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方山子传苏轼你知道成语“河东狮吼”的意思吗?比喻凶悍的女性,也用以嘲笑惧妻的人。陈慥,字季常,居于黄州之岐亭,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指柳氏也。(洪迈《容斋随笔》)自读课文,正音正字闾(lǘ)里陈慥(zào)著(zhuó)帽矍(jué)然岐(qí)亭勋阀(fá)第一段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lǘ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仰慕乡里尊奉改变志趣一展抱负受赏识,重用隐居名作状:在茅屋认识,来往突起方形遗留于是名作状用遗像(古今异义)古:遗留下的样式今:死者的照片或画像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方耸而高:形方而突起第一段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崇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无人赏识。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草屋吃素食,不与世间人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方方的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1、第一自然段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2、方山子隐居黄、光间的情形,作者写得较为详细,请简单概括一下.明确:(1)生活极清苦:”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2)不与外界交往:”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3)穿戴奇特:”所着帽,方耸而高”,因此称他为”方山子”。3、由作者介绍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是一个怀才不遇、愤而归隐的高士。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适:适逢,恰好矍然:惊讶的样子所以:……的原因宾语前置,“为何”自得之意:怡然自乐环堵:四面墙壁。第二段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第二段译文:明确:方山子是过来人,熟悉黑暗的官场所以见怪不惊。“俯而不答”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仰而笑”是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思考: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独念:私下里想使:放纵,任性因:于是岂:表反问,怎么状语后置,鹊(于前)起第三段异:形容词意动,认为……奇异从:动词使动,使……跟从有:通“又”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zhé)居山中的人呢?第三段译文: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使:假使显闻:显达闻名等:等同,相类似阳:同“佯”,假装傥:或许第四、五段岁:名作状,每年得:会心之处第四、五段译文: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让他从事政事,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文言知识1、通假字前十有九年(“有”通“又”)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遗像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使从事于其间2、古今异义古义:遗留下来的样式;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或照片。(古义:指墙。今义:堵塞)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子古义:(在官场)任职。今义:做某项工作。提刀而立使骑逐而射之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余知而无罪也3、一词多义(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表转折)(表并列)(通“尔”,你,第二人称代词)而岂山中之人哉余既耸然异之(的,结构助词)(他,代词)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尊奉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向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课堂练习D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蟹六跪而二螯B.余既耸然异之\然终不遇C.晚乃遁于光,黄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A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C合作探究1、方山子给苏轼留下的突出印象是什么?余既耸然异之。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异以对比手法,彰显其异思考讨论:方山子到底异在何处?2.方山子有着怎样的经历?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两次转折,三个阶段生平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侠士)成年——折节读书,意欲入仕(学士)晚年——怀才不遇,隐居光黄(隐士)3、两人相遇,方山子又有怎样的反应?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4、“余告之故”,苏轼告诉了方山子什么事?宋神宗熙宁年间重用王安石变法。元丰二年,苏轼调任湖州,作《湖州谢上表》,其中有:“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御史何正臣弹劾苏轼暗语讥讽朝政;监察御史里行舒亶亦从苏轼的诗集中找了几首诗,说他“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苏轼被捕入狱。后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圣朝不宜诛名士”,苏轼得免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乌台诗案5、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为什么“俯而不答,仰而笑”?1、“俯而不答”表现了方山子对险恶仕途的熟悉,以及对苏轼的理解、同情。2、“仰而笑”表现了他对诬陷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和对污浊官场的傲视。疑问二:而岂山中之人哉?1、真正的隐士是什么样的人?方山子真的是个隐士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方山子: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悠闲散淡,随缘自适。2、方山子眉宇间为什么会有精悍之色?精悍的神色说明方山子内心的侠气和用世之志并未完全消退,他的归隐并非天性使然,而是出于对仕途的失望和不平。疑问三:此岂无得而然哉?(1)方山子有心得吗?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家人尚且如此,方山子可想而知。通过家人侧面烘托方山子的安贫乐道。(2)俗话说:“有舍才有得”,方山子舍弃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方山子放弃了显赫的家世、成名的机会,壮丽的园宅,丰厚的财产,对荣华富贵弃如敝屣;他摆脱了名利的诱惑,获得了心灵的无拘无束、自在洒脱。疑问四:方山子傥见之欤?“阳狂垢污”的异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方山子或许能见到他们?“阳狂”并非真的癫狂,而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郁愤和无奈。作者认为方山子和阳狂之人是同道中人,说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暗指方山子也是一个阳狂避世之人。狂人阮籍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文帝初欲与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阮籍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写作意图探讨:作者为方山子作传,除了赏识他的为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试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谈一谈你的理解。作者无端被诬,谪居黄州,心中亦有“不遇”的失意与不平,所以此文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的不遇,亦写自己的诗文被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委婉。主旨:1.赞扬陈慥独特的隐士精神。2.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探究:本文和正史中的人物传记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正史传记: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姓名、籍贯)杜慧度……曾祖元,为宁浦太守,遂居交趾。父瑗,字道言,仕州府为日南、九德、交趾太守。(家世背景)李丰,字安国……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成长经历)特点:顺叙、平铺直叙构思之妙1、叙述:概述方山子生平2、顺叙:他乡遇故知3、倒叙:昔日相见之状4、补叙:家世背景5、议论:对方山子的赞颂方山子传文似看山不喜平随物赋形,巧妙布局你能找出相关语句来说明这个特点吗?善设悬念,前后呼应课文小结本文塑造了一个自甘淡泊、不慕荣利的隐者形象。文章写方山子事迹,以“侠”与“隐“为核心,精心组织内容,重点记两人先后两次邂逅的情景。先就此次黄州岐亭相遇,写方山子的隐而不仕、心境恬然;再倒叙十九年前的凤翔西山之遇,写其少年任侠、意气风发。隐时与侠时,前后判若两人.作者通过这种强烈鲜明的对比,显示人物性格的变化,从而集中地突出方山子的“异人”特质。本文写方山子,实际是悲怀才不遇。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