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隋代(公元581年-618年)·唐代(公元618年-907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二·佛塔塔是南北朝时石佛寺组群中的主要建筑。唐代,塔虽已不是佛寺的中心,但仍是佛寺中重要建筑。现存唐塔有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3种类型,全为砖石结构,平面多为四边形。楼阁式楼阁式塔采用砖石结构后,受密檐式塔影响,出檐浅,很容易与密檐式塔混淆。它的特征:塔身有仿木结构形象,檐相对疏朗。1·西安兴教寺玄奘塔·兴教寺塔坐落于西安市·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埋葬在西安东郊浐河东岸的白鹿原上,唐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在兴教寺内,并修建墓塔兴教寺塔就是玄奘的墓塔·墓塔全部由砖砌筑而成,塔通高21米,是较大型的墓塔·塔的平面呈四方形,五级,楼阁式边长5.2米,向上各层逐级内收,收分较大,因此塔身稳重坚固·塔的各层隐砌八角形倚柱和简洁斗拱。第一层塔身的南面辟有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奉着玄奘的塑像;北面镶嵌着石刻《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铭文详细记载了玄奘的生平事迹。2·西安香积寺(善导)塔·公元680年而建净土宗二世祖善导和尚的墓塔·塔高33米,四边形原13层,残高ll层塔系青砖砌成,壁厚二米,为仿木结构3·苏州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至北宋建隆二年(961),曾七次遭受火焚。塔身也倾斜开裂。·残高48米余,向东北倾斜偏心距约2.34米,七层·八边形平面,砖结构为主。·呈现出唐宋过渡时期的特点和风格。密檐式4·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位于西安市荐福寺内·建于唐景龙年间(707-709)·密檐式塔,15级,残高43.3米·塔南北两面各开有门5·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三塔组群,大塔千寻塔为主塔。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塔高度是69.13米,16级,为现存最高的唐塔·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唐塔风格,与两翼的宋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小孔中了望。单层塔6·神通寺四门塔·位于济南历城县·高约13米·塔全部用青石块砌成·根据内部题记,最迟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塔平面呈正方形,每面宽7.38米,中央开圆拱门·塔室有石块砌成的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有一个圆雕的佛像·塔檐挑出叠涩五层,然后上收成四角攒尖顶。顶部有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花蕉叶,中央安雕刻巧的塔刹·风格朴素简洁§6·4城市、宫殿、陵墓一·城市1·隋大兴(唐长安)·公元582年,隋代在汉代长安城南方建新都大兴,唐代续建,易名长安。·面积84平方公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市。(明清北京为60平方公里)由高颎和宇文恺负责·宇文恺(555-612)隋代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专家。字安乐,朔方夏州人,后居长安。隋文帝时,任营新都副监隋炀帝时任东都副监,转升将作大匠。主持建造隋朝新都大兴城、东都洛阳城,及宫殿衙署。包括隋宗庙、仁寿宫(唐九成宫)、隋文帝陵等重大工程。开凿广通渠,决渭水以流入黄河,籍通漕运。周明堂研究绘制了明堂的建筑设计图,制作了木样.使用了比例尺。著《东都图记》2O卷、《释疑》1卷和《明堂图议》2卷。除《明堂图议》的部分内容保存在《隋史》中流传至今外,其余都已失传。二·宫殿1·大明宫·公元634年始建·位于长安东北部高地·主要建筑:大典殿堂位于正门后600米左右有对称廊庑栖凤阁—含元殿—翔鸾阁↓北300米二进宫殿:紫宸殿↓北95米麟德殿(西)寝宫2·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隋文帝命宇文恺等人修建的一座离宫唐太宗时改建为九成宫。位于海拔1100米的山谷中,夏季凉爽,是隋文帝、唐太宗等避暑之地·近年在陕西麟游县发掘·青山环绕,绿水穿流,风景极佳,属山地园林格局三·陵墓1·唐代陵墓的特征·利用天然山地,因山为穴。大多不用秦汉人工夯筑封土的方法·继承了北朝沿神道设阙、石人、石马、石狮、华表等·陵区植柏树,文献称为“柏城”。用松柏作为纪念祭祀场所绿化树种,见于文字制度则始于唐代·沿袭汉朝的格局,兆域(陵区)严整的规划。以砖砌成多个隔间的墓室2·实例1)李治(高宗)与武后陵·平面·礼制格局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神墙四隅建角楼(角阙)·风水格局·神道与石像生——陵南端入口有双阙——东西乳峰上置乳阙——南神门外列石象自南往北:华表、飞马、朱雀、石马(五对)、石人(十对)、碑2)永泰公主墓3)王建墓(永陵)·王建,五代前蜀国国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