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远程医疗的定义远程医疗是指使用远程通信技术、全息影像技术、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医疗技术和设备优势,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以及特殊环境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二.远程医疗涵盖的服务内容(一)远程健康监控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远程医疗技术对急症恢复期患者和罹患慢性病的患者进行健康监控。医院是患者和医疗人员密集度相对高的医疗环境,但是往往因为很多出于危急生理状况的患者的生理信号没有能够及时被采集并传递给相关医疗人员,最终导致抢救失败。而远程医疗监控系统可以节省护士训房时间,为医疗人员提供监护的便利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医院的监护和救助效果。通过远程健康监控,患者就可以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接受健康监控。医生也可以得到患者的实时数据,从而更好地监控和了解患者的病情。(二)远程医疗咨询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如电子邮件,为远方患者提供医疗咨询,也可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通过远程医疗支持系统,专家们可以与学校的员工、医护人员进行互动式交流,最终完成病症的诊断和治疗工作。远程医疗咨询既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医护人员,特别是边远地区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也可以为普通患者和健康人群提供一个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提高全民保健水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建立远程医疗咨询系统,从异地可以直接连接到患者所在医院的网站,医生也可以自主地浏览患者的各种信息而不必经过任何中间环节。所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远程咨询系统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三)远程医疗诊治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医护人员直接对远方的患者进行诊治已经成为现实,有效解决了患者到大城市找专家看病难喝看病贵的问题。当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疑难情况,急迫地需要远方的专家进行会诊时,应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可以圆满地实现,不必耗费长途跋涉的精力和时间。远程医疗会诊系统通常由视频通信、会诊软件和可视电话三大模块构成,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大内容。在远程医疗会诊时,专家既能及时获得病史、检验报告和各种影像资料,又可以观察患者,并与患者对话;即可以与现场医生“面对面”展开讨论,且可以使医生对远程患者亲自进行一定的手术过程操作。医生可以根据现场传来的影像,通过键盘、鼠标、“数字手套”等输入设备进行手术操作,其一举一动均可转化为数字信息传递至远程患者,还能够立即送达诊断和治疗方案,犹如专家亲临现场会诊,目前只是专家尚不能直接检查患者。三.模式一:远程会诊及双向转诊新医改方案目标之一是将中国当前的医疗服务提供方体系从“倒三角”形态逐步转变为“正三角”形态。为了满足新医改对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开发远程医疗关键技术和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8年专门设立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由浙江大学,浙江省科技厅、卫生厅,卫生部科教司共同组织承担。在卫生部、科技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项目在远程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和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促进远程区域性协同医疗服务工作的开展以及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共享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推广普及的必要。(一)远程危重症会诊远程危重症会诊是指省级医院专家第一时间会同合作医院的患者主管医生,共同探讨患者病情,进一步完善并定制更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为危重症患者争取最佳的救治时机,必要时组织省级专家联合会诊,有效地提高病情的确诊与救治成功率。远程危重症会诊适用于:需确诊或制定诊疗方案的住院患者、突发病情需紧急抢救的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需调整或改善诊疗方案的住院患者。当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疑难情况,急迫地需要远方的专科会诊时,应用远程危重症会诊系统可以圆满地实现,不必耗费长途跋涉的精力和时间。在远程会诊时,专家既能及时获得病史、检验报告和各种影像资料,又能观察患者,并与患者对话;既可以与现场医生“面对面”地展开讨论,又可以观察和指导现场医生进行医疗操作,还能够立即送达诊断和治疗方案。犹如专家亲临现场会诊。远程危重症会诊实施画面特点:1.汇聚省级专业医疗团队。由各学科在职资深专家或学科带头人,为患者进行远程诊疗,保障诊断及治疗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2.给予最及时的医疗救治。当患者提出远程会诊申请后,及时联系省级专家并安排时间会诊,尽可能地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准确、及时的会诊,以免延误病情。3.数据实时传输,及时响应每一张病床。通过构建床边终端设备,实现呼吸机、监护仪等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的实时传输,能响应任何一张病床,危重症患者在病床上就能及时接受远程专家会诊服务。4.交互性使专家、医生和患者“面对面”。利用先进通信技术,实现图像、文字、语音的多重实时交互,使得专家不但可以查阅患者的病情资料,与患者的主治医生探讨病情,还可以直接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二)面向社区的远程会诊社区远程会诊是指上级医院专家会同社区患者主管医生,通过远程技术手段共同探讨患者病情,进一步完善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诊疗方案。依托远程会诊平台,实现小病社区解决,疑难急重疾病通过远程会诊系统接受专家的服务,必要时再进行远程会诊,以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社区远程会诊示意图作用与意义:1.直接减少基层患者,尤其是边远地区患者长途转诊的差旅费用。2.直接减少基层患者住院治疗的费用。3.直接减少新建和扩建医院,以及分散配置大量医疗设备的费用。4.避免延迟诊断和误诊,以及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咨询机会。5.减少患者等待就诊和长途转院耽搁的时间,使病情在未发展前就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疗。6.减少患者家属长途转诊的差旅费用。7.减少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培训费用。增强医科大学与边远地区医疗工作人员的交流于支持,提供教学与再教育机会。8.避免患者盲目外出就医,有效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基层,缓解大医院患者“扎堆”现象,提升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三)远程双向转诊双向转诊主要是指根据病情和人群健康的需要而进行的医院之间的科室合作诊治过程。下级医院将超出本院诊治范围的患者或在本院确诊、治疗有困难的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就诊;反之,上级医院将病情得到控制、情况相对稳定的患者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康复。双向转诊要求在县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开通绿色通道,患者可以直接转诊入住县级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即可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县级医院专家继续远程跟踪患者病情。开通省级医院与县级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最终实现三级双向转诊。新型双向转诊模式特点:1.标准化明确了患者上转、下转的指征及各级医务人员在转诊过程中的职责,建立标准、规范的转诊流程。2.高效率“无缝链接“,第一时间接受转诊请求,并获取患者信息;“绿色通道”,方便患者快速转诊。上转快速:患者在社区时候,医师就可以吧转诊患者的信息上传到平台,平台系统以即时短信的形式将患者初诊信息及上转需求发送至接诊医院相关负责人,上级医院第一时间安排好患者需入住的科室或者病床。下转无缝:上级医院诊断及手术完成,需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患者,医院亦可以通过同样的技术手段转诊回社区或家中康复。同时,可实现诊疗信息双向共享:各级医疗机构可将患者病案信息快捷、准确地上传或下传至平台,医疗机构间实现双向转诊单据的互传、检验预约、病床预约及转诊患者诊疗信息的共享,医院或社区医生可随时调阅转诊患者的诊疗信息。3.智能化出院患者信息实时自动下传至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时感知区域内所有的出院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并主动随访,实现智慧、高效的健康管理。四.模式二:远程监护远程监护室通过通信网络将远端的生理信息和医学信号传送到监护中心进行分析,并给出诊断意见的一种技术手段。远程监护技术缩短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医生可以根据这些远地传来的生理信息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远程监护系统结构临床上,患者监护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对重要脏器官功能损害严重的、手术中或手术后处于危险期的患者时刻进行监测,发现危情,立即报警,通知医生及时进行抢救,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新生儿监护室(NICU)和手术室(OR)等;二是指某些病症现象出现时间短,需要作较长时间测量才能记录到异常现象,如CCU心律失常监护仪和Holter系统等。除Holter系统外,其他系统一般均为医院内监护系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院外患者监护的需要。远程监护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患者监护范围从医院内扩展到通信网络可以到达的任何地方,可以实现患者于诊所、诊所与医院或医院间医疗信息的传送。远程监护通过对被监护者生理参数进行连续监测来研究远地对象生理功能,它缩短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医生可以根据这些远地传来的生理信息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一)ICU持续监护新型区域医疗模式下的远程危重症持续监护系统通过多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和创新,通过共享省级医院ICU资深专家资源,并使患者、设备、信息、专家紧密互联互动,实现了床边灵活移动、音/视频互动交流、临床信息采集传输、生命体征信息实时采集、网络化患者数据收集和连续质控管理等关键功能,从而实时、动态地反映影响医疗质量安全的各种因素,以达到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的目的。远程危重症持续监护意义:1.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重症监护,将远程医疗服务延伸至患者病床边,使患者不离开病床就能24小时得到远端城市大医院专家教授的持续监护;而远端专家可同时对多名危重急症患者进行远程持续监护,以便及时发现问题。2.实现大医院病床的跨地区延伸,使专家突破地域、时间限制,为更多危重病患者服务,提供了优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缓解看病难问题。3.建立能够由网络保持同步联系的多中心大样本的固定临床研究平台,通过网络完成患者入组和资料收集,从而进行连续的质控管理,提升重症医学科研效率和水平。(二)家庭健康监护家庭医疗保健工程(HHCE)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技术学科,是当代高技术和医疗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将千家万户和医疗联系起来,实现医疗进入家庭;在配备先进适宜的医疗设备的条件下,在患者家中实施监护、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在HHCE系统设备方面,我国近年来也有较大的发展,一些研究成果相继应用于临床,如清华大学研制的“家庭心电/血压远程监护网系统”已经在澳门地区和清华园投入使用。王湘生教授开发的“护心神”电话传输心脏监护系统、珠海华诚集团和珠海中立电子公司的心脏BP机系列目前正在北京市推广使用。五.模式三:远程科教(一)远程专题教学与培训远程专题教学与培训指城市大医院向县级医院提供远程医学继续教育、远程专题讲座、远程学术研讨等远程人员培训。省级医院资深专家针对基层医护人员的具体需要,结合临床大量案例进行授课,有效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利用省级医院的学科权威资源,组织学科带头人对所有合作科室医生,通过实时收看、录像收看、网络点播等多种方式,接受远程培训教育,充分为合作医院提供与省级各学科带头人、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医生撰写和发表论文、申报科研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而提高当地医院医护人员的业务及技术水平。(二)远程科研合作可以对基层科室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合作科研,致力于医疗新技术的研究、创新、推广和临床应用,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帮助合作科室完成申报市级重点科室的准备2.帮助合作科室医生以第一作者身份书写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杂志上3.帮助合作科室申报省卫生厅课题题目4.帮助合作科室培养省医学会相应专业分会委员(三)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手术示教利用计算机视频通信技术,对临床诊断或者手术现场的画面影像进行全程实时记录和远程传输,使之用于远程教学、远程观摩、远程诊断等,为远程的学习者提供廉价、便捷的手术教学培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1.不受时空限制,扩大手术示教范围,摆脱传统模式在时间、空间和人数上的限制。2.提高教学效率,授课地点、时间、人数不受限制,一次手术多人观摩。3.利用医院网络,节省大量建设经费。4.改善教学质量,远程视频传送,使学生如临现场,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