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纪念碑PPT设计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越战纪念碑——林樱越战纪念碑(VietnamVeteransMemorial),又称为越南战争纪念碑、越战将士纪念碑、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越战墙等,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中心区,坐落在离林肯纪念堂几百米的宪法公园的小树林里。建造越南战争纪念碑的想法是一名前陆军下士简·斯克鲁格思在战后萌发的。1979年4月27日,一群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首都华盛顿成立了一个社团,旨在国家大草坪博物馆、纪念碑群落地带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他们提出,这座拟议中的纪念碑成为美国社会中一个鲜明的形象,不管这座纪念后建造成什么样子,它必须满足四项基本要求:(1)纪念碑本身应该具有鲜明的特点;(2)要与周围的景观和建筑物相协调;(3)碑身上镌刻所有阵亡和失踪者的姓名;(4)对于越南战争,碑身上不要有一个字的介绍和评价。甲方对纪念碑的要求1980年7月1日,美国国会批准,在靠近林肯纪念堂的宪法公园尽头建造越南战争阵亡将士纪念碑。这个地方,正是斯克鲁格思们朝思暮想的所在,尽管这座纪念馆建在了联邦土地上,但其建设资金全部由私人捐助。这年秋天,由美国建筑家学会组织,在全国公开征集纪念碑设计方案,投稿者必须是年满18岁以上的美国公民。结果,在征集过程中一共收到1421个应征方案。方案设计者被隐去姓名,由8位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大师组成评定委员会,通过投票选出最佳设计。美国国会批准建造纪念碑1981年5月1日,在1421件应征作品中,林璎的被登记为1026号的设计成为首选,其设计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虽然她的设计方案没有立即引起普遍认同,最后大多数对此方案持否定态度的人最后终于被说服,按照她自己的话说,“活人和死人将在阳光普照的世界和黑暗寂静的世界之间再次会面。”如果我们取白宫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和杰弗逊纪念堂为参照点,可以将这块区域看作一块四边形,或者说梯形.在此区域的西端坐落着林肯纪念堂,在它的对面也就是区域的东端是国会大厦.实际上,区域的中心是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其他四个建筑物标志着这个梯形横向和纵向上的顶点,它们如同轨道上的行星般围绕着中心的方尖碑.这些布局使得广场在外观上保持统一但是这个区域给人以真正统一的感觉,与其说是因为他的几何布局,不如说是由于建筑物的共同目的——纪念。华盛顿广场构筑物及其构成关系林肯纪念堂(Linconemorial)是为纪念美国总统林肯而设立的纪念堂,位于华盛顿特区国家(NationalMal)西侧,阿灵顿纪念大桥(ArIingtonmemorialbridge)引道前,与国会和华盛顿纪念碑成一直线。林肯纪念堂由美国国家园林局(NationalParkservice)管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整座建筑呈长方形,长约58米,宽约36米,高约25米。是座仿古希腊巴特农神庙式的大理石构建的古典建筑。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圆形廊柱环绕着纪念堂,象征林肯任总统时所拥有的36个州。每个廊柱的横楣上分别刻有这些州的州名。纪念堂前的倒映池。入夜后与纪念堂相邻的华盛顿纪念碑和美国国会大厦灯火交相辉煌,倒映于池水中,成为华盛顿有名的一大胜景。西端坐落的林肯纪念堂美国国会大厦(UnitedStatesCapl)是美国国会所在地,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D.C)。美国人把国会大厦称为Capitol,把它看做是民有、民治、民享政权的最高象征。国会大厦1793年9月18日由华盛顿总统亲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期间被英国人焚烧,部分建筑被毁。后增建了参众两院会议室、圆形屋顶和圆形大厅,并多次改建和扩建。东端的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是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的,它位于华盛顿市中心,在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的轴线上,是一座大理石方尖碑,呈正方形、底部宽22.4米、高169米,纪念碑内有50层铁梯,也有70秒到顶端的高速电梯,游人登顶后通过小窗可以眺望华盛顿全城、弗吉尼亚州、马里兰州和波托马克河。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纪念碑的四周是碧草如茵的大草坪,这里经常会举行集会和游行。区域中心—华盛顿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居于国会大厦——林肯纪念堂与白宫——杰斐逊纪念堂全城东西与南北两条主轴线的交点上。结构纪念墙壁平面为一个平放的V字形,东翼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西翼指向林肯纪念堂,在几米高的黑色的大理石碑墙上,刻着五万多个战争中死去的人的姓名。整个碑墙被置于大片草坪中,用绿地衬托碑体。林璎用两边低中间高的标高差形成的天然地形使碑文所铭刻的名字从两边向中间不断增多,使人由心底里萌生一种奇异的心理,具有无可抗拒的感染力。在这没有英雄形象的纪念碑下,在这刻满了死去人名的大墙下人们思考着战争与和平,慰安无数美国士兵牺牲他乡的灵魂。尺度纪念碑总体成V字形,从纪念碑的结构上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简单而简洁的造型,整个V字形墙体由黑色花岗岩砌成,长约152米,中轴深约3米。两面抛光的黑色花岗岩墙在交汇处成一个125度12分的角,左右墙体向两端逐渐缩小,最后消失于地面,纪念碑呈现出完全对称的V字形。越战纪念碑的结构和尺度纪念碑的逻辑(及年代)起点不是人们进入这个空间的两端,而是两面墙的交汇处。因此当任何一个人从纪念碑的一端开始,他实际上都是从名单的一半看起。名单自两面墙的交汇处开始,从右面墙的顶端残忍的个接一个连续下去,一块接一块,直到这面墙东边指向华盛顿纪念碑的那个顶点。名字的序列在指向林肯纪念堂的西顶点继续开始,并在左面墙的底部终止。因此,纪念碑的中心既是名单的起点也是名单的终点。越战纪念碑上亡者姓名的排列设计师:林樱林樱(MayaYingLin,可译为玛雅·林,1959年10月5日生)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祖籍福建省闽侯县,是林徽因的侄女,1959年10月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雅典城。林璎小时候就展现出数学和艺术方面的天赋,中学时期就是班上的尖子生,毕业后即被耶鲁大学录取,成为该校建筑学院学生,1981年获学士学位,1986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林璎被耶鲁大学授予美术荣誉博士学位。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林璎后来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她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今天,由林璎设计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有在耶鲁大学的“妇女桌”、在田纳西州克林顿区的儿童保护基金会礼堂、纽约的非洲艺术博物馆、纽约大学的亚太美国人中心和为洛克菲勒基金设计的艺术品等。其中最出名的要数她的成名作“越南战争纪念碑”的设计,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时她才21岁,上大学三年级。主要成就曾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她的作品遍布美国各地,而她的最新荣誉是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2010年2月25日,白宫东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身着黑色镶红边套装的林璎披挂上紫绶带的金质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此次获奖者中唯一的亚裔。在林璎的设计词典中,“生命”永远被放在最醒目的一页。设计不应是政治的玩偶,设计的艺术是必须逃离政治,宇宙间生生不息的生命才是艺术的本源。有人评价,林璎的作品有着现代主义的生命平等精神,各个种族间的平等;艺术与政治的平等;甚至生与死的平等。在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读书的时候,林璎就喜欢到附近的“林阴墓园”去走走,观看那里形形色色的墓碑和雕刻。她说:“那儿有一个渡船船长的墓,墓碑上刻着一条渡船,线条简单又优美,我就喜欢简单而不复杂的东西。”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林璎曾利用假期自费到欧洲考察,走访了许多墓园,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她觉得墓园设计也是一项专门的学问,所以在四年级的时候将坟墓建筑列为自己的选修课。在设计时,她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还阅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林璎的老师将她的设计评为B,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结果林璎的设计在众多设计师的作品中获得第一名,反倒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其中也包括林璎的老师选送的设计名落孙山。1980年秋那年我和其它五名学生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整个学期我们做了许多相关的设计,有一个同学,我忘了是谁,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我们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我们来到将要修建纪念碑的地点华盛顿。当我站在那里时,开始本能地想象着自己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这时有一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碑的设计手册,其中明确规定纪念碑上必须刻有全部57000多名阵亡者的名字。于是我说:“太妙了!”将名字逐一镌刻在黑色反光的地表上。正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摘自林璎自述)“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3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V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200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顿国家公墓里硫磺岛升旗雕塑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象不同,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团后,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V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面美国国旗。林璎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的要求和纂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V型碑石的侧面。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出资人的刁难,最后决定将她的设计和第二名的设计一起在华盛顿特区建造,但落成后第二名的设计只是三名越战士兵的塑像,无人问津,她的“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成为当地的著名建筑,游人络绎不绝。二次重审《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座献给亚洲战争的亚洲纪念碑》的文章,于是一场大辩论在华盛顿爆发了。一个美国大富翁,看到纪念碑是一位亚洲人设计的,大怒。他自己掏钱给那些气氛的越战老兵买机票,鼓励他们去华盛顿抗议。他还纠集了一批人提出由政府拨款,请一位白人雕塑家在设计一个包括三个美国军人和一面美国国旗的雕塑,建在林璎纪念碑的正前方。闹到最后,连美国的内政部长沃特也出来干预,他说如果不能和反对者达成协议,就取消建纪念碑的计划。三个战士纪念碑林璎坚持自己的主张,他不

1 / 6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