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2019考试重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免疫学检验1.T细胞:T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内发育成熟的细胞。3.最常见的主要辅佐细胞有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4.抗原的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5.影响抗原免疫性的因素(1)抗原因素:1.异质性指抗原与机体成分结构的差异程度,是作为抗原的必要条件。2,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如分子量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通常环状分子蛋白质较直链分子蛋白质免疫原性强,还有分子构像与易接近性,以及物理状态。(2)机体因素:(宿主因素)1.遗传因素2.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3.抗原剂量及进入机体的途径,进入机体途径以皮内注射免疫原性最佳,皮下注射次之,肌肉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再次,口服免疫原性最差。6.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的,能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7.不完全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半抗原,多为一些简单的小分子物质、药物等。8.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辅助分类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9.超抗原:是指能直接非特异性激活某些T细胞亚型或B细胞亚型的物质。超抗原可分为T细胞超抗原和B细胞超抗原,T细胞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E等;B细胞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0.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1)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在体内可直接发挥中和作用(中和病毒、毒素),以阻止病原入侵;但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要借助C区的作用,才能清楚病原微生物或者导致病理损伤。(2)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1.激活补体2.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学作用:①调理作用②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应3.穿过胎盘和粘膜11.IgG为单体分子,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约占血清总Ig的75%-80%IgM为五聚体,是血清中分子量最大的Ig,又称巨球蛋白。也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Ig,不能通过胎盘,若脐带血或新生儿血清中其水平升高提示有胎儿有宫内感染,体液免疫应答中,其水平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天然的血型抗体为IgM;IgM也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一般不能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液中,IgM缺乏易导致败血症,其激活补体和免疫调理作用较IgG强,在菌血症和败血症的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IgE的临床意义:IgE主要由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对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具有高度亲和性,为亲细胞性抗体;其Fc段能与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IgEFc受体结合。介导I型超敏反应。此外,IgE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在特异性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早期感染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可升高。12.抗原抗体的结合力:(1)库伦引力;(2)范德华引力(引力最小);(3)氢键结合力;(4)疏水作用(提供的作用力最大)。带现象: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形成的沉淀物质少或无,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出现抗体过剩是为前带,出现抗原过剩时为后带。意义:只有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才易出现可见反映。13.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反应物自身因素(1)抗原:抗原的理化性状、抗原表位的种类和数目都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如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凝集现象;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现象;粗糙型细菌在生理盐水中易出现自凝等现象。(2)抗体:①抗体的来源;②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反应条件(1)电解质;(2)PH:抗原抗体反应一般以6~8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抗原抗体的理化性质,从而导致不发生发应或者出现非特异性凝集;(3)温度:最适为37℃;(4)抗原抗体比例:抗原抗体在比例最合适时才易出现可见反应。14.凝胶层析又称凝胶排阻层析、分子筛层析等。它是以各种多孔凝胶为固定相,利用物质的相对分子量不同而达到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15.亲和层析是通过将具有亲和力的两个分子中一个固定在不溶性载体上,利用分子间亲和力的特异性和可逆性,对另一个分子进行分离纯化。纯化抗原先用盐析法,再用亲和层析法。由于亲和吸附的特异性很高,亲和层析一次纯化即可得到很纯的物质。16.电渗:在电场作用下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产生原因:固体支持物为多孔物质,且带有可解离的化学基团,因此常吸附溶液中的正或负离子,使溶液相对带负电或正电。如通常滤纸表面可有一些羧基,琼脂可有一些硫酸基,而玻璃表面可有Si-OH基团等,这些基团电离后使支持介质表面带电,吸附一些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向电极方向移动,形成介质表面溶液的流动,这种现象就是电渗。由于电渗现象往往与电泳同事存在,所以带电颗粒的移动同时受电泳和电渗的影响,如果电渗方向和待分离分子的电泳方向相同,则加快电泳速度;反之减缓。在选择支持物时应尽量避免选用高电渗作用的物质。17.多克隆抗体:是用免疫原免疫动物获得的抗体,又称抗血清或免疫血清。由于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以使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针对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免疫球蛋白,获得的抗血清是含有多种抗体的混合物,因此称为多克隆抗体,也称为第一代抗体。18.免疫佐剂:同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内,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免疫佐剂。目的:为了提高抗原的免疫原性,从而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水平,获得高效价抗体。弗氏完全佐剂:石蜡油+羊毛脂+卡介苗;弗氏不完全佐剂:石蜡油+羊毛脂19.单克隆抗体:是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的,由同一细胞(单个杂交瘤细胞)合成和分泌,在理化性质、分子结构、遗传标记和生物学特性均完全相同的抗体,也叫第二代抗体。优点: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交叉反应少或无,利于实验室标准化,可大量生产供应,制备成本低;缺点:其鼠源性对人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反复用于人体后可诱导产生人抗鼠的免疫应答,导致集体组织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导致机体组织的免疫病理损伤。20.饲养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单个或少数分散的细胞不易顺利生长繁殖。当加入一定量其他活细胞后,常可促进原有少数细胞的繁殖,这种加入的细胞称为饲养细胞。常用小鼠腹腔细胞或大鼠和豚鼠的腹腔细胞,其中的巨噬细胞还有清除死亡细胞的作用。此外,还可用小鼠的脾细胞或胸腺细胞或大鼠和豚鼠的腹腔细胞。在制备McAb的过程中,许多环节需要加饲养细胞,如在杂交瘤细胞筛选、克隆化和扩大培养过程中。21.沉淀反应: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在合适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沉淀物的现象。22.凝胶沉淀实验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含电解质的凝胶内自由扩散形成浓度梯度,扩散过程中二者相遇而发生特异性结合,在比例适当处出现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聚丙烯酰胺等。23.对流免疫电泳:是将双向免疫扩散和电泳结合,在直流电场中加速定向扩散的双向免疫扩散技术。原理:在PH8.6的琼脂凝胶中,抗原蛋白等电点(4~5)较低,带较多的负电荷,且分子较小,向正极的泳动速度大于向负极的电渗,抗原泳向正极;抗原蛋白等电点较高,带较少的负电荷,且分子较大,向正极的泳动速度小于向负极的电渗,抗体泳向负极。24.免疫电泳:是将蛋白质区带电泳和双向免疫扩散结合的免疫化学分析技术。原理:由于不同的抗原蛋白质分子所带电荷、分子量及分子构型有差异,在琼脂凝胶中进行电泳时,迁移速率和方向不同。先利用区带电泳将样品中不同的抗原蛋白质分子在琼脂凝胶内分离成若干区带,然后与电泳方向平行挖一小槽,加入相应抗血清,与已分离的抗原在琼脂凝胶内作双向免疫扩散,各种抗原与抗体特异结合,在二者比例合适处形成弧形沉淀线。根据沉淀弧的数量、形态和位置,与已知标准抗原抗体生成的沉淀弧比较,分析样品中所含抗原成分及性质。25.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反应而又比例合适(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小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19S)在增浊剂(破坏胶体的聚合剂和电解质)的作用下,迅速形成免疫复合物微粒(>19S),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在抗体过量且固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免疫复合物量随抗原量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亦随之增强,即待测抗原量与反应后溶液的浊度呈正相关。25.伪浊度形成的原因:(1)标本:混浊、高血脂、长期保存或反复冻融、处理不当。(2)试剂:①抗体效价低于1:20会增加伪浊度;②抗血清灭活处理;③抗血清含有交叉反应性抗体;④试剂污染和变质⑤PEG浓度过高引起血清中杂蛋白的非特异性共沉。(3)器材:不够清洁、尘埃污染等,尤其是比色杯。(4)其他:缓冲液的离子类型与强度、PH及反应温度等。减少或消除伪浊度的方法标本新鲜,必要时离心或稀释标本后测定;避免加热灭活抗血清和标本;容器清洁;设置试剂、样品和抗血清对照等。26.凝集现象的影响因素:电解质、PH、温度、抗体与抗原的比例。27.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用于检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方法:⑴直接Coombss实验:用于检测已粘附在红细胞标本的不完全抗体⑵间接Coombss实验:用于检测在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28.协同凝集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中含有的A蛋白(SPA)具有与IgG(IgG3除外)的Fc段结合而不影响Fab段活性的特性,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与IgG抗体的连接作用制成致敏载体所进行的凝集试验即为协同凝集试验。28.免疫溶血反应:是红细胞-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红细胞溶解的反应。参与的成分有绵羊红细胞、抗红细胞抗体、补体。29.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实验原理:绵羊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结合成的复合物可活化补体经典途径,使补体C1-C9相继在红细胞表面发生级联反应而形成跨膜小孔,细胞外水分渗入,导致红细胞胀裂而发生溶血。当红细胞和溶血素量一定时,溶血程度与补体活性呈正相关。以溶血百分率为纵坐标,血清量为横坐标绘制补体介导的溶血反应曲线,曲线呈“S”形。以50%溶血作为终点要比100%更敏感,因此该方法称为补体50%溶血(CH50)实验。30.补体结合试验分属三个系统:1、反应系统,包括已知抗原(或抗体)与待测抗体(或抗原);2、补体系统、3指示系统,包括绵羊红细胞和相应抗体,试验时常将二者预先混合,结合成致敏绵羊红细胞。直接补体结合试验的原理:若反应系统中抗原与抗体特异结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将同时加入的补体激活,消耗掉补体。当再加入指示系统时,反应液中已无游离ut,不出现溶血,为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待检标本中含有已知抗原(或抗体)相应抗体(或抗原)。反之,为补体结合试验阴性。31.ELISA的基本原理是:①抗原或抗体吸附固相载体的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②抗原或抗体与酶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任然保持其免疫活性和酶催化活性,测定时,待测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一定的步骤与固相抗原或抗体反应;③加入酶的底物,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有色产物的量与样品中待测抗体或抗原的量呈一定比例,通过定性或定量测定有色产物量,即可确定样品中待测物质含量。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见的方法,其步骤是:①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②加入待测样品使之与固相抗体反应,样品中的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洗涤除去未结合物质;③加入酶标抗体,固相免疫复合物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除去未结合的酶标抗体;④加入底物,固相载体上的酶催化底物生成有色产物。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对待测抗原定性或定量。该法只适用于二价或二价以上的较大分子抗原,不能用于半抗原等小分子的测定。31.捕获法测IgM抗体:捕获法用于检测特异性的IgM。血清中针对抗体某种抗原的特异性IgM和IgG常同时存在,IgG的存在将干扰IgM抗体的测定。因此,测定IgM抗体需采用捕获法,先将血清中所有的IgM(特异性和非特异性IgM)捕获固定在固相上,去除IgG后,再测定特异性IgM。其操作步骤:①抗-µ链(或抗-IgM抗体)包被在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