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慨人生感慨1、感慨社会:社会浑浊、世风日下、家国破败、政治腐败……2、感慨个人:身世坎坷,命途多舛、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人生苦短,青春易逝、落魄他乡,忧愁幽思……将进酒(qiāng)莫使金樽(zūn)空对月烹(pēng)羊宰牛且为乐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斗(dǒu)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径(jìng)须沽(gū)取对君酌呼儿将(jiāng)出换美酒作者回顾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称“李杜”。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赐金放还(744-755年,44-55岁)1、同僚诋毁:因深得玄宗赏识,故遭他人嫉妒诽谤。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2、朝政腐败:宦官、外戚干政。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3、不合时宜: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流露有意归山的迹象。就在此时,被赐金放还。这次的归山,实际是体面一点的放逐。背景分析本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多次应邀到嵩山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登高饮宴。本诗可能就是三人饮酒言欢时李白所作的劝酒词。“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赏析开头到朝如青丝暮成雪”,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为什么?悲夸张、比兴。雄壮永恒的黄河如此,人生更渺小短暂,仿佛朝夕之间。开头四句,虽豪壮,但豪壮中令人顿生悲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欢☞没用☞不乐微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2赏析人生得意须尽欢”到会须一饮三百杯”。写了什么内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情感?乐观自信,肯定人生,肯定自我,透露出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蔑视权贵☞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由微醉到大醉3赏析“岑夫子”到“斗酒十千恣欢谑”。a“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如何理解?b“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为何单单列举陈王曹植的事例?愤a这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这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b用以自比,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大醉4赏析“主人何为言少钱”到最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万古愁”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情感是什么?狂怀才不遇,可以说是封建时代多数才人的共同命运,所以说是“万古愁”小结未醉微醉大醉黄河奔流不返青丝转瞬白发光阴易逝青春难再生不得意才不得用宴不尽欢壮志难酬钟鼓馔玉不足贵古来圣贤皆寂寞蔑视权贵无心功名5为了表达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比喻用典借代起兴朝如青丝暮成雪陈王昔时宴平乐钟鼓馔玉不足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将进酒》测练一、填空题:1、这首诗的基调是_____。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__,一落笔就写楚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___,“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_____之情。2、本诗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的态度。3、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________;________等。愤激悲欢狂放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朝如青丝暮如雪与尔同销万古愁课后作业一、掌握本文将(qiāng)、馔(zhuàn)、恣(zì)、谑(xuè)、径(jìng)的读音;二、掌握将(qiāng)、钟鼓馔玉、恣、谑、径、将(jiāng)、沽(通假字)的意思;三、结合作者生平,试比较《行路难》与《将进酒》思想情感的异同;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时代背景公元八○五年,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⑴登城楼:交待了事件,又含触景生情,伤高怀远之意。⑵寄:只要设身处地,稍加思索,诗人眼望苍茫天地间,百感交集,寄关切之情于同被贬谪的漳、汀、封、连四州。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出来。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山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我们来到百越这个纹身之地,虽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理解大意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京六千里,荒远闭塞,没有旧日交好,只有苍茫的荒野,愈是在壮阔的、茫茫的天地之间,愈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满腔孤愤油然而生,溢满了整个心胸。这里的“茫茫”既是说海天茫茫,又是说愁思茫茫,既是现实的自然空间,也是诗人愁思浩渺的心灵空间。主客观世界浑然一体。“城上高楼”,“高”字,写立身高,所见远。作者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字,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境界辽阔、情意深广。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写暴雨打薜荔,乃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沈德潜《唐诗别裁》:“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婉转、含蓄蕴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第二联,芙蓉与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密雨映射敌对势力。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是景语,更是情语,是诗人仕途险恶的写照,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溢于言表。抒发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上遭挫折所产生的痛楚和不平。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远景,写山水景象。把目光远投,只见山岭绵绵,林树重重,遮住了诗人远望的视线,那曲曲折折的柳江,恰似我的曲结的愁肠。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唐诗解》评此联:“无限之情,以有限之景出之;无形之情,以有形之景状之,对此风景,情可堪乎?”对政治的抱负不绝,对友人的思念无限,但被重重山岭阻断,满腹愁思无形,但却似山岭林树重重叠叠,就如柳江江水滔滔不绝,又百转千回。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岭树”、“江流”两句,写遥望,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以“岭树重遮”、“江流回肠”等景象,诉说了与故友远相隔离,音书难通的愁苦和抑郁。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尾联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滞”:不仅是柳宗元当时的处境,而且也是他最终的命运,最后他客死于柳州任上,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也是他一生命运悲惨的终结点。品评手法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诗人正是通过“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飑”,“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这些哀苦无比的景色的铺叙,景中见情地把自己被贬谪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通过登楼远望,抒发了诗人离乡别友的悲苦和对挚友的深情怀念,流露出对时事艰危、环境险恶的忧伤和不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是一首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为唐代七律名篇。是作者被贬后怀念友人之作,抒写了共同的政治抱负和共同的政治命运而形成的友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zhǎo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题分析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在洛阳之西,崤山之东。苏轼和苏辙兄弟俩,曾到过渑池,并曾在那儿的一所寺院里住宿过,寺院里的老和尚奉闲还殷勤地招待他们,他们也在寺内的壁上题过诗。当苏轼后来从苏辙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的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想想自己漂流不定的行踪,不由得感慨起来。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