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史吴长敏(湖北黄陂一中)【复习要点】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表现与特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与措施阶段民族政策措施主要史实特点与原因秦朝匈奴越族民族战争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民族关系体现区域特征(1)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2)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3)北方边境战争不断设置机构设岭南三郡两汉匈奴西域各族西南夷百越民族战争卫青、霍去病率军反击匈奴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民族和亲呼韩耶单于归附与昭君出塞遣使出访张骞出使西域(目的经过意义)班超经营西域设置机构西域都护在西南夷设地区设郡县设南海九郡册封册封夜郎候与滇王隋唐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民族战争打败东突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进一步发展原因:①国家统一,②交通发达;③各民族互相交流、融合;④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庭都护府(武则天)黑水都督府册封唐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册封骨力裴罗(怀仁可汗)册封皮罗阁(云南王)和亲唐肃宗始于回鹘和亲唐与吐蕃和亲(文成与金城公主入藏)会盟唐与吐蕃会盟(大昭寺会盟碑)两宋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民族战争北宋与的辽战争、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北宋与金的战争(靖康之变)南宋与金的战争(岳飞抗金)南宋与元的战争(文天祥抗元)多民族政权对峙并存,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传播,民族大融合高潮议和北宋与辽议和(澶渊之盟)北宋与夏议和南宋与金的议和(绍兴和议)元西藏设置机构设立宣政院民族歧视与压迫政策2005年4月13日朝民族分化四等级人制度(蒙古人色目人南人汉人)元统一民族大融合高潮出现明清瓦剌鞑靼建州女真西藏民族战争明朝与瓦剌的战争(土木保之变)明朝与后金的战争(征发辽饷)修缮长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把平定叛乱,反抗侵略与巩固统一结合起来。例如平定准格尔部,回部,三藩之乱,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2,把设立机构,册封加冕与管辖边疆结合起来。例如在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新疆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设台湾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册封。3,把款待回归,经文交流与开发边疆结合起来。例如土尔扈特部回归,蒙汉两族人民友好交往。册封册封俺达汗(顺义王)实行僧官制度互市设置机构明朝与鞑靼的边境贸易(呼和浩特)设立奴儿干都司蒙古回部西藏民族战争平定准葛尔部叛乱(乌兰布通战役)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机构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伊犁将军驻藏大臣改土归流迎土尔扈特部回归册封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二、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1,对西北(包括新疆)地区:秦朝:派蒙恬夺取河套,置县、移民、筑长城;西汉:公元前60设置西域都护;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清朝:设乌里雅苏台将军,伊犁将军2,对东北地区:唐朝:黑水都督府元朝: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尔干都司清朝:设盛京、黑龙江、吉林三将军辖区3,对西南地区(包括西藏):秦朝:设岭南三郡西汉:武帝派唐蒙经略西南夷,改滇为郡,赐予滇王玉印。唐朝: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元朝: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的行政区域,设云南行省明朝:设乌思藏都司,推行僧官制度,土司制度清朝:册封达赖与班禅,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康熙平定三藩之乱;雍正帝改土归流4,对台湾地区(注意与大陆两次分离,两次回归.郑成功,施琅,康熙几个人物)元朝:澎湖巡检司清朝:康熙时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中法战争后设行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注意——西北(西域)、东北(黑龙江流域)、西南(西藏)、东南(台湾)四个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这在当前来说是个很热、很敏感的问题。1.西域: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2.东北黑龙江流域:8世纪前期,唐政府建立黑水都督府。3.西藏地区:元朝政府设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4.台湾:元朝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从此台湾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表现与特点阶段主要史实特点与原因欧洲朝鲜日本印度东南亚西亚秦汉⑴甘英出使大秦⑵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来华⑴战国与秦汉之交时有许多中国人到朝鲜,三韩(“秦韩”)曾多次派人赴汉。⑵朝鲜特产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中国铁器、铜镜、漆器等输往朝鲜⑴徐福浮海东渡的传说⑵西汉日本30多小国和汉朝来往。⑶东汉光武赠赐金印⑷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⑴西汉末年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⑴中国从越南输入土特产和东南亚的珍稀物产(象牙犀牛珍珠)⑵中国铁器农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⑴安息利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贸易谋获其利①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占很大比重并具有单向性。②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③交流频繁,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隋唐⑴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⑵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在这时传入中国。⑶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⑴隋炀帝三征高丽⑵唐朝的留学生以新罗最多(崔致远)⑶唐朝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⑷新罗立国参用唐制⑴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⑵日本派“遣唐使”13次留学生多(吉备真备)⑶鉴真东渡传播唐朝文化⑷大化改新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以唐制为蓝本⑴贞观时天竺一再遣使唐朝(郁金香菩提树)⑵玄奘西游义净浮海促进中印文化交流⑶中国十进位记数法推动天竺数学的发展⑴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⑵隋炀帝派人出使马来半岛赤土国也派王子回访⑶唐中期骠国王子访问⑴隋朝时中国和波斯已互遣使节⑵唐朝时波斯遭到大食的侵扰,其王及儿子先后前来求援⑶从唐高宗起大食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入大食交流频繁盛况空前⑴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⑵对外交通发达(水陆并举)⑶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宋元马可·波罗来华和列班·扫马访问欧洲宋元时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等传到阿拉伯海上贸易兴旺明清⑴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⑵郑成功收复台湾⑶西欧传教士来华(利玛窦)⑷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⑸乾隆时英使臣马戛尔尼访华明朝末年派兵入朝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戚继光俞大猷抗击倭寇。郑和下西洋到过印度⑴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①传统性对外关系达到鼎盛(郑和下西洋)②出现华侨潮③欧洲殖民者开始对华侵略活动④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的斗争⑤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⑥对外政策由开放走向闭关自守四、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五个特点:①先陆路贸易,后海路贸易。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③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主以加强友好往来为主。④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⑤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五、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路的六次演变:①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②隋唐时期,水、陆并进。③两宋时期,陆地商路中断,海外贸易发达。④明朝,海运发达,远达东非和红海。⑥清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六、交通运输业发展【例题评讲】中国人民与东南亚人民的友好往来渊源流长。材料一“郑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国本土而是形成于东南亚。在东南亚,流传着许多与郑和有关的传说。如郑和在当地建清真寺、教导当地人斋戒、传播回教等传说;郑和与印尼巴厘岛的荔枝、花生、白葱等种植的传说。此外,还有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等。对东南亚来说,郑和问题已从中国明朝的历史范畴演化成为具有本区域历史内涵的文化现象。(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郑和崇拜”形成于东南亚的原因。(6分)回顾历史,请你概括中国与东南亚往来的主要形式。(3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东南亚人民的传统友谊揭开新的篇章。材料二图9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采访亚非会议的美国记者鲍大可这样评论:“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这幅照片拍摄地点在A(国家)B(城市)。(2分)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体现了我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请写出五项原则的内容。(5分)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史实,说明鲍大可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4分)(1)原因:①郑和率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遍历东南亚各国。②郑和作为和平使者,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人民的友好往来。③他在当地传播先进文明(如写出传播宗教文化、教民生产等也可给分),对东南亚的开发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6分)形式:政府间使节往来;经贸联系;文化交流;侨居开发等。(3分,写出其中3项就可满分。)(2)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2分)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或“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或“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分。写出其中4项就可满分)依据:①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分)②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