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局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生存率95%.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定义:表浅型食管癌:指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公认定义是病灶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表浅型食管癌分型:侵润深度:危险因素:1、饮食和生活方式:a、饮食:真菌污染腌制食物高盐、辛辣、油炸食物b、吸烟和饮酒c、口腔卫生2、人口学因素:男:女=2:13、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4、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5、其他:头颈部和上呼吸道鳞癌和食管癌并发为14%和3%贲门失迟缓病人高风险(普通人16~33倍)内镜筛查技术——白光红区:边界清楚的红色病灶,底部平坦糜烂灶:多位边界清楚、稍凹陷的红色糜烂状病灶斑块:多为类白色、边界清楚,稍隆起的斑块状病灶;结节:直径在1cm以内,隆起的表面黏膜粗糙或糜烂状的结节病灶黏膜粗糙:局部黏膜粗糙不规则、无明确边界的状态局部黏膜上皮增厚,血管纹理紊乱、缺失或截断等特点内镜筛查技术——色素内镜:利用各种染料散布或喷洒在食管黏膜表面,使病灶与正常黏膜在颜色上形成鲜明对比,可清楚显示病灶范围常用染色方法:碘染色:正常鳞状上皮内富含糖原,遇碘成深棕色甲苯胺胺蓝染色: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富含核酸类物质易着色(国内不常用)联合染色:内镜筛查技术——电子染色:通过特殊光学处理实现对食管粘膜的电子染色,时间短便于反复切换观察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和黏膜微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病变于正常黏膜以及评估病变侵润深度,已成为早期食管癌内镜精查的重要手段。窄带成像窄光谱成像(NBI)内镜的滤光片仅仅允许蓝色和绿色的光线(中心波长分别为415nm和540nm)通过(图1)。井上分型:粉红-银色征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将白光分解成不同波段,可进行多发50种光谱组合,蓝激光成像(BLI):联合使用410nm、450nm两种波长的激光,观察深浅血管高清智能电子染色内镜技术(i-Scan)增强不同性质黏膜间颜色的对比,内镜筛查技术——放大内镜:在普通内镜前端配置可调焦的放大系统,配合电子染色观察提高诊断早起食管癌的准确性内镜筛查技术——共聚焦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将组织放大到1000倍,从微观角度显示细胞和亚细胞结构,被称为光学活检内镜筛查技术——自发荧光内镜(AFI):强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自发荧光光谱见的差异转换成为成像颜色的差异而加以区分(临床较少用于食管癌诊断)根据各医院的设备情况和内镜医师的经验,综合使用染色内镜、放大内镜、CLE等特殊技术,可进一步突显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表现,并有助于了解病变范围、浸润深度和病例类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早期食管癌筛查流程术前评估一、病灶范围、病变层次和淋巴结转移评估超声内镜:早期食管癌为局限于黏膜层且不超过黏膜下层的低回声病灶,用于T分期大超声可观察局部淋巴结敏感性达80%。EUS-FNA可进一步提高可疑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电子染色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常用井上晴洋分型日本食道学会提出了更简洁的新分型,初步验证评估表浅食管鳞癌浸润深度准确性率达90%CT:T和N分期MRI:和CT价值相当,不做首选PET-CT:M分期优势明显,但价格昂贵,不作为常规手段二、病理评估内镜下治疗一、治疗原则与传统治疗相比,早期食管癌内镜下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两者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95%以上。原则上无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结转移风险极低、残留和复发风险低的病变均适合内镜下切除术二、内镜下切除技术内镜下切除术(EMR)进一步演变透明帽法(EMRC)\套扎法(EMRL)\内镜下分片粘膜切除术(EPMR)等多环套扎黏膜切除术(MBM)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进一步改进技术隧道式黏膜剥离技术三、内镜下非切除技术射频消融术(RFA)光动力疗法(PDT)APC激光疗法热探头冷冻疗法早期食管癌治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