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一、社会科学(一)科学“科学是知识”,那么“知识是不是科学”呢?有些知识是科学,有些知识就不是科学而是谬误,只有正确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系统的知识才是科学。《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中给科学下了这样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这一定义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得出科学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客观性。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论表面上有多少偶然性的因素,其出现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的目的就是发现这些客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并通过这种发现来改造世界。2、系统性。科学旨在揭示世界的奥秘,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因此,与一些单个的、简单的公理、发现或判断以及箴言、格言、名言等等不同,科学通常表现为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3、普遍性。科学揭示的是现象之间的规律性联系,这种规律性联系表现在它的普遍性上,即表现为:相同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4、实证性。科学是从观察现象开始的,它的所有发现、所有结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证,不能为实践确证的知识不能叫科学。5、开放性。科学上所有的发现都要经过实践来检验。检验至少有成功或失败这两种可能。如果验证失败,则必须修改乃至推翻原有的结论。不仅如此,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即使在原有条件下经过实践检验是成功的,但若在以后的反复实践中出现了例外,还是要修正原来的结论。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先发现它并是适用于所有的人,再发现有许多细菌对它有了抗药性,于是才有了第二、三代青霉素的问世。因此,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的,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文科学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步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学为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现在有时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合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包括哲学、文学、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涵盖了数十个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它们与工学、理学、农学和军事学等一道构成了当前我国的学科门类体系。二、社会科学方法论“方法”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方向”或“道路”,从词义上看,就是沿着某一方向或道路行进的意思。中文“方法”一词昀早见于《墨子·天志中》:“‘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这里的“方法”意为度量方形之法,后被引申为认知研究的办法、门路、程序等。今天我们所说的方法,是指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列宁曾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相联系。”毛泽东极为重视“方法”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曾把“方法”形象地比作“桥”或“船”,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这些论述说明,方法非常重要,它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昀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对客体把握的广度、深度和正确程度。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依据理论层次的不同,方法论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即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别性,决定了社会科学既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又要具有适合于社会现象的独特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必须注意:一要坚持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化验一滴血来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血液状况,可以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了解一群麻雀、甚至是全部麻雀的生理结构或生活规律。但是在社会科学中,我们却很少能这样做,如不能因为希特勒就说德国人都凶残,不能因为姚明就说中国人个子高善于打篮球。在社会领域,个人与社会既相互区别,又不可分割。社会的确是由个人组成的,无论多么宏大的历史事件、无论多么云集的人群、无论多么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昀终的确可以追溯到个人。但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关注的并不是个人行为、个人生活状况,而是重点在于解释和说明这些行为和状况为什么出现、为什么发生、有什么变化规律。这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个别行为和个别状况,而必须用一系列社会关系、社会原因来说明。二要坚持实证性与理解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规律可循,因此需要应用实证。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等等都具有个别性、非确定性、非量化性,因此,社会科学研究有时又不能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只采用客观的、定性的、实证的方法,还必须加上“理解”的方法。三要坚持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客观性是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各门科学立足的根基。在科学史上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科学的使命就在于追求客观真理,它不应该与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判断相联系。用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就是,科学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简单点说,科学只回答“是”什么与“不是”什么的问题,不讨论“应该”或“不应该”的问题。也就是罗素所说的:科学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判断,与判断者的价值取向无关,而“‘价值’的问题完全是在知识的范围以外。举个例子来说,科学只关注、只解决“人能否被克隆”这一“类”的问题,至于“应不应该克隆人”的这类判断则属于价值问题,不属于科学的范围。科学是客观的,它关注事实;价值是主观的,它关注目的。科学追求真理,价值追求功利,科学应远离价值,且离价值越远就越纯洁。上述观点虽然维护了科学的客观性和纯洁性,但这个原则事实即使是在所谓纯粹的经验科学内也难以坚持。因为,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他们从事某项研究的选择不可能不受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影响,尽管这个影响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是不自觉的。在社会科学范围内,除了认识主体的社会性和价值取向的因素之外,由于认识对象也是具有价值取向、追求一定目的的人的活动,这就使得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不可能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截然分开。“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些谚语部说明了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之间的内在联系。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批判继承了人类社会认识史上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威廉·配第开始,中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主要是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傅里叶、圣西门)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开启了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的新时代。(一)基本主张1、反对唯心主义,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昀后避难所——社会领域中驱逐了出去,为人们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2、反对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却陷入唯心主义。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应当也能够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二)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研究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处理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体与群体、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三)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科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2、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的主体性,虽然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同时又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并注重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构建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功能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特别是要着力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3、整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主张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做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别是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4、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坚持具体地看问题,反对抽象地看问题。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社会现象应当从其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在阶级社会和有阶级存在的社会中,要着力分析各阶级之间具体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对立。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客观规律,探寻不同阶级、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第五,发展性原则。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的运动和变化中揭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社会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条件,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的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发展的历史、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坚持发展地看问题,反对静止地看问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四)功能定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