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的研究综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离合词的研究综论汉语离合词的研究,近年来在学界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当丰硕的,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离合词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科学严谨地对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了对离合词界定方面存在的分歧,离合词的判定及命名问题,并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一、离合词的性质(一)历来对离合词性质分析方面的的分歧1.处理为词学术界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大多数,可以说是目前为止离合词定性研究过程中得到最广泛支持的主流学说,就连对外汉语教学界也普遍承认离合词是词的观点。支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中指出“一个复合词可以有有限形式的扩展,只要两个成分挨得相当近”。他认为可以把这样的扩展叫做“离子化”,是词的有限扩展。李清华《谈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1983)认为按词处理比较好,因为扩展时,只不过是两个语素之间加了其他成分,处理为词保持了前后一致性而且能否扩展不是区分词和词组的唯一标准,如果把能扩展的都当词组,那将会有相当一部分词,尤其是动宾结构的词被排除出词的范围,这对语法的学习和分析是没有好处的。张静《汉语语法问题》(1987)也谈论了这个问题,认为动宾式词比较特殊。从意义上说,其中两个成分至少有一个失去意义,二者合起来表示一个特定的意义,这是合成词的特点。从形式上说,它们虽然都能扩展,但扩展形式是有限的。我们认为把这些词缀当做嵌在动词中间的中缀是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2002)中指出离合词无论是合是离,一律作为一个切分单位,中间隔有其他成分时,看作不连续词,与词类标注结合作切分分析。赵金铭也认为,无论是从结构关系、语法形式还是意义功能上分析,离合词都更接近词。林汉达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成为结合动词。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如“唱歌”,“歌”只是补足唱的意义等,这里的结合动词即为离合词。与此观点相近的有刘泽先、文炼引、彭楚南、范晓、赵金铭等。2.处理为短语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离合词这种特殊的结构不是词,应该是短语或倾向于短语。在本体研究方面的学者有一部分人支持此观点,对外汉语教学界也有人同意此说法。王力先生曾提到词和短语的界限问题时就坚持认为凡是两个字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就是短语,否则才是一个单词。如“老人”是短语,因为它是“老的人”的意思;“老虎”是单词,因为它不是“老的虎”的意思。“说话”和“走路”都是短语,因为可以有“说大话”和“走小路”等说法;甚至“打仗”,”睡觉”,“害病”之类也可以认为短语,因为可以有“打了一仗”,“睡了一觉”,“害了一场大病”等说法。“挖苦”却只是单词,因为咱们只能说“挖苦他”,不能说“挖他的苦”。钟棂《谈怎样分别词和语》(1954)指出“打仗”、“打架”等,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吃饭”、“打人”相近,而和“动员”等词相反。我们只说“打了一架”、“打了三天架”和“打了三年仗”、“打仗打个没完”,不说“打架了三天”,“打仗个没完”或“打仗了三年”,可见这些词组还没有变成词。所以我认为可以把它们叫做两个词。只要说明它们常常结合用在一起的这一特点便行了。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提到“按说,一个组合的成分如果可以拆开,可以变换位置,这个组合只能是短语。可是有些组合只有单一的意义,难于把这个意义分割开来交给这个组合的成分。例如“走路”、“洗澡”、“睡觉”、“吵架”、“打仗”等。因此有人主张管这种组合叫“离合词”,不分开的时候是词,分开的时候是短语。可是,这种组合的语法特点跟一般的动名组合没有什么两样。这里又遇到了语法和词汇的矛盾。从词汇角度看,可以算做一个词,可是从语法的角度看,不得不认为这些组合是短语。史有为则认为汉语中所谓的“离合词”是一个不标准的术语,离合词既属于词又属于短语的说法也是不合逻辑的,他认为除了偏正式离合词以外,其他三类动宾、动补和动趋式在语法形态上都和短语是一致的,而不应该看成词。对外汉语教学界中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接受并同意离合词是词的说法,但也有少数人倾向于“短语说”的观点。杨庆蕙就认为离合词是词的说法不符合外国留学生在脑海中早已建立起来的“词”的概念,而且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很难按照离合词的理论向学生解释其用法和规律,无法自圆其说。3.处理为中间状态中间状态说是随着离合词研究的深入而产生的,一些学者认为很难把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归类到词或短语门下,于是便产生了这种观点。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1957)在分析“革命”、“跳舞”、“鞠躬”等离合动词的时候,认为这类用支配式构成的离合动词,合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词,拆开来用的时候是一个动宾词组。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认为“吃亏”、“招生”、“失火”类复合词,扩展以前是复合词,扩展以后就成了组合式述宾结构。张理明先生认为,如果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词,似乎就没有充分照顾到这类组合经常可以拆开使用的情况,但如果只是把它们看作是短语,好像又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类组合经常可以作为词来使用的情况。所以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这类组合介于词和短语之间,兼有词和短语的性质。范晓先生也认为,离合词属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组合,并以“类短语词”来命名这类组合。4.离为短语合为词说这一观点兼顾了离合词现象本身的两个重要特点,主张者认为这种组合在合起来使用时应看作是词,而分开来使用时则应看作是短语。离为短语合为词的说法实际上是随着离合词概念的提出而产生的。陆志韦先生是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离合词这种能够扩展的结构,当它们不扩展时整个词连写可以收入词典,扩展后分写,就变成两个词了,他把这样的动宾格命名为“离合词”,由此还可以看出陆志韦先生对离合词的研究是基于扩展法对词和短语进行区分的。张涤华、胡裕树也认为此类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单一性,但结构上却可以分开或扩展的组合——合则为一,离则为二,也就是合的时候是一个词而分开之后为短语。总而言之,关于离合词的定性问题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争论,至今也仍还是个悬而未决的课题。但无论是持哪种观点的学者,其目的都是希望可以推动汉语理论研究的发展与进步,并在实践中有所作为。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以及信息处理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只要这些理论可以更全面、更好的应用于实际并服务于人类就够了。二、离合词的界定离合词的界定标准与离合词的定性问题密不可分,而离合词的界定究其根本就是如何区分词和短语的问题。这个问题自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一直备受中国语言学家们的关注,也是个一直都存在着争议的领域。但是研究出的理论成果还是十分可观的,这些成果为离合词的界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离合词的概念是陆志韦先生提出来的,他当时在判定这个语法现象时使用的是扩展法。扩展法是判定词和短语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个方法,但是它是否可以成为判定离合词的唯一标准很多学者都是持否定态度的。的确,如果只凭借扩展法来界定离合词的话,那么就会有大量的词进入到离合词的范围内。致使其数量过大,如此一来不但不利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实际教学中也会遇到许多麻烦。于是很多学者开始从离合词的自身特点着手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界定原则,这些原则可以作为我们判定一个组合是否为离合词的参考标准之一。1.朱德熙先生曾为了区分述宾式离合词与述宾式短语提出过述宾式离合词的几个特点:(1)含有黏着语素;(2)述语和宾语往往不能彼此分离;(3)有些离合词可以带宾语。2.赵淑华,张宝林提出了四种较为具体的标准:(1)组合成分中是否含有粘着语素来鉴定离合词;(2)搭配严格受限,即一个动词成分只能与一个名词性成分组合或一个名词性成分只能与一个动词性成分组合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3)非动宾式而用动宾式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4)可以扩展又兼属名词或形容词的是离合词。3.吴道勤、李忠初则认为,判定一个组合是否为离合词应遵循这样的原则:(1)这种动名组合只能是双音节的;(2)它一般应具有统一的专门的词义,一般无法分割;(3)它可以而且必须能够按照动宾短语的方式进行扩展、位移或重叠,但在扩展、位移或重叠以后其词义及各种组合成分的语法性质应保持不变;(4)如果它本来是一种双音节的非动宾式组合但却同时具有以上第一、第二两项性能,亦可被认定为离合词。(5)无论是哪一类离合词,一般都不能带宾语。4.周上之则指出,如果一个双音节动宾结构可以扩展,同时又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就可以界定为离合词:(1)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2)能带宾语;(3)能带补语;(4)兼属他类;(5)含有黏着语素;(6)在不加修饰词的情况下不具可逆性;(7)不能自由扩展。此外,沈怀兴曾在文章中全面评析过“离合”说,严厉批评了用扩展法来确定离合词,并指出“认定词的依据只能是历史”。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关于离合词的界定问题上,学术界同样是存在着一些分歧。就如同对其性质难以达成一致看法一样,而离合词的界定标准和原则不仅关系到这类组合的定性问题,还直接影响着其定量问题,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因此是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三、离合词的命名历来命名上的分歧1.结合动词林汉达《动词的连写问题》(1953)提出“凡是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2.破裂词王松茂《谈谈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1956)中提出了这个定义,指出动宾法构成的双音词,破裂之后,能成为两个词,而且在语法上能成为两个成分,如“理发”。3.离合词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1957)首次提出了离合词的说法。他指出“羊肉”不妨叫做一个离合词,合起来是一个词,在同形式的结构里,两段分开了,就是两个词。4.短语词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在分析动形组合和“动词+趋向动词”这两种组合时,认为这两种组合,没有加进去“得”、“不”的时候,像一般的复合词;加进去“得”、“不”之后,前后两部分仍然不能扩展,因而还不是一般的短语,还只能算是短语词。四、离合词产生的原因(一)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结构的一致性是离合词产生的基础结构类型词短语述宾结构管理家务管家联合结构兄弟哥哥弟弟偏正结构牛皮鞋子皮鞋主谓结构国营国家经营述补结构说明说得明白现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词汇的结构和短语、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例如: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还是短语组成句子,都具备这五种基本结构类型。这五种基本结构类型是汉语词法和句法的基础。词法和句法的这种一致性为离合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而在离合词中,前一语素是动词性语素的占了绝大部分。从表达上看,动词在言谈交际中是一个相当活跃的成分,而不是动词性语素的词也受到这类词的类推作用,呈现出较大的动性。同时,后一语素的描述性也很明显,这就为前一动性语素提供了较大的支配可能和支配空间,也给词的离析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由此可见,现代汉语词法和句法的一致性和相通性为离合词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离合词本身的结构特点也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而动宾结构的类推作用使得离合词在实际语言运用中不断地出现和发展。(二)词的双音节化也在离合词的使用中起着推动作用离合词的出现和现代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势是分不开的。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其中以双音节合成词占主体。因而,现代汉语中的语素在古代汉语中一般都是成词语素。这也是离合词在言谈交际中可以离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代汉语的言谈交际中,人们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把这些曾经是成词语素的语素根据表达需要进行补充、限制、解释等,原来的合成词就被拆成两部分。而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单音节词向双音词过渡的过程中,词的定型性是不同步的,词化程度的不一致也是离合词离析度不一致的重要原因。因而,离合词的出现是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中必然出现的语法现象,也是现代汉语词汇由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词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语法现象。同时,在古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词语缩略,这也是离合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学习”就是《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缩略形式固定下来的。这种构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例如“科学技术”缩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