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袁行霈版重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基本原则:理清思路、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思路第一编诗歌的发展1、原始歌谣、诗经、离骚;2、汉乐府、文人五言诗(二言、四言到五言的体裁变化);3、魏晋南北朝诗歌(建安诗歌是乐府文人化的标志,曹植是五言诗的奠基者,曹丕《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七言诗,大小谢对山水诗题材的开掘,鲍照对七言诗边塞诗的发展,永明体、宫体诗对诗歌格律的开拓,陶渊明对田园诗的贡献,南北朝民歌的地位)4、唐代诗歌:初唐四杰,摆脱齐梁诗风;沈宋,律诗定型;陈子昂,恢复风骨与兴寄;山水田园诗派(王孟);边塞诗派(高岑);李杜;刘柳、元白(新乐府运动)、李贺,小李杜5、宋代诗歌:白体(香山体)、晚唐体、西昆诗派//梅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江西诗派;中兴四大诗人,四灵派,江湖派,陆游6、元代诗歌:元诗四大家7、明代诗歌:拟古与反拟古的斗争拟古:李东阳的茶陵派,李梦阳、何景明的前七子,李攀龙、王世贞后七子,唐宋派反拟古:李贽“童心说”,公安派,竟陵派。8、清代诗歌:以宋型诗为主轴黄宗羲、钱谦益等虞山诗派,朱彝尊,查慎行,厉鹗的浙派诗,程恩泽等宋诗派,沈曾植等同光体;此外,吴伟业等娄东诗派,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黄遵宪的诗界革命等第二编散文的发展1、先秦散文:叙事散文——左传、战国策;议论散文——孟子、庄子,发展的三个阶段2、两汉散文:叙事散文——史记、汉书,政论文,贾谊3、魏晋南北朝骈文,王羲之《兰亭集序》4、唐代散文:韩柳古文运动5、宋代散文:诗文革新运动,唐宋八大家之欧、曾、王、三苏6、明代散文:宋濂的文与道一,归有光等“唐宋派”7、清代散文:桐城派——戴名世(先驱)、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姚门四弟子(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湘乡派、曾门四弟子(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严复、林纾骈文中兴:汪中第三编词的发展1、唐五代词:词的定义,词的兴起,晚唐温庭筠的词及其地位;西蜀花间词派及韦庄(成就最高),南唐冯延巳(五代存词最多)、李煜(成就最高)2、北宋词: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词体、题材、技巧),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题材、词风、音律、以诗为词)3、南宋词: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辛弃疾(以文为词)及辛派词,姜夔格律词派4、清代词:以浙西词派为主轴,前有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六家,中有厉鹗为领袖,后有吴锡麒、郭麐为后劲清初陈维崧的阳羡词派,和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京华三绝,清中叶张惠言、周济的常州词派近代的清季四大词人王鹏运、朱祖谋、况周颐、郑文焯第四编小说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小说,干宝的《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简练传神)2、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爱情传奇——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三大传奇)、李朝威的《柳毅传》(人物鲜明、情节曲折)3、宋元话本:受众下移。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四类代表《错斩崔宁》、《碾玉观音》、《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大唐三藏取经诗话》4、明代小说:四大奇书、“三灯”、“三言二拍”5、清代小说:《聊斋》、《儒林外史》、《红楼梦》及世情小说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才学小说李汝珍《镜花缘》6、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小说界革命第五编戏剧的发展1、元代戏剧:A、元代杂剧——元曲四大家,关《窦娥冤》、郑《倩女离魂》、白《墙头马上》、马《汉宫秋》,再加上王实甫《西厢记》、纪君祥《赵氏孤儿》B、元代南戏——高明《琵琶记》,荆刘拜杀2、明代戏剧A、明代杂剧——徐渭《四声猿》B、明代传奇——明中叶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及无名氏《鸣凤记》)、四大声腔(余姚、海盐、弋阳、昆山)、两大流派(吴江派、临川派)汤显祖《牡丹亭》3、清代戏剧:A、传奇——李玉苏州派(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李渔的风情喜剧《笠翁十种曲》、南洪北孔B、杂剧——杨潮观C.地方戏——中叶的花雅之争、近代戏曲改良运动,以春柳社成立为标志的话剧诞生。第一编先秦文学的考试要点一、名词解释1、神话(一册p36),2、山海经(一册p38)3、风雅颂(一册p55),4、毛诗序(诗大序,《毛诗》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有一段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相传为东汉卫宏所作。大序阐述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5、笙诗(《诗经·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的合称。这六篇诗都仅有篇名而无文辞。宋朱熹于集传中称这六首诗为“笙诗”。也称“六笙诗”。),6、赋比兴(一册p64-65),7、诗六义,8、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一册p79),9、春秋三传,10、百家争鸣,11、四书五经,12、楚辞(一册p115),13、九歌(一册p121),14.屈宋二、简答题、论述题(诗歌板块)1、简述《诗经》风雅颂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第一卷p55)2、《诗经》的内容。(第一卷p56-64)3、《诗经》的艺术成就。(第一卷p61-65)4、孔子兴观群怨的理解。(04福建师大)5、《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一卷p68-69)6、《离骚》的思想意义(第一卷p117-118,)7、《离骚》的艺术特色。(结合屈原作品,分析楚辞的特色及影响。第一卷p118-120)(历史散文板块)1、《左传》的思想内容。2、谈谈《左传》的文学特点。(第一卷p80-84)3、《左传》的叙事特征。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第一卷p86-88)(诸子散文板块)1、《庄子》的思想特征(加艺术特色,p100)2、《庄子·逍遥游》的思想艺术特点。4、举例说明《庄子》散文中的寓言的特点。(p100-103)5、《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第一卷,p98-99)6、《荀子》的文学成就(p103-104)7、试述先秦散文的概况。(p95)第二编秦汉文学的考试要点一、名词解释1、汉大赋(新体赋、散体赋,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2、骚体赋(骚体赋是汉初出现的一种赋,近于《楚辞》,多于“兮”字调,舒缓音节,文采绮丽华美,并继承了《楚辞》抒发了个人哀怨,忧伤情感的特点。代表人物和作品:贾谊《鹏鸟赋》、《吊屈原赋》),3、七体(第一卷p164,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典型作品即《七发》。后来模仿者甚多,以至于《文选》于赋体之外,另立“七体”。例如傅毅的《七激》、张衡的《七辩》、曹植的《七启》等,但都不及枚乘的《七发》。),4、汉赋四大家,5、劝百讽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法言》对汉大赋的批评。)6、纪传体(第一卷p177-178),7、互见法(旁见侧出法第一卷p184,“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8、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所提之观点,与“发愤著论”词义相近。“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发愤著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诗穷而后工”的思路。)9、世家:是司马迁著《史记》的五种体例之一。三十世家胡思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的。世家主要是描绘贵族之家,诸侯王国的历史,或真实存在或传说中的侯王。根据其政治地位来决定他们是如本纪还是如世家。如项羽、吕后被列入本纪,孔子、陈胜被列入世家。司马迁对传记人物的编排,显示出高超的技巧,是它生动的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0、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大都作于东汉末年。南朝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11、乐府,12、汉乐府(第一卷p192)13.乐府诗集(第一卷p193)二、简答题1、汉代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第一卷p138-140)2、汉赋的发展流变3、汉赋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和作品三、论述题1、《史记》的写作宗旨和结构框架(第一卷p177-178)2、《史记》人物描写的特色(第一卷p180-184)3、《史记》的史学意义和文学意义。(第一卷p:177-187)4、《史记》的地位和影响(第一卷p187-188)5、《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第一卷p234-237)6、简述《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点(第一卷p237-239)7、汉乐府叙事艺术(第一卷p:197-200)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考试要点一、名词解释1、建安七子(汉建安年间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文学齐名,称为“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同时,因七人同居邺中,故也称“邺中七子”。),2、建安风骨:出现于建安时期的诗歌美学的典范。“风骨”是指建安诗人作品内在的王气与感染力,语言表达上表现出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特点。作品大都是抒发诗人高扬的政治理想,对人生短暂的感叹,表达出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悲剧色彩。代表人物:“三曹”和“建安七子”。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风范,为我国的诗歌创作开创了新局面,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3、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创作风格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抒发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感慨深沉、情调激昂,笔力矫健,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4、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刘宋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语言工整精练,境界清新自然;颜延之喜用典故、堆砌辞藻,成就较逊;鲍照诗歌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表现了寒士的慷慨不平,他们艺术成就高,影响大,被称为“元嘉三大家”。5、游仙诗(诗体名。作者借描述“仙境”寄托思想感情的诗歌。以晋代郭璞所作《游仙诗》为最典型)6、宫体诗:宫体之名始于萧纲入主东宫之时,但沈约、鲍照、萧衍等人的艳诗已肇其端。内容上,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情调轻艳,风格柔靡,注重词藻、对偶与声律。在艺术上继续了永明体的探索而更趋格律化。7、正始之音: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曹芳皇帝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世称正始之音。文学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为避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诗旨玄远。8、志怪小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内容主要记述神鬼怪异、远方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