟法线形规划法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教学重点: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教学内容:一、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二、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三、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20世纪80-90年代初期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是浓度控制管理1988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之后,开始实行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污染控制对策。1996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到2000年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应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2003年8月国家又发布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并明确指出: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这就更明确今后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要放在污染物总量控制方面。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环境污染控制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控制污染源发展趋势、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发展概述一、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和分类1.基本概念所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计算或核定区域内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近似于环境容量),并以此对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最终确定区域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2.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分类(1)指令性总量控制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按照一定原则在一定时期内所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主要工作是在总指标范围内确定各小区域的合理分担率(对比分析法和比例分配法)。(2)容量总量控制在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区域排污总量,即在区域环境质量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所允许的区域污染物最大排放量。(3)目标总量控制由于容量总量控制实施的困难性,目前在区域评价中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将环境目标或相应的标准看做确定环境容量的基础。即一个区域的排污总量应以其保证环境质量达标条件下的最大排污量为限,一般应采用现场监测和采用相应的模拟模型计算的方法,分析原有总量对环境的贡献以及新增总量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要论证采取综合整治和总量控制措施后,排污总量是否满足环境质量要求。这部分内容与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基本相同。这种以环境目标值推算的总量就称为目标总量控制。(4)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主要分析主要排污单位是否在其经济承受能力的范围内或是合理的经济负担下,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最佳污染措施所能达到的最小排污量,但要以其上限达到相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原则。二、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1.资源预测方法人均资源消费法、分部门资源预测法、时间序列法、投入产出法和弹性系数法Qwi=Q0(1+K×Ni)t2.能流分析能源的输入、能源的集中转换与加工、能源的输送与分配、能源的最终使用3.水流分析水资源开采、水的使用、污水产生与排放、分散处理或集中处理、向受纳水体排放与回用等阶段资料:北京地下水严重超采已达40多亿立方米,地下水位从解放初期的5米变成现在的50米,北京地下已形成1200平方公里的地下降落漏斗。三、区域发展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测算总量合理分配分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措施技术经济分析预测总量的环境影响分析(1)选择合适的总量控制因子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选择:氮氧化物和SO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选择:COD、氨氮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2)确证污染物达标排放(3)确证环境质量是否达标(4)确证是否符合指令性总量控制要求(5)贯彻“增产不增污,以新带老,集中治理”原则(6)经济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