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杨斌老师祝大家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第一章社会主义——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第一节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的社会主义一、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倾向1、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哲学倾向在认识论方面,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直接接受了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笛卡尔的唯理论,天赋观念论;另一个是洛克的“白板说”和经验论。承袭洛克思想遗产的法国唯物主义直接导致了社会主义,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智慧资源。在历史观方面,空想社会主义继承笛卡尔的唯理论和天赋观念论,主张用理性解释人类历史。“一部人类历史就是一些人不断叛离理性和另一些人不断发现理性的历史”。2、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倾向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一方面反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但又幻想依靠当时的政权力量来实现改造社会的目标。3、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平等的主张和倾向他们几乎都不理解平等、公平这些概念范畴都的历史的产物。超越历史和时空条件的永恒的平等公平是不存在。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第一、没有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没有抓住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实质第三、对无产阶级雇佣工人阶级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三、关于历史的乌托邦乌托邦一词既是指人类希望的顶峰、智慧的顶峰,同时也是人类愚蠢的顶峰。乌托邦既是指“富地乐土”,也是“乌有之乡”2乌托邦既是崇高的追求,又是徒劳的举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人们必须一再为不可能的东西而奋斗,否则他们就不能达到可能的东西了。德国历史学家卡尔曼.海姆——如果摒弃了乌托邦,人类将会失去塑造历史的愿望、激情和冲动,从而失去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基本能力。反之,如果乌托邦实现了,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历史的意义了。因为历史表明人类永远也不可能达到那样一种完美的状态。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客观社会条件第一、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第二、欧洲各国劳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了。第三、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一是法国里昂工人起义二是英国的宪章运动三是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欧洲各国雇佣工人群体已经成熟了,他们已经开始从一个自在的阶级成长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他们已经开始在政治上提出自己独立的要求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是因此应运而生。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一是唯物史观的创立,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基础归根到底是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二是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恩格斯:由于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科学了。在“两个理论基石”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发达,社会基本矛盾必然会越来越尖锐,欧洲各个主要国家必然要同时爆发工人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建立工人阶级政权。二是结束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彻底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3三是由于政权的更迭,社会生产力获得充分的、极大的发展。四是在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以后,商品货币就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就会逐渐消亡五是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力可以加速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社会财富充盈,可满足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六是社会主义就可以从按劳分配过度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七是社会主义就可以从法律上的、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发展到真正的、事实上的平等。八是国家、阶级、政党都将失去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要逐渐消亡。人类逐渐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共产主义就实现了。第三节马克思晚年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马克思在晚年,思想理论上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向,对他在中青年时代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反思,包括社会主义的模式,发展阶段,实现的手段等等。马克思在晚年所取得的这些理论成果,被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认定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活水源头。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概念的提出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曾断言:整个世界,其中包括东方社会落后国家,都只有在资本主义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够从相互隔绝的国家历史、民族历史、部落历史跨入世界历史,走向未来。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社会问题。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第一次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认为这曾经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原生形态,原始共同形态。“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深化了原来“世界历史”的思想,肯定东方社会落后国家的发展是有其特殊性的。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一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4二是普遍的原始村社制度三是政治上的专制统治第二、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一是俄国村社是没有血缘关系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二是俄国村社中普遍存在私有财产。三是土地公有,但劳动形式和劳动产品是私人形式的。马克思认为,俄国的村社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是“俄国社会复兴的因素”。马克思主张应该保存它,挽救它,把它从正在解体的过程中拯救出来。马克思对俄国农业村社的分析研究,为他进一步探索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道路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马克思认为:“如果俄国继续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而如果俄国的村社“发展它的特有的历史条件,就可以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它的全部成果。”马克思的设想,简单地说就是,像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二、马克思提出跨越资本主义的设想说明了什么?1、社会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但是不同的国家不可能有同样适用的社会主义道路,要依据各国的国情来选择符合人民利益的道路。2、归根结底,马克思不是神,不可能对他从未了解的国家有正确的认识。所以他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也是有限的,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和普世的。3、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设想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同各个国家的国情相结合。三、马克思晚年的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生是什么关系?马克思晚年设想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问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迪。他们的出的共同结论是——经济文化落后国5家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可以进一步完善公有制,寻找公有制与私有制融合渗透的可能性机制。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万年设想的比较分析1、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都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有一个初级阶段,应确定一个近期的发展目标。2、在建设和发展的途径和手段上,都提出了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的主张。3、马克思的跨越设想和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就是他们都倾注了对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的关注,有着共同的人学理念和人学视角。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一脉传承的关系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实践阐释马克思通过两个“伟大发现”,也包括晚年设想,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为科学。邓小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上走向成功。马克思引导人类走出了理论上的空想乌托邦,邓小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华民族在实践上走出了空想乌托邦。马克思早年在评价黑格尔辩证法的时候就曾经讲过——“科学是正在形成中的东西”。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和开放体系法国当代历史学家费尔南多.布罗代尔:“马克思的天才,马克思的影响经久不衰的秘密,正是他首先从历史的长时段出发,制造出真正的社会模式……马克思主义是上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分析;它只能在长时段中恢复和焕发青春。”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够经受得住现代人类社会长时段发展实践过程检验的科学世界观。1、从正面说,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它不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2、从反面说,这个理论是有缺陷的,一开始就是有许多缺陷的。有缺陷就有发展创新的余地,就有发展创新的空间,有发展创新的可能性。3、受当时历史条件、实践水平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实际上也没办法)6正确解决无产阶级工人革命的道路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资本主义如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从空想主义变为科学的过程中,在他所构造的理论体系内部,仍然还有许多空想的成分,空想的遗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许多结论,我们今天看,仍然是空想,仍具有很浓重的空想主义色彩。列宁主义没有办法回答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例如中国怎样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之后,仍然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缺口和空间。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有局限、有缺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没有正确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了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如何开拓市场经济的问题。就是怎样“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来造福国家和人民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色就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它是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包括资本主义私有制在内的多种经济结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混合、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相统一的方针,站在维护世界和平,追求人类发展这个最基本、最普遍的利益基础上,正确处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即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世界接轨但不并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但政治文化保持相对独立。也就说基本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力量占绝对优势的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必然规律。理论思维发展进化的三个要素:一是纠正,后人纠正前人的错误,分清是非曲直对错。二是发展,后人突破前人既定的理论思维模式。三是超越,后人超越前人,不断发展前进上升7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时代主题的演化整个20世纪,百年风云激荡,波澜壮阔,但可以分为两个明显差别的年代——前50年是动荡不定的革命和战争时代;后50年是相对稳定的、繁荣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以革命和战争为时代背景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主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和时代的主题逐渐开始发生了转换。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的主题。现代化问题——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多样化成为当代世界最主要的意识形态特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人为本的治国执政理念,就是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主题解释、理解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时代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成就。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确认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是深思熟虑,冷静思考,深刻反思,敏锐洞察的结果,是对世界总体趋势的科学判断。和平发展的世界主题的立足点就是主张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强调社会主义要把资本主义作为自己发展进步的外部条件,有利条件。四、和平与发展世界主题在当今世界遭遇的挑战今天我们强调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是以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为前提的。中国越是发展和强大,世界的和平就越有保障;世界越是和平,对中国的发展就越是有利。发展是人类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世界的特征和时代主题在当代中国有一个具体的展开,从理论逻辑的层面上就是对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探索和阐释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一,根据来自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