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SQR2008-09-01发布2008-09-15实施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Q/SQR.04.360-2008代替Q/SQR.04.360-2007代替车用空调管路总成Q/SQR.04.360—2008I前言车用空调管路总成主要用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系列轿车空调系统总成。本标准将作为产品质量抽查检验的依据。同时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均符合GB/T1.1-2000和GB/T1.2-2002的规定。本版标准相对于上一版的主要区别如下:1、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GB/T1690;2、取消了第3章中的术语并更改为:管路中软管种类;3、增加了4.2:尺寸;4、原标准为:4.3.4带连接附件的组合管应能承受表1给出的拉脱力而不损坏;表1软管公称内径(mm)最小拉脱力(N)<10180010~122500>122700现改为:4.4.4带连接附件的组合管应能承受表2给出的拉脱力而不损坏;表2软管公称内径(mm)最小拉脱力(N)A型、C型、D型B型4.891015006.4113018108159027209.520403000102270329013以上249032905、增加了4.4.11:软管耐真空性;6、增加了4.4.12:软管长度变化率;7、增加了4.4.13:耐臭氧性;8、增加了4.4.14:软管体积变化率;9、增加了5.2尺寸的测量试验方法;10、增加了5.4.11软管耐真空性试验方法;11、增加了5.4.12软管长度变化率试验方法;12、增加了5.4.13耐臭氧性试验方法;13、增加了5.4.14软管体积变化率试验方法。Q/SQR.04.360—2008II本标准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一院提出。本标准由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管理科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一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三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代建红、范名江、刘志勇、张志文、黄瑛。本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为:Q/SQR.04.360-2005、Q/SQR.04.360-20071车用空调管路总成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奇瑞车用空调管路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等。本标准适用于安装在奇瑞车用空调管路部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1690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GB/T2828.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Q/SQR.04.057CAC-商标标记Q/SQR.04.058汽车零部件标记要求Q/SQR.04.112生产用件、销售备件包装标志要求Q/SQR.04.667塑料、橡胶零件的材料标识3管路中软管种类3.1A1、A2型——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Al型软管的外径比A2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A1、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3.2B型——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3.3C型——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3.4D型——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注:以上软管的橡胶和织物均应满足双方图纸中材料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塑料、橡胶零件的材料标识即Q/SQR.04.667。4技术要求4.1一般描述制冷剂管可以是软管或硬管或软硬结合、端部由连接附件连接在一起的组合管。连接附件可以夹紧在软管上或按相同质量效果的连接工艺制造,硬管的螺纹管接头可以焊接或不焊接。软管管路上不允许出现影响使用特性和安装特性的缺陷,软管管路必须保证在附件和软管之间是流线型连接,并且软管的内层既不出现损坏,也不出现损坏各层之间的连接。属于诸如表面缺陷,如气泡、缩孔、皱皮凸起和在各个材料中的不均匀性或各层材料间连接、固定连接附件的不合适的外型结构方面的缺陷不允许出现。2焊接处无焊剂和残留物,焊缝表面必须至少60%无缩孔,其中不允许有连贯的多孔区或条虫状的气孔。在每个横截面上必须保证至少2mm长的范围内无缩孔和夹杂物,焊接深度至少为5mm。4.2尺寸4.2.1铝管和软管的内外径铝管和软管内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的要求。4.2.2软管壁厚偏差软管壁厚的偏差不应超过表1中规定的数值。表1软管壁厚偏差单位:mmA型、B型和D型C型公称内径最大偏差公称内径最大偏差4.8、6.40.84.8、6.40.58~221.08~130.6291.3160.84.3供货按图纸和已认可的首件样品装配好,在管路的两端用不可丢失但能轻便拆下(不借助工具)的防尘密封帽封好。在去掉密封帽后,螺母管接头必须能在接头附近上易于旋转和移动以便自由查看墩头部分。软管内部必须清洁、除湿,两侧用密封堵盖密封。密封堵盖可手动拔出,拔出力为30N~50N。4.4性能4.4.1密封性在测试过程中,不允许有可见的不密封现象发生。4.4.2内表面清洁度在制冷剂管中,不允许含杂质、沉积物、屑片、油脂或机油、被排除的压缩机润滑剂。可冲洗掉的不溶杂质最大重量不超过0.27g/m2,最大尺寸不超过200μm。4.4.3腐蚀试验试验后,在附件上不允许出现影响功能的腐蚀现象,并满足4.4.1密封性试验,且不允许出现裂纹或断裂等现象。4.4.4拉力试验带连接附件的组合管应能承受表2给出的拉脱力而不损坏。表2软管公称内径(mm)最小拉脱力(N)A型、C型、D型B型4.891015006.4113018108159027209.520403000102270329013以上249032904.4.5热老化试验后,检查外观无龟裂等异常现象,并满足4.4.1密封性试验。4.4.6低温老化试验后,检查外观无龟裂等异常现象,并满足4.4.1密封性试验。4.4.7爆破试验高压制冷剂管爆破压力大于14.7MPa,低压制冷剂管爆破压力大于9.8MPa。34.4.8交变压力试验试验后,能满足4.4.1密封性试验,同时拉力值必须达到4.4.4拉力试验所要求值的80%。4.4.9软管气密性试验后,允许的制冷剂最大损失量不能超过表3中给出的值,并且能通过4.4.1密封性试验。表3软管公称内径(mm)允许的R134a最大损失量(g/md)≤122.0>123.04.4.10振动试验振动试验后满足4.4.1密封性试验,重量损失不允许大于表3中给出的值。4.4.11软管耐真空性试验后,软管外径的塌陷量不大于软管初始外径的20%。4.4.12软管长度变化率软管在规定压力作用下,试验后,长度变化率为-4%~+2%。4.4.13耐臭氧性软管外胶层在八倍放大镜下无可见的龟裂现象。4.4.14软管体积变化率橡胶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5%~+35%;热塑性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5%~+5%。5试验方法5.1外观质量要求符合图纸或标准要求。5.2尺寸5.2.1软管的内外径软管的内径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扩张球型或可伸缩型量具等;软管的外径应使用游标卡尺等量具测量,并在同一圆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量,结果取平均值。5.2.2软管壁厚偏差软管的壁厚偏差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能接触软管内壁测量的有探头的卡尺等。5.3供货状态和质量要求符合图纸或标准要求。5.4性能5.4.1密封性试验(批量)制冷剂管必须充以干燥空气或氮气,在无压力水下进行20s~30s的密封性测试,高压管要求管内压力为3MPa~3.5MPa,低压管要求管内压力为2.0MPa,该项试验要求作100%检验,试验后应满足4.4.1要求。5.4.2内表面清洁度取软管暴露长度大于300mm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软管内壁应干燥和清洁。将软管或软管组合件弯成U型,U型的两边长度相同,并使软管两端直立,用三氟三氯乙烷溶剂充装软管;然后打开软管,用已干燥并称量好的质量为G0的定量滤纸,将溶剂过滤到已经准备好的坩埚中,在70℃±2℃下干燥滤纸20min,冷却后称量滤纸的质量为G1,按式(1)测量软管的内表面清洁度:内表面清洁度=SGG01………………………………………………………………式(1)式中:G0——试前滤纸质量,g;G1——试后滤纸质量,g;S——软管内表面面积,m2。4试验后应满足4.4.2的要求。5.4.3腐蚀试验盐雾箱温度:35℃;溶液温度:35℃;盐雾沉降量:1.1ml/80cm2h;溶液:NaCl50g/lPH:6.5~6.7试验型式:连续喷雾;试验时间:288h。试验后应满足4.4.3的要求。5.4.4拉力试验取软管组合件3根,软管暴露长度不小于300mm,两端固定在拉力机上,以25mm/min±2mm/min的试验速度进行拉伸,达到规定的最小拉脱力或拉脱断裂时停止试验,记录负荷值,试验后应满足4.4.4的要求。5.4.5热老化将制冷剂管绕直径为软管公称外径8倍的芯轴弯曲,在恒温135℃±2℃的烘箱中持续放置168h,试验后应满足4.4.5的要求。5.4.6低温老化将制冷剂管在温度为-40℃±2℃的低温箱中放置60h(充注R134a0.6g/cm3±0.1g/cm3),试验后应满足4.4.6的要求。5.4.7爆破试验高压制冷剂管均匀加压后爆破压力大于14.7MPa,低压制冷剂管均匀加压后爆破压力大于9.8MPa,试验后应满足4.4.7的要求。5.4.8交变压力试验将制冷剂管弯成U型,两端牢固夹紧连接在一液压泵上,试验介质为PAG油。所要求的脉冲次数为15万次,其中对于低压管:环境温度和试验介质温度为100℃和2.5℃±2.50℃;对于高压管:环境温度和试验介质温度为100℃和120℃±2.50℃。交变按图1曲线进行,试验后应满足4.4.8的要求。图15.4.9软管气密性需每个公称尺寸的制冷剂管4根,双侧用密封件以各自的拧紧力矩拧紧封好,在密封件的一边应装P1:3bar(高压管)2bar(低压管)P2:30bar(高压管)20bar(低压管)压力5有一充注阀。软管长度为200mm,3根制冷剂管充以制冷剂R134a,充注量为管内体积的0.6g/cm3±0.1g/cm3。为测量软管材料的重量损失必须用同一根管同时进行,该管封闭但不充注制冷剂。在试验开始前,检查制冷剂管的密封性。气密试验在90℃±2℃的烘箱中进行240h,每48h后冷却30min后测量每根管的重量损失。在分析测量结果时,可以忽略初始48h的值,只要该值不超过其余测量平均值的2倍。重量数据应精确到0.1g,试验后应满足4.4.9的要求。计算方法见式(2)。D=tLGG)(240………………………………………………………………式(2)其中:D=扩散率,g/md;t=实验时间,h;G=充注制冷剂R134a的制冷剂管的重量损失,g;G0=标准管的重量损失;L=试验管和标准管的自由管长。5.4.10振动试验将制冷剂管固定在一端固定,一端振动的悬架之间,将680mm制冷剂管拧上密封件,接着充以R134a制冷剂,充注量为软管内部体积的0.6g/cm3。将制冷剂管放于空调箱中加载振动,在90℃±2℃下振动100h,在-30℃±2℃下振动24h,垂直振幅为±3.5mm,频率为40Hz,试验后应满足4.4.10的要求。5.4.11软管耐真空性试验取软管长度为600mm~1000mm的软管组合件,将软管弯成“U”型,“U”型的内径为软管公称外径的5倍,测量“U”型底部任意平面上最小外径尺寸为初始外径(D0);将软管抽真空至绝对压力为81kPa,保压5min;在保压结束后软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