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研究项目类别:(对应项打√)(√)硕士生实践创新项目()博士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学科门类:(对应项打√)()人文()经济()法学()理工(√)管理项目责任人姚梅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填表日期2013-02-26年度编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研究生创新课题立项申请书研究生院2013年制申报须知1.申报者必须认真阅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资助管理办法》、《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及项目管理办法,并按工作通知要求进行申报。2.申报者打字填写(注明“本人签名”、“签名”处请用钢笔或中性笔笔正楷书写)。本人完整填写前5页,再由本人导师及导师组分别填写意见后,送交所在学院评审后汇总上报研究生院。3.本表封面上“年度、编号”由研究生院统一编制填写。4.“项目学科门类”由申报人填写,说明本人所申报课题的研究范畴属哪一学科门类,“人文学科”、“经济学科”、“法学学科”、“理工学科”或“管理学科”必选其一。5.填表必须实事求是,认真翔实,不得虚报或留空。有的栏目如无内容可填,请写上“无”、“未”等字;表格若填写不下,可另附纸。6.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必须同时上报电子版,所有电子文档务必放入一个文件夹中并按“学院—姓名”命名。项目责任人情况姓名姚梅身份证号430502199001055021学号12110089002所在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所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E-mail54918382@qq.com移动电话18202748336固定电话15527020410住址环湖14栋导师姓名蒋文莉联系电话13638660029学习研究经历时间内容学位及导师2008.9-2012.6本科在读(长沙大学)学士学位朱潇俏2012.9-至今硕士在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在读蒋文莉项目组成员情况姓名学号专业联系电话导师本人签名左莹华12110089015人力资源管理13986064357蒋文莉孙伟12110089012人力资源管理15527020410蒋文莉周维12110089011人力资源管理18202723204蒋文莉黎明丽12110089007人力资源管理15527028812蒋文莉主要研究成果说明项目责任人及项目组成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信息以及本人在这些成果中的主要贡献。获得奖励必须说明奖励名称、等级和获奖人的排名顺序。论文需附公开发表论文的封面、目录及首页的复印件。申请资助项目情况名称中文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研究英文Theresearchoftheoccupationconversionofcenozoicmigrantworkersintheprocessoftheurbanization项目的具体内容、预期目标及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的现状1、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农民工问题是我国二元体制背景下出现的特殊群体,因此,国外基本无此称谓。国外与此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理论、职业选择理论以及市民化理论。(1)农村劳动力迁移理论:被称为古典经济学创始人的威廉·配第(WilliamPetty)认为:比较利益会促使劳动力从农业流向工业和商业部门,这是最早以经济发展的立场解释人口流动的原因。②从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角度分析的代表性理论模型,包括“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刘易斯,1954;乔根森,1967;拉尼斯,费景汉,1961)、城市化进程“S”曲线理论(诺瑟姆,1979)以及预期收入理论(托达罗,1969)。③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的代表性理论模型,如从宏观视角讨论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的“推—拉”理论(唐纳·博格,1950),从微观视角讨论人口迁移影响因素、人口流动的趋势以及迁移倾向微观差异的人口迁移规律(列文斯坦,1880)。④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关系方面对人口迁移行为进行研究,如鲍尔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⑤从劳动力的迁移网络和迁移的累积效应对劳动力迁移行为产生的影响方面对劳动力流动进行的研究,如麦斯的迁移网络与累积效应理论。⑥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迁移行为的理论模型,如舒尔茨(1990)和贝克尔(1987)认为个人的迁移行为是一种经济投资过程,并用个体理性的成本与收益比较来解释迁移行为等等。⑦将家庭作为迁移决策的主体,如家庭成员是否进行迁移取决于家庭对于收入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预期(Stark,1982,1986,1991)。(2)职业选择与决策理论职业选择理论Parsons在1905年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因素理论;在1940年,临床心理学家AnneRoe在对科学家和艺术家职业发展的研究中,指出早期儿童的经验会影响一个人高层次的需求,进而会影响这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1959年,美国咨询心理学家Holland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提出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DonaldSuper于1957年提出职业理论,这个理论基于就业者自我的概念,把个人人格和职业紧紧联系起来;DavidTiedeman和Hara在1963通过描述在决策制定中个人经历未定向与无法区别选择的两个阶段,提出生涯选择的解决办法;1976年Krumboltz提出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们过去的经验教训影响着人们职业的决策,职业发展是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及个人了解自身的过程。职业决策理论(TheoryOfDecisionMaking)早在20世纪初,Parsons就提出了职业决策理论的第一个正式的模型,他提倡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职业决策问题。Swanson(1996)认为Parsons的模型成为评价、研究和干预有关职业决策和生涯不确定的框架。职业决策模型包括理性选择模型和非理性选择这两种基本类型,“正确推理”包含了以上两者(Phillips,1997)。(3)农民城市化研究理论市民化理论研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提出的哈里斯—托达罗人口乡城迁移模型。明塞尔认为市民化不仅仅是个人的迁移而是一个家庭的迁移,所以家庭在劳动力迁移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加德纳指出了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原因是由于农业劳动收入和非农劳动收入的不平衡导致的。这种流动会使得农业劳动者收入与非农业劳动者收入趋同。刘易斯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农业缺少资金投入,从事工业生产比农业生产的利润高,工业部门很容易以较低的工资标准雇用到廉价的农村劳动力,这种利益差别促使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通过对世界各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了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他发现城镇化发展进程和农民市民化的历史进程都表现为“S”型曲线,所以他认为城镇化发展进程的“S”曲线实质上就是分析农民市民化的历史进程。狄更斯和K.郎认为存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和主要劳动力市场两个独立的劳动力市场,两者之间的流动存在着障碍。索林格研究表明当地政府和居民常常将失业等社会问题的责任推到农村劳动力身上,所以当地政府难免会对进城劳动力就业实施限制。2.国内研究现状(1)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在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研究方面。很多研究者主要是采取实地调查形式来展开研究,通过对农民工代际之间进行一定的对比,概括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刘传江等通过2005年课题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务农经验、未来归属倾向、自我身份判断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刘传江、程建林,2008)。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倾向于城市,对务农具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城乡隔离的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徘徊在“三盆路口”,表现为既上不得,下不去,又不想安于现状(悦中山,李树苗等,2009),使得他们也被城市主流社会所排斥,他们的社会认同趋于“内卷化”,形成“游民化”的社会认同(王春光,2001)。总之,农民工的这种代际变换虽然会延续他们前辈的一些传统,但两者的主要特征还是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他们无论在社会生活背景、文化程度,还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与其前辈存在较大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己处于“农村不想留,城市难安家”的境地。(2)新生代农民工相关问题:有些学者从具体一个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一些相关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者多从社会融入、身份认同、社会支持系统、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等角度切入(成艾华等,2005;彭远春,2007;王春光,2001;许传新,2007);也有学者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犯罪问题、心理问题、婚恋问题等(何瑞蹇等,2006;李长健等,2007;肖影玲,2006;许传新,2007;韩雪松,2009;刘淑华,2008);总体而言,学术界从多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思想溯源,大多数研究成果中都提到了政府部门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政府部门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上具有举重轻重的作用。(3)职业转换问题研究:我国关于职业转换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李强(1999)将农民工的职业流动分为初次职业流动和再次职业流动。樊平(2004)分析了2001年全国社会调查数据,认为家庭背景对于人们初职的影响和不同阶层成员对社会资本重要性排序差异是社会资本对职业流动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姚先国等(2006)认为,职业选择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葛晓巍等(2006)对我国青年农民的非农职业选择研究结果说明,大多想转变其身份的青年农民都是从农民工开始的,在进入非农领域发展后,农民工中的一小部分经过经验和资本逐渐积累,成为个体劳动者并继续流向更高层的职业。蔡坊(2005)、朱明芬(2007)等研究表明,拥有较低人力资本禀赋的农民工,他们实现就业或职业转移主要依赖社会网络,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其职业转移的重要因素,农民工职业转换正在逐渐步入良性化发展轨道。2、项目的具体内容1.通过图书馆最新期刊和书籍查询以及网络电子资料的参考,找出关于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以及职业转换的最新权威概念和特征,对本课题进行相关程度的文献了解和综述。2.通过问卷调查,查访武汉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转换情况,了解其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计量分析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软件(SPSS,E-views)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得出系统结论。3.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定群体,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结合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从政府,企业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本身的角度出发,打破新生代农民工和雇主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长期职业发展机制,完善其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进程。、理论分析现象观察问题提出背景分析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的概念和特征职业转换过程的影响变量分析产业结构升级政府人力资本投入企业员工关系及精神激励个人职业生涯定位社会融入和认同度根据所提变量以及影响因素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找出相应对策SPSS计量分析3、预期目标:通过课题的系统研究,一方面能够准确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及影响他们职业转换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也能够获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转换过程中的主观诉求,最终寻求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根”的有效路径,避免社会为这一历史性的转型付出过高的代价。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现状研究,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的方向及方法,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以及政府三个层面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转换提出合理而有实际意义的建议。项目的社会意义、学术价值、应用前景、解决什么尚未解决的问题1.研究背景:根据不久前的全国统计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占人口比重已经远远超过50%,城市化已经开始逐步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的巨大推力。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大量进城,也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的标志。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在目前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超过2.5亿,而其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整体的60%,总数已超过1.5亿,成为了农民工大军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群体引起关注早在2010年,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要求,国务院于2010年1月发布《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一部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全国总工会2010年3月成立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总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