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P1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P33MOOC生态初现P45中国MOOC学习者要逾越的七大问题P50陆昉: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P51MOOC:太阳照常升起,境界已然不同P55未来,将是争相上MOOCP55北大MOOC进行时P68清华MOOC启程P86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MOOC“势不可挡”在高等教育的天空中,太阳会照常升起,境界已经全然不同,在MOOC的框架下,许多新手段会促使大学的传统教育方式发生某些质的变化⋯⋯MOOC67MOOC是2013年毋庸置疑的热点,并一定会在2014年有很多深入的实践。本刊曾整理并刊发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他提到一个观点很值得我们思考。他说,MOOC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创新平台,它会放大、优化传统课堂,但在可预期的未来绝不会取代传统课堂。MOOC会对平庸的大学形成巨大的压力,甚至是生存压力,但拒绝平庸、顺变求新的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依然会非常好的运作。在MOOC出现之初,有人说,“MOOC点燃了学习者的热情。”“点燃”这个词用得一点也不过分。但MOOC同时点燃的,还有教师、信息化工作者的热情。MOOC的魅力在于——能将众多参与者的兴趣点打通:计算机系教授可以讨论MOOC中涵盖的技术问题,教育技术专家可以思考MOOC的教育模式,学校则寄望于通过MOOC扩大知名度,学科教授则可以参与MOOC进而实现培育天下英才的情怀。总之,MOOC让许多不同视角的人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发挥空间,进而把MOOC视为“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高校中几乎每个群体都能在MOOC上找到利益诉求,这就难怪MOOC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的风暴。中文MOOC现在看来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划分,从实施者来看,一种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是商业的。从参与方式来看,一种是直接参与,一种是自己做平台。比如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做法截然不同。北大重在优质资源的呈现,而清华则更雄心壮志,“清华学堂”要做的是平台。MOOC的前期发展有目共睹,但这仅仅是开始。MOOC要想成功(当然这种成功并非是将高等教育的实体取而代之,而是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将遇到很多挑战。相关人士认为,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教育方式有非常大的区别,在线教育必须考虑中国的教育方式以及文化特点。如何做好MOOC,做好在线教育,需要冷静思考。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总结认为,在中国发展MOOC存在几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动机,这是最大的问题。第二,是要学会在线参与的学习方法。第三,机制问题是比较大的一个困难。可以预料的是,2014年国内将会有更多大学加入MOOC。那时候对MOOC的关注点则将落在:如何组织实施、如何激励教师、如何制作课程等一些非常具体的层面上。对于参与MOOC的每所大学以及参与MOOC的每位老师来说,这都是件新鲜的事情,机遇与挑战并存。关于MOOC也有很多质疑。对于商业市场来说,可能会存在盈利等相关衡量因素,疑虑不会少。但对于大学来说,将那些优秀的课程搬上互联网让全部人看到它,这本身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也是服务社会功能的一种体现,是非常值得肯定的。MOOC:让教育格局更开放几乎每个教育群体都能在MOOC上找到利益诉求,这就难怪MOOC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的风暴了。后记:2013年,本刊对MOOC的报道贯穿了全年。4月刊《MOOC:一场教育的风暴要来了吗?》重在介绍全球MOOC的进展以及各界对MOOC的讨论。9月刊《MOOC生态初现》则关注MOOC的具体落地实施。年末,在全年报道和分析的基础上,制作了MOOC白皮书:。MOOC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术,更是一种教育战略,值得我们思考。文/本刊记者王左利68MOOC白皮书MOOC热潮催生了国内高校在线课程的上线,但是如何学习在线课程后如何获得认可、收获学分、拿到证书依然是未解决的问题。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给了更多人享受顶尖学习的机会,学分互认或将在未来为众多高校学子搭建选择空间,真切期待借助MOOC模式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吹进一缕春风,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以及高等教育均衡协调发展。2014年起,贵州将在省属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图书互借等试点,以此推动省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广大学生能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学习需要。贵州将建立省属高校战略联盟课程互选管理平台,为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同时将建立相关机制通过教师互评、学生评教等方式,评选若干优秀课程,并将部分课程建设成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定期对各校图书互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统计,根据各高校图书馆互借图书的册数,数字资源下载情况,评选图书互借工作优秀图书馆和优秀馆员,并给予经费奖励。MOOC本土化学分互认成趋势据了解,贵州省属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讲座,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的课程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均可互选。2014年起,首先从通识教育课程(含必修课、选修课、各级精品建设课)开始试点,逐步过渡到所有课程。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外,还可以学习通过跨校课程互选,学习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本校课程学分也为其他高校所互认。学生参与跨校课程互选后,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才能取得相应课程的学分。此外,省属高校间互办“集体借书证”,各高校间相互提供借书证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简称)读者登录账号5个,并将学校藏书、文献目录于每年6月1日和12月1日更新后报省高等学校图书工作委员会。贵州省属高校明年起可跨校选课、学分互认贵州省只要有电脑和不那么慢的网速,你就可以上名校的课,通过在线考试后,还能获大学认可的学分。西南交通大学首门MOOCs课程《机械设计》正式在Ewant育网平台上线,全球华人均可学习。这是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第一所实现MOOCs本土化的高校。只要一个注册邮箱,你就可以在网上跟着西南交大77岁的教授吴鹿鸣和他的同事吴大兵“玩转”《机械设计》,并且分文不取。除了看视频学知识,学习者还能在线上做作业、讨论和考试。更重要的是,教授还能签发一张课程合格证,家里的打印机就能打出来。目前,共9单元的《机械设计》已上线了77分钟的第一单元。这次西南交大选择上线的Ewant育网平台,是两岸5所交大共建的,主要面向全球华人。按照合作协议,至少在5所交大内,在校学生选修的学分是互认的。近日,上海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又进一步,继辅修专业学位跨校修读后,研究生课程也开始开放互选、学分互认。据了解,沪西南高校联合办学20年来已从最初的7校发展为目前的19校,至今已有1.2万余名学生通过跨校辅修,获得了教育部门认可的98个辅修专业学士学位证书。最近,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又达成研究生课程开放共享协议,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东华、华东政法等首批5校支持研究生跨校试听选课、考试考核及学分认定。据估计,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五校将最大化向彼此开放研究生课程,并将选课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运作。西南片19所高校还将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战略联盟,有效整合与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在校际间的流动和共享。据介绍,上海交大的“慕课”课程自10月24日上线以来受到欢迎,由王维克教授开设的《数学之旅》至今已吸引全球9000多名学生,而彭崇胜教授开设的《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已吸引超过12500名学生的关注。2014年,在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的大平台上,也将推进这一“优质资源”的利用,探索基于“慕课”模式下的办学资源共享。上海五高校开放硕士共享课程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上海市在线上课考试学分互认西南交大69由南京大学多媒体中心研发的MOOC课程《认识地球》于2013年9月9日~11月30日完成了在南京大学校内的推广使用。近300名学生通过网络的方式,完成了讲座学习、讨论交互、作业考试的整个教学周期,200多名学生最终获取了学分。课程使用总体情况课程试点期间,选课的近300名学生在近3个月内总访问量达到13984人次,人均登录152次,意味着每人每天登录2~3次左右。在学习过程中,讨论话题共计80个,每天平均产生12.5个问题,80%的问题在1小时内被响应。其中,226人的学习进度超过80%,达到了考核要求,222人考试合格拿到了学分。可以大致看出,通过基于平台的线上学习的方式较好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课程内容的创新根据国际上对教学的研究,对课程内容按知识点进行碎片化以后更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因此,在《认识地球》课程中,教师对内容进行了重构。整个课程由75个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构成,每个微视频即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所有的讨论交互、配套资料、单元习题也均以知识点为中心进行配置。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认识地球》课程主要阐述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基于教师前期积累的大量素材,综合使用了Flash、三维等特效来模拟行星的运动,并大量引入了典故、案例来阐述地球演化史,通过丰富的展现形式,提升了课程的品质与吸引力。MOOC平台的实践MOOC的核心思路之一是注重学生的体验,并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功能设计和组织教学资源。因此,界面设计、配色风格按照90后大学生的审美和喜好为基础,并以互联网的应用模式进行UI交互设计;技术实现上,为保障大并发及异地使用时访问流畅,提供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的技术支撑。迄今为止,平台已经历经了4次大版本和40余次小版本的迭代,投入超过千万元。金智教育MOOC业务负责人俞京华表示:“我们希望做减法,不追求功能的数量,而追求每个功能都要用起来、用得好”。相比较第二代的课程中心,虽然功能减少了,但它对学生、教务管理部门的用户体验更胜一筹。运行服务及效果90后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意愿,对知识的渴求也上升到更高层次。平台中每个讲座旁边都有对应的讨论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是以知识点/讲座为单元的。在课堂上因为羞涩不好意思提问,而在MOOC平台中就开放了很多——不仅问题踊跃,而且希望能够跟老师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在整个课程使用过程中,南京大学专门由两位助教来保障教学服务,基本做到1小时响应。实际使用时我们发现,许多问题的回答是由同学之间相互探讨完成的,而不是由讲师或助教完成的。这种亦师亦学的方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学生从浅层次的了解知识变成了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提出来的问题都相对比较专业。同样,对助教老师来说,他们会逐步从答疑解惑,变成了穿针引线、启发引导,更需要根据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浅进行指导,并提供相应的课外资源供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学习纪律的控制在线学习意味着放任不管吗?这是很多教师和教务部门都关心的问题。在南京大学的实践中,平台设定“首次学习讲座时不得随意拖拽视频进度”、“讲座任意时间点设置的互动提问需在1分钟内响应,否则自动退回到章节开始”、“学生必须学完本章的80%才可进入下一章”等等细节来进行控制。当然还有更多的手段,如“学生必须参与主题讨论达到指定次数、章节测验必须达到80%准确率方可以继续学习下一章节”。考核模式也需要支持多种情况,如在线交互的数量与质量、线上线下考核的分数等,通过综合的评价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反馈对南京大学学生的采访中,学生主要的意见反馈包括:内容量更大,更需要集中精力,更能锻炼自制力;剪辑过的内容,把精华的部分都涵盖了,节约了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自由的授课模式,可以自己掌控学习进度,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倒回去反复学习。学生普遍希望学校能够多开类似课程。通过此轮实践,我们认为:课程内容和技术平台在用户端实现了深度融合,两者共同带来用户体验的升级。这个课程在2014年将被更多的学校使用,希望通过吸收更多用户的意见来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平台和服务。(作者为金智教育课程运营总监)南京大学《认识地球》MOOC课程实践分享文/董霜MOOC白皮书70清华MOOC启程5月17日5月24日6月1日6月6日10月10日加盟edX成立大规模在线教育研究中心edX平台发布OpenEdX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