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龙源期刊网小学音乐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作者:杨静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2期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很多老师认为吃透教材、上好课是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团、队、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在教学中无从入手,有人甚至认为课堂上的德育渗透也只是讲讲大道理,起不到作用。其实,爱国主义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可以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在教育过程中陷于窘迫境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本文就是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试图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做一点浅显探索,与广大同行们做一个求同存异的交流。一、明确学习目的,培养爱国信念新课改中已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第一个学习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内容,培养爱国信念。教材里许多音乐作品,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触动了学生的情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如学唱《共产儿童团歌》,通过介绍中国共产儿童团,进行歌词的朗读、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激发了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再如欣赏《红梅赞》时,播放了影片《江姐》的片段,英雄、烈士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们,催他们奋进,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培养关心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二、培养集体意识,增强爱国情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集体视为国家的一个“细胞”,由此可见,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音乐课中,“集体”是教师教学、学生练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的一些活动和练习大都在集体之中完成。由于教学的特殊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变性,导致集体与集体,个人与集体的平凡接触,学生对集体问的竞争和对抗,胜与负比较敏感,情感流露比较真实。因此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我们可以通过编队、分组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集体的理解。通过集体行动“合唱”“合奏”、“伴奏”等,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使他们懂得个人和全局的关系。还可以通过“小组创编”游戏或舞蹈比赛等,培养团结协作,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逐渐加深对集体构成的认识,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龙源期刊网三、通过游戏创设情境游戏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有许多音乐游戏,而且大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欢迎。但是,这种教育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地进行,做到既要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演练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学习《游击队之歌》这课时,可做“冲过火力网”游戏,教师先放一段密集枪炮声的录音,接着对学生讲,今天我们都来当一次游击队战士,为了夺取战斗的胜利,我们要机智勇敢地冲过敌人的“火力网”。然后,在播放的枪炮声录音中做游戏。还可以通过讲英雄人物的小故事,比如欣赏《儿童团放哨歌》时,介绍英雄人物王二小的事迹,并作放哨游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做学生很投入,爱国主义情操在游戏中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四、通过音乐“名人效应”激发学习主动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飞速发展,涌现出大批音乐名人,这些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教师要善于把握儿童的心理,充分利用“讲、看、说、仿等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方向,行有目标。所谓讲就是给学生介绍一些我国优秀音乐名人。例如,京剧大师梅兰芳;钢琴王子李云迪;中西合壁吴碧霞;歌坛新秀谭晶等。“看”就是给学生看一些相关的视频。比如,我国优秀艺术家们的表演。“说”就是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爱的音乐名人。其实,学生们通过媒体、网络等途径认识了很多音乐名人,听听孩子们的评论,也可以及时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名人。“仿”就是让他们模仿一下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音乐名人的动作、表演风格。例如,在京剧课上,同学们模仿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俞表演《红灯记》选段。这样做学生容易理解,心境真切自然,学习主动性得到较好地发挥。五、通过布置环境营造渗透氛围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予人一种享受,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环境氛围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充分利用环境氛围对人的影响,营造出多种渗透氛围是必要的,也龙源期刊网是可行的。例如,利用校园的围墙或板报写一些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看关的标语,或画一些相关内容的校园歌曲宣传画等。总之,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十分丰富只要我们认真细致的挖掘、探索和实践,就可以加以利用。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不是说服而是感染,不是光靠讲道理而是重熏陶,不是靠灌输而是靠潜移默化,而这些感染、熏陶、潜移默化靠的是什么?就是要通过诸多音乐窗口反映上来的爱国主义情感来陶冶学生的灵魂,诱导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把一颗颗美好的种子播入青少年那充满稚气而纯洁的无暇之心中。参考文献:[1]丁钢,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苏凯达,少儿创新素质教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