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器用-四层次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道术器用四层次法〇、引言最近给大家讲解方法论的时候,总是套用一个模型,就是六个层次模型,在很多课程上用过,比如说《你的年计划一定会失败》、《时间管理方法论究竟是什么》、《问题管理方法论综合体系串讲》、《微型创业公司团队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论综合体系串讲》中,我都用了这个模型,它大约的样子是:说实话,这几个层次在使用的时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并不值得推敲。有一天太阳姐问我:“永澄,这个层次的图叫什么名字啊”,我当时就被问住了。想想看,既然是模型,就要具备通用性,更重要的是科学性,不能拍脑门来忽悠人啊!为了搞清楚这个事情,我和几个小伙伴再次讨论了,将这个模型进行了调整,并整理了本篇文章。一、模型:掌握精通四层次法经过本次讨论之后,我们把上述模型命名为掌控精通四层次法,具体见下图所示:首先看左边四个层次的结构,这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实践、经过检验并依然通用的思考模型构建的层次体系结构,基于该结构,本体系的成立就有了背书支撑。道术器用这四个字,有的人说是出自道德经,这一点我并不认同,我并没有见到道德经里面有相关的内容,查找了很久也不知道它到底出自何处,索性叫它是“道术器用四层次”吧。那这个模型为何叫做掌握精通四层次法,这里还是需要解释一下的。在成人学习理论中,有个六级掌握水平的理论描述,大约意思是我们掌握一个领域的理论或者能力,按照从浅到深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知道/了解、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为了便于对照,我们通常将分析、评估这两个层次称之为掌握,创造这个层次称之为精通,所以,整个方法论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如果要对一个领域掌握并达到精通,至少要从道术器用这四个层次来考虑。那么,我们来具体看看这四个层次都要考虑什么?(一)道道这个东西是不能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说出来的时候就不是那个样子了。从对“道”的这种理解和解读上,可以演绎出三个主要内容:理念、规律、目的。对于这三者之间的综合描述,可以理解为对某一个方法论、领域、体系的道的阐述。分别来说说看都是什么:理念:自己所秉持的一些观点,自己如何看待、判断这个领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说是一种指导思想。通常在政府公文的提纲挈领的那一段,大约就是这个内容。规律:老子说知常曰明,规律就是“常”,是那些不变的东西。目的:使用这个方法论、在这个领域探索、搞定某个体系究竟是为了什么。(二)术我们常说技术、艺术中都有个术字,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方法。所谓的方法,指的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步骤、途径、手段,而通常,我们都会把方法用在解决某问题这个目的上。所以,展开来说,单个问题中会包含这样的元素:场景范围、问题描述、具体方法、应用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讲方法的话,一定要考虑讲到这四点。在最小化的问题上,通常用一个方法就搞定了,体现不出流程的价值,而如果出现了多个问题、问题集合或者系统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出现优先关系的排序问题,那么,流程自然而然就会出现。通常的问题都不会是最小的单体问题,所以一般的问题都会有流程对应。说到流程基本上就是三种常见结构:顺序流程、选择流程、循环流程。另外,除了这三种流程结构外,经常会有大流程包含小流程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务必要考虑分层标准,拥有结构性思维的能力那就最棒了!这个部分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面向对象的编程中学习(感谢我大一的计算机老师,教我C和C#,虽然,我不会编程,但是却帮我建立了这个概念)。而在术中除了单体的方法、组合在一起的流程,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列表。流程中的每一个节点,凡是涉及到了两个要点就会形成列表(大家最熟悉的是列表的表现形式:清单),列表是方法中最常见的要素,不夸张地说:掌握列表的使用将极大地提高自己掌握精通方法的可能。(三)器易经中有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叫做形而下,就是具体、实际存在的,在精通掌握的四层次中,我们可以将器理解成工具。任何一种方法要想落地的话,必须要依靠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层次的内容并没有什么太多要说的,但是还是有4点要提一下:要注意:工具是上接理论、下接执行的中间层,这个部分如果掌握不好的话,很有可能导致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实际中也可以看出来,我讲方法论的时候大家感觉都很明白,具体案例也给出了,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就出了问题,通常都是对工具不掌握而造成的。注意工具控和控工具的的关系,工具确实可以带来效率提升,就是因为这样单一的思维很多人掉入到不断更换工具的窘境中,还美其名曰工具控。要记得:高手都是摘叶成剑的,关键在于内力(每次谈到这里,就想到《天龙八部》中说道虚竹得了潇湘子七十年的内力,出来跟天山童姥的人比武,自己只会一招粗陋的太祖长拳,但是无论谁都打不过自己,很多人都在暗暗地说:“早知道当初练太祖长拳了”)。而什么时候可以成为控工具呢,我给个标准吧:实践了很久道和术,在了解某一款工具可以再次提高效率,那才可以尝试换工具。现在很多人学习方法论是从工具入手的,比如说学行动管理是从Doit.im和Omnifocus入手的话,不同的软件对应着不同的方法环节,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争论谁对谁错,因为工具而导致的争论是很愚蠢的。我知道李笑来老师和迟老师组建的工程师社群,其中就有一个规则:严禁讨论某一种语言的好坏,正是如此。小心掉入”满足用户需求“的陷阱!现在的用户都很难满足的,开发者一味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快上手、感受好就成了好工具的标准。要知道,易用性和功能性有时候是冲突的,开发者有时候为了抓用户会隐藏部分功能。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上手快的工具通常都是自己不太会用的,而自己并不知道这一点!比如说Word、Excel、PPT,上手都很快的,可是你真的会用么?所以,我建议花时间学习一下工具吧,这是一种投资!(四)用用,是践行过程和结果,所以,通常可以用案例将其整体涵盖。案例具有启发和参考的作用,如果用另外一个思路来套用的话,我们可以使用知行合一的模型,道术器是知的层次,而用是行的层次。张五常先生在讲到思考的方法时,特别指出了案例的价值,他说:例子远胜符号。对于新人来说,案例要比理论更加容易理解了!但是对于已经有了经验的人来说,小心这里也有一个陷阱,那就是类比陷阱。类比是可以用来理解的,这是一个弱逻辑,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知道了几个案例,就说自己懂得方法,甚至是懂得道,要知道:任何理论上的自洽都是有边界的。二、关于该模型的其他思考(一)如何更掌握、如何更精通有了这个模型之后,就可以按照这样一条原则去强化,那就是:明道、优术、利器、践行。很多人做企业的时候也会在前后各加一条叫做:顺势、合众,我想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掌握和精通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这里就涉及到要不要精通的问题,那么把握趋势就是很重要的能力啦!把握趋势是一个人视野的体现,这是靠积累和高标准的追求来实现的。而合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那是更容易实现的事情了,社会化学习+分布式网络+节点密度,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无限的惊喜!(二)注意考虑系统化之前在《什么是流程化、什么是系统化》中提到了系统的概念,在我们掌握了某一个理论的整体之后,要考虑的事情是将其打包成一个黑盒子,也就是成为一个系统。成为系统之后,视野必然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关注系统内流程拉升至关注输入和输出,而这种状态,就是一个管理者应有的状态,考虑资源的调配和组合,形成更大的系统来达成更大的愿景和目标。(三)模型的形状这个模型用了个梯形来表达有2个含义:任何理论自洽都有边界,我不敢肯定道的上方是否还有其他的,所以不敢形成一个尖儿;从上到下,内容越来越多。比如说“少就是多”这句话是道,术可能就有很多领域,而实现的器就会更多了;再比如时间管理的道就那么几句话,而术就有各门各派,至于器的层面那就数不过来了,更别说千奇百态的用法。(四)这是一个模型,用来思考的模型模型,都是思考的器,有了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思考。而器的上方有术,所以模型可以跨界使用,比如说就这个模型现在只是给出了内容范围,我们还可以应用在产品设计上,这个时候考虑的就是表现形式了,那么在道的层面可能就是故事、书籍、视频,在术的层面就是清单、工具包、讲师/学生手册、二维码对应的移动网站等;我们还可以考虑不同的标准,在不同层面按照标准高低进行设定应用于新人或者达人,那么整个产品设计上就会呈现巨大的弹性。按照这种思考下去,一个生硬呆板的东西就会变得弹性十足、表现形式丰富了。这点对于成长大行家群的伙伴意义非凡!此外,除了思考外,还可以用在判断上,比如说我们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掌握和精通某一领域,只需要看看他对内容范围的掌握、道术器用、标准弹性的把握就可见一斑。(五)尝试造句我们可以用这个模型来进行造句:基于XXX理念、按照XXX规律,借助XXX工具并使用XXX方法,最终达成XXX的目的。当然也可以有一些变形,比如说:为了达成XXX的目的,……,至少会写文章的题头部分了。三、结尾澄清了这个部分之后,我将用一个月的时间全面梳理个人成长体系,自我管理方法论这两大看家法宝,同时每天利用十分钟的时间给同事们讲解生涯知识,让大家来整理结构,看看是否可以对这个部分有效掌握。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