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从自然中的真善美看中华文化的传承作者:范晶李兴国周小普来源:《公关世界》2019年第01期自然中的真、善、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源泉,同时也蕴含着许多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这些都给蕴涵中华文化元素的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份。一则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即要有科学的创作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运用自然中的真、善、美突出其创作的主题并丰富其内涵。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自然中的真、善、美会引导人性真、善、美的转变与升华,磨练人们的意志,正心修身,养性育德。这种转变和升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动力,同时,它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让人的真善美反哺自然。自然中的真、善、美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源泉。那么,何为自然界中的真、善、美?作者以为:自然界中的真,就是指自然规律:春、夏、秋、冬的二十四节气;朝霞夕阳、日月星辰、宇宙万物、天体运行,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不仅是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而且是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伟大的推动力,建立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基础。自然界中的善,就是指风调雨顺,阳光雨露,滋润万物。一首《春夜喜雨》道出了这种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对这种善的真实写照。与俗话说的“春雨贵如油”一脉相承,历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祈雨”也是盼望自然界的这种“善”降临人间。自然界中的美则是江河澎湃、山川俊秀、草原浩瀚、大漠孤烟、南极冰川、北极极光……自然界的这种鬼斧神工所雕琢的美,令人震撼、令人向往。上述自然界中的真、善、美是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基本元素,掌握并突出这些基本元素,便能创作出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好作品,并使其做到喜闻乐见,触类旁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同时,从自然界的真、善、美中,陶冶人们的情操,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追求真理正义,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进而达到人性的真、善、美,这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一、自然中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登鹳雀楼》。他通过描写一轮夕阳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冉冉而落,奔流不息的黄河以波澜壮阔之势向东流归大海的这种自然界中的“美”;提醒人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站得高才能看的远的这一遵循自然规律的“真”;借此抒发着自己向上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胸襟的人性之“善”。鹳雀楼和地处晋、秦、豫三地黄河冲积平原的中心,想必作者更上一层楼眺望到的是黄河之水灌溉下的良田千顷,黄河在此地尽到了被誉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天职,充分体现了自然界“上善若水”的“善”之本源。这正是这首诗隐含着的更深一层含义,这种大自然的“善”龙源期刊网正是人们所期盼的。2016年,在山西省举办的旅游推介项目竞演新闻栏目中,运城市代表队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作为本市旅游推介的文化品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在比赛中获得佳绩。1应该说,这是源于自然中的真、善、美的创作。事实上,自然界中的真、善、美无处不在。一望无际的锡林郭勒草原由“真”而显示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美”;锡林九曲的蜿蜒不断,哺育着两岸鲜花朵朵,牛羊满坡,使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物的日子而体现着“善”,这种“善”是自然的馈赠。当它溶化于人们的血液中便成为人类对大爱无疆的精神境界追求从而演变为对人性的真、善、美追求,就是灵魂的再塑造。《天堂草原·锡林郭勒》旅游宣传片是这样介绍这方美丽而神圣的净土的:“今天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仍然保持了它亘古不变的天籁之像和原生态之美,在历经了大地万物的造化与锤炼之后,没有什么能够抵挡自然的变迁,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文明的进程。”2这种自然界的真、善、美大大增加了这部宣传片的感染力,使人们立即想去领略草原的那种从未见过的原始和纯朴的风土人情。二、自然中的真、善、美对人性的真善美的引导自然中的真、善、美对人有着引导作用,可以演化并促成人的“真”——追求真理;“善”——助人为乐;“美”——道德修养。自然界中不但有植物,也还有动物。人类作为高级动物,应与其他物种和睦相处,吸收天地之精华,炼就为人之道,感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之道。正如老子所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而产生的文艺作品是自然中的真、善、美在其创作中的渗透与升华。由中宣部宣教局和中国网络电视台专门创作推出的“梦娃”系列公益广告以天津泥人张作品“梦娃”形象为依托,从“国是家、善作魂、勤为本、俭养德、诚立身、孝当先、和为贵”七个方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动形象的解读。3小小的“梦娃”,质朴的形象,清澈的童音,深刻诠释了为人之道应遵循的原则和道德规范。这种广告作品,起源于自然界的真、善、美,进而渗透到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与升华,而人性的真、善、美是中华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基石,也是中华儿女所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三、自然中的真、善、美对中华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自然中的真、善、美不断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要想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必须利用丰厚的文化积淀。这种积淀是人类思想光辉的结晶,是源于自然的。它是人性真、善、美的文化延伸,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而决定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龙源期刊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此诗描写了诗人历经磨难,绝处逢生后迸发的喜悦之情。其中:“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出了大自然的“真”和“善”,涛涛江水,一泻千里,手挥竹篙驾船行。从白帝城到江陵,千里之遥,借助水力,顺势而下,一日便可到达,便道出了大自然的“真”和“善”;而“彩云间”和“轻舟已过万重山”即写出了三峡之美,特别是“两岸猿声啼不住”生动地再现了人和动物和谐共生的原始美画卷。同时也说明,如果没有在艰苦的岁月中磨练而出的高尚的品格和宝贵情操,是难以驾驭“轻舟”,过“万重山”的。将诗仙李白的诗句运用于现在的文艺作品创作中,会掀起巨大的文化波澜。“聆听穿越千年的猿声,寻找诗人留下的足迹”,这是三峡旅游推介词中最让人感到心旷神怡的一句话,似乎瞬间唤醒了每个中国人心底的文化基因,这对每个中国人而言,是极富有感召力和穿透力的。由此可见,从自然界的真、善、美升华到人性的真、善、美是需要文化底蕴的。只有文化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拥有这种诗情画意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实现,是需要道德品质的培养,否则,仅仅感受到这种朴素的自然美是难以持久的,即人是需要受教育的,要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和世界观。李白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留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除了个人的天资和努力之外,主要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铁杵磨成针”讲述的就是少年时代的李白受启发而奋发读书的故事。我国的初始启蒙教育课本“三字经”就特别注重对人的教化:“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说的就是人要进行世界观的改造,否则,便会“性乃迁”;而且,要终身受教育,做到“贵以专”。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4这种理念,对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适用的。四、自然中的真、善、美对中华文化中生态文明建设的诠释既然自然中的真、善、美与中华文化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给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和启迪,那么我们就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自然。也就是说,自然中的真、善、美要求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住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绿水青山。应该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5(一)人类运用自然中的真善美造福一方龙源期刊网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的都江堰工程,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都江堰为创作元素的文艺作品是大量的,归结起来,分别突出了两个特征:一是,它强调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的“真”,将自然界美不胜收的青山绿水保留下来的同时,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人类智慧工程,使水之“善”充分展现了出来。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识。它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光辉。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它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6现在看来,它是利用自然科学中的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科学施工的典范;二是,尊重人才,给都江堰设计者以应有的历史地位。都江堰市的徽标是以李冰父子为主体设计的,以提醒后人要“饮水思源”。都江堰的建造,让人类领悟到遵从自然、顺应自然的好处。通过自然造福人类,是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的升华。所谓升华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不单单是中国顺应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所讲的话;而且是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表达的最深刻的道理。乱砍乱伐,就会引起水土流失;过度的二氧化碳排放,就会造成温室效应。这是人类几千年来,从事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切实体会,是所获经验和智慧的集大成总结,是大自然作为人类的老师所告诉我们的永恒真理,人类从向大自然的学习中得到了教育,与此同时,人性本身的真、善、美也得到了升华。中国在履行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的过程中,扛起了全人类面对气候问题的历史责任,这也是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实举措。(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森林是地球的肺,湿地、湖泊是地球之肾,最令我们欣慰感慨的是:地球母亲因为造林,而变得健康。我们作为地球母亲的子孙,一定要为养育我们的母亲做点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201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公益广告作品,选取了塞罕坝机械林场作为传播对象。塞罕坝是蒙汉混合语,古语被译为“塞罕达巴罕色钦”,意思是“美丽的高岭。”7这里曾是森林茂密,鸟语花香。但是,由于满清后期国力衰退,进行大规模地开围放垦,加上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以及不断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生态环境恶化。新中国成立后,1962年2月建立林业部直属的塞罕坝机械林业总场。经过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达到总经营面积140万亩,森林覆盖率80%。有林地面积112万亩,林木蓄积量1012万立方米。8目前,塞罕坝林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林海。过去曾经黄沙漫天的塞罕坝,如今终于名副其实地恢复为“美丽的高岭”,为改善自然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为京津地区保护水源、涵养水源,为祖国建设提供木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深刻而朴实地讲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塞罕坝林场于2017年12月6日荣获联合国“2017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2018年,以塞罕坝人植树造林为题材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热映,这部文艺作品引用著名作家艾青的龙源期刊网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突出了塞罕坝人热爱这片土地,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植树造林的创业精神。(三)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