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技巧解析语文考试为什么要阅读理解?·能否抓住文章关键信息(写了什么)·能否领悟作者写作意图·能否赏析文章写作特色(为什么写)(怎样写)·写了什么(what)·为什么写(why)·怎样写(how)内容主题(写作意图)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结构安排3记叙文阅读理解考试题型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情节发展(人物+事件+结果)3.把握文章主旨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8.分析字词及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9.分析关键句和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6.把握塑造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性格及形象4.题目的含义及作用5.找准文章的行文线索10.分析文章主要写作手法、语言特色(内容+思想感情)(议论抒情句)11.分析文章记叙的顺序及作用(先解释,再结合主旨)4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常具有比喻、象征、或双关的意义,指出修辞手法,抓住特征,结合文章主旨说明其含义。2.作用:充当文章线索;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充当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新颖,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作者思想感情的触发点;5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人物的情感变化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6把握塑造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1)明确塑造人物的手法:表现人物的角度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对比、衬托正面描写分为: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描写(2)作用:塑造人物性格;(生动塑造了…性格特点,突出…品质)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揭示文章主题;(突出主旨,表达……思想感情)(3)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抓住人物的主要事件,分析事件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从原文中找出关键词语,或进行总结概括分析塑造人物手法的作用7辨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1)环境描写的分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2)自然环境的作用:渲染……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烘托(表现)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8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态,使物人格化,形象生动。(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有表现力和感染力。(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引人深思。(9)引用:增加说服力,体现读书功底与阅历。(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或表示亲密关系,增强表达效果。(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比喻、拟人、夸张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偶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9写作手法及其作用(1)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2)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4)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5)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以小见大、卒章显志10分析关键句和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1.关键句指:表现主旨的句子;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的句子;照应句和过渡句;运用了修辞的句子。2.作用:A、从结构上:开头:设置悬念,总领(引出)下文,开篇点题,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首尾呼应、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紧扣标题;B、从内容上:开头:开篇点题、奠定文章感情基调。结尾:议论抒情句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抒发(强调)……思想感情。11分析文章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补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阅读理解答题总则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答案文中找,结合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