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生态体系建设规划5.2.1建设目标与指导思想5.2.1.1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全面建立区域自然生态调控系统,在宏观上形成由大型植被、大型水库、道路廊道、水系廊道,以及小型植被斑块构成的自然生态体系框架,在微观上建立具有高异质性、高生态功能、高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区域自然生态体系的建设,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的安全,提高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为全面保护“首都水源区”和实现“生态人居”打造良好的生态基础。(2)分期目标:近期(2004-2010年),保护区域森林植被,继续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通过人工育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山区森林覆盖率,在规划期末使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5%;转变不合理的河流和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及治理方式;在规划期末使大型植被斑块区域和河流的生态恢复初见成效;建成物种丰富、格局合理、生态安全的自然生态体系;增加城区内的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城区绿地系统的植被质量,使城区绿地生态网络布局合理;远期(2011-2020年),继续完善区域生态自然体系,使区域内的植被、河流等生态系统功能得以全面恢复,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生态基础。5.2.1.2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密云县自然生态体系构建的思路是以生态结构性控制区、廊道和重要节点的建设为手段,通过增加自然生态要素的数量,优化自然生态要素的布局,改善自然生态要素的结构,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从县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和城区绿地网络两个层次上构建区域自然生态体系。(1)维护区域内自然山水的完整性。区域生态体系的基础是大型的自然山水,这是区域平衡和发展的地脉,维护自然山水的完整性是尊重区域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开发的首要条件。(2)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区域发展和城市建设是一个景观类型和结构显著改变的过程,在改变区域的景观类型和景观结构的过程中,许多并不引人注目的乡土生境值得保护,这些小型的乡土生境斑块作为小范围区域内生态的支撑点,因而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3)保护和恢复区域的大型自然斑块。就水源涵养和物种保护而言,区域大型自然斑块的维护和恢复工作是区域生态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也只有大型自然斑块,才能保存更多的本土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更强大的生态辐射能力和生态价值。(4)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自然的河流形态是水陆两种力量长期作用、协调的结果,其质地、形态和尺度都具有其自然法则决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复杂多样的河流形态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境,而且也有利于抗击多样化的自然灾害。(5)将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区域景观格局相结合。城市是区域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创建优美的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的角度而言,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需要与区域的景观格局相结合,规划和城市建设方向上,充分利用外围地区的开敞绿地;构建城市绿色通道体系,将城市外围的生态辐射引入城市;保留城市中的小型自然斑块,作为区域景观联系的踏脚石等。5.2.2构建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个区域的生态空间是否合理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景观生态学家Forman提出了“格局优化”的理论,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一个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的景观总体布局模式方法。他认为,作为一个合理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应该是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物种生存和水源涵养所必需的自然栖息环境,有足够宽和一定数目的生态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在区域有分散分布的小型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密云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基本构架是:五个大型植被控制区、一个大型湿地(密云水库)、四大路廊(101国道、京承高速公路、京承铁路、京通铁路)、两条水脉(潮白两河及其主要支流)和若干重要节点。35.2.2.1大型植被控制区(1)建设内容大型植被控制区是指具有较大面积、有保护完好的核心区、生态系统中自然组分比例高、人类干扰相对较低的区域。大型的植被斑块在一个区域的自然生态体系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区域生态系统自然生境和乡土物种的保留地,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到“结构控制”和“生物源”的作用。根据密云县的植被覆盖状况(图5-1密云地表植被覆盖示意图)、地表起伏(图5-2密云县地形坡度图)、土地利用等自然生态现状,依托西北山区和东部山区,确定了五个大型植被控制区,它们和中部的水库湿地共同构成了密云自然生态体系中的生态结构控制性组分(图5-3密云县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示意图)。密云县西北山区的植被覆盖较好,以林木和萌生丛为主,其中林木以辽东栎、山杨林、油松林和侧柏林为主;萌生丛有辽东栎萌生丛和北鹅耳栎萌生丛。东部属于雾灵山区的一部分,植被以山杨林、辽东栎林和灌丛为主。上述两个大型森林斑块的面积约八九千公顷,植被覆盖好,气候条件和土质适合植被发育,两个区域联合起来,共同成为密云北部一个巨大的半环状绿色屏障。(2)建设方案〔1〕修复地带性森林植被,提高东北山区和西北山区植被覆盖率。继续依据规划开展以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的生态修复,在造林过程中,不断根据经验调整造林方式,增加封育管理的面积比例,增加乡土物种的比例,采用天然次生林优势物种和建群种造林,适当限制外来林木引种的使用范围。〔2〕提高山区生态屏障中的森林质量。对纳入林木覆盖计算的灌木林要提出适当的更为严格的标准;加强森林的监测和管理工作;加强经济林(板栗、仁用杏等)的管理,逐步退还改造坡度15度以上的农田,防止新的水土流失。〔3〕继续开展小流域治理。根据密云县水土保持规划,到2010年的治理目标是: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95%以上,提高林草覆被率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40平方公里,以2004年的水土流失面积为基数,基本达到全部治理。治理小流域50条,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5条。〔4〕治理现有的水土污染源,保护水库湿地。到2010年,实现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区内的全部宾馆、旅饭店、企事业单位、养殖小区等点源污染治理、村庄垃圾治理和一级保护区内的村庄污水治理,沙厂水库流域点源污染治理和村庄垃圾治理,治污率95%,治理区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垃圾全部规范化管理。其中在2008年以前4全部治理密云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内的点源污染、村庄垃圾和污水。〔5〕认真完成“四率”指标,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完成北京市林业局下达的“四率”指标,即:成灾率控制在1‰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0%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不断完善测报点建设,加大检查、抽查、普查和巡查力度,重点采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做好常规林业有害生物及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以巩固造林绿化成果,确保生态安全。〔6〕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行区域内的生物资源的本底调查,尤其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分布;加强现有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5.2.2.2廊道建设(1)建设内容廊道是不同于两侧模地的狭长地带。根据密云景观现状分析,密云县生态景观中的廊道主要有两类,即河流廊道和道路廊道。对于廊道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在河流两岸和公路两侧现有绿化带的基础上,拓宽植被带面积,加强管理和生态恢复,在有条件的地段建设具有足够宽度的植被带,用以连通几个大型的生态结构性控制区和众多小型的、孤立的植被及水体斑块,形成具有一定宽度的生态廊道网络。(2)建设方案〔1〕道路本身对于特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来说,是一种干扰型的廊道。新建的道路应该避开区域内生态系统脆弱的区域,避免造成干扰。在已有的道路两侧要重点绿化,满足鸟类和小型野生动物的需求。一般而言,道路两侧各60米宽的植被带,可以满足动植物的迁徙和传输;200米的植被带是栖息在硬木林中鸣禽所需要的最小宽度;600-1200米宽的植被带可以创造自然化的物种丰富的景观结构。因此,密云县道路两侧的植被廊道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建设方案。〔2〕对于河流廊道,河岸植被的宽度至少在30米以上时才能满足生物迁徙、控制水土流失、过滤河岸污染物、保护水环境的需求。因此密云县主要河流两侧应该保留至少30米宽的植被带,通过人工有目的的干扰,保持其良好的植被覆盖度,促进局部植被破坏区域的恢复。〔3〕对于市区内的河流,尽量保持河流的自然形态,减少对堤岸的砌筑,尽量以植被或半人工形式护岸,满足某些生物对滩地生境的需求;对于河底的处理也应尽量保持自然状态,促进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循环补充,而且有利于底栖生物的生存。〔4〕无论是道路廊道还是河流廊道,两侧植被带都要以乡土树种为主,最好将周围景观内的植物群落引入到廊道结构之中;在树种搭配上以乔、灌木相结合,使廊道5的群落结构趋于自然状态;在植树造林的同时,提高林分质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5.2.2.3重要节点(1)建设内容在整个区域生态体系或景观格局中,存在一些关键战略点,通常被称为“节点”,节点是对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连通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点,节点状况的改变将显著影响到区域生态体系的结构或生态过程。节点一般可分为两种:作为物种传播和动物迁徙中转站的踏脚石(steppingstone)和生态通道的交叉点(或脆弱点)。其中,“踏脚石”主要指零散分布在大型植被斑块之间的面积较小、植被较好的区域;“交叉点”主要有河流和道路之间的交叉点。密云县主要节点的建设主要以乡镇绿化和中、小型水库保护为重点,建设自然生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使其成为结构性生态控制区和廊道中的自然过程的流动提供“踏脚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生物的活动空间。(2)建设方案〔1〕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般而言,乡镇所在地多是道路汇集的交叉点,应该通过建设村镇内的街心花园、公共绿地、在房前屋后栽树种草等措施,增加村镇内的绿地面积,与村镇外的农田、森林等景观联系在一起。〔2〕加强小水库四周水保林的建设。密云县境内零散分布着众多的中、小型水库,这些小水库对于当地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生态体系建设中应该充分重视他们的作用,加强小水库四周的水土保持林建设。〔3〕加强道路交叉口、公路入城口等城市重要地段的生态建设。因为两条道路交叉时或道路与河流交叉时,容易形成生物移动的中断(Break),是物种移动的阻碍,应该在交叉处布设开敞的小块树林或者绿地,以利于物种的暂存和迁徙。一般而言,此处的节点面积以1至5公顷为好。5.2.3打造城区绿地生态网络5.2.3.1城区景观生态特点(1)景观生态单元以人为主体这是城市景观生态的一般特点,也是区别于区域内其他景观的重要特点,在城区中,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城区内的自然要素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区内部以及城区与外6部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主要靠人类活动来完成。(2)城区景观的不稳定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景观变化得很快,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性和动态性,尤其是在城区边缘区,其土地利用变化十分显著。另外城区在物质和能量上对外界的依赖较大,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到城区。(3)城区景区的破碎性城区内四通八达的道路将整个城区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板块,与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农田和自然景观形成明显的对比。5.2.3.2规划对策(1)加强公共绿地、居住绿地和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提高城区绿地覆盖率。关于城市绿地面积,不同的生态要求有着不同的标准:从卫生学上保护环境和防灾防震的要求出发,城市绿地面积要在50%以上;从大气O2与CO2的平衡来看,要求城市居民人均要有30-40m2的绿地面积,根据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保护组织的规定,城市居民每人要拥有60m2的绿地,居住区每人要保持28m2的绿地。生态县建设验收指标体系中相关的要求是“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12m2以上”,对“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没有作具体要求。目前,密云县城镇人均绿地面积为24.68m2,已经大大超过了生态县建设的指标要求,因此密云县城区内绿地网络建设的重点是使绿地分布更加合理,绿地质量得以提高。〔1〕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拆墙透绿、造景用绿、立体成绿,展现生态城市形象。〔2〕调整现有绿地的植被结构,建设一定比例集中面积的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