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煤炭工业历史回顾和发展现状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发展与改革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中国完成了从满目疮痍、积贫积弱发展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三、人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发展的实质性跨越。我国国民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增长大幅度拉动了能源需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1957年的0.96亿tec跃升到2008年的28.5亿tec。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以来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占三分之二以上。60年来,全国各类煤矿累计生产原煤469亿t,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较快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节煤炭工业历史回顾一、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人类发展历史与实践证明,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水平、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人类从农业化社会升级为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化社会,能源消费的种类、领域、数量、方式、强度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人类处于农业社会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能源需求量增速缓慢。人类步入工业化社会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能源消费快速增加。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由于科技进步,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人均能源消费将不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甚至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因此,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势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如工业化前,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能源依赖程度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通常小于0.5。进入工业化社会化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加大了对能源的依赖,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增高,通常介于0.8~1.2间,能源消费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当经济社会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将出现下滑,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般不超过0.6。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条件,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因2此,我国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间的关系基本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程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经济发展阶段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较为明显。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基础薄弱,政府通过计划经济手段,集中国力发展重工业,此时的煤炭消费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1954~1977年,除个别年份外,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在0.1~4.5间波动,基本稳定在2.0左右,煤炭消费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如图1-7所示。图1-71954~1977年我国GDP、煤炭消费强度变化趋势图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1年,我国经济稳定增长,能源利用效率,特别是煤炭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煤炭消费强度逐渐下降,除1980年、1997~1999年外,我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长期保持在0~1间。特别是1995年以后,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下降,煤炭消费强度开始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如图1-8所示。3图1-81978~2001年我国GDP、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及煤炭消费弹性系数2002~2008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保持在10%以上,煤炭消费同步大幅增长,2003年、2004年的煤炭消费弹性系数均在1.5以上。2005年以后,随着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实施,淘汰了一大批高能耗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单位产值能耗大幅下降。2008年煤炭弹性系数下降到0.5以下。如图1-9所示。图1-92002~2008年我国GDP、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及煤炭消费弹性系数二、煤炭工业发展综述我国具有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煤炭工业在艰难而薄弱的基础上开始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以来,煤炭工业不断发展壮大,煤炭产量成倍增长、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近年来,在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体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煤炭行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先进生产力,逐步建立起了资源回采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回顾煤炭工业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发展阶段(1949~1977年)。改革开放前,我国煤炭工业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管理,具有鲜明的计划特色——国家投资建设煤矿、煤矿依据指令组织生产、生产的煤炭由国家统一按计划调拨、煤炭价格由政府确定,煤矿企业基本上属于国家的煤炭生产车间。为满足国民经济增长对煤炭的需求,我国充分利用计划经济优势,集中力量搞建设,从1950年到1957年,先后组建了煤田地质勘探、煤矿设计、建井施工等专业队伍,投入大量资金及人力,开展煤炭资源勘探与开发建设。这一时期共提交地质报告295件,地质储量174亿t,为煤矿建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完成矿区总体设计20部,矿井设计文件120部,选煤厂设计文件15部。煤炭行业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建设方针指导下,组织开展了老矿井改建、扩建及新矿井建设。1950~1953年共开工建设新井和露天矿17处,设计年生产能力1251万t。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改扩建矿井103处,净增年生产能力2356万t;新建矿井开工187处,设计年生产能力7502万t。1957年,全国煤炭生产能力、长壁采煤比重以及煤矿采、装、运机械化程度快速提高。国营煤矿长壁式采煤方法产量比重达到了95.3%,截煤机、风镐、放炮落煤比重由49.15%提高到96.3%;井下平巷采用机械运输比重从77.80%提高到85.16%,地面机械装运从65.05%提高到90.78%,全员生产效率达到0.978t/工;煤炭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6%,但仍低于全国工业总产值增长率17.4%,煤炭产量增长仍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对我国煤炭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出现了经营管理紊乱,片面追求产量,乱采乱掘等不利局面。为满足当时“全民大办钢铁”对煤炭的需要,提出了“全民大办煤矿”,并实行“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5的方针,全国小煤矿数量快速增加到10万多个,煤炭产量由1958年的2.7亿t快速增长到1960年的3.97亿t,但由于违背了煤矿生产规律,超能力生产,造成大面积煤矿采掘关系严重失调和设备失修、巷道失修问题严重,出现了煤炭产量大起大落。1961年,全国煤炭产量快速下降到2.77亿t。1966年至1976年,在“立足战争,争取时间建设战略后方”的思想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大三线”建设、“扭转北煤南运”建设和“江南9省”煤炭建设,“三次”煤炭建设的大转移,并提出了“大干三年,扭转北煤南运的局面”,推广“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和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的“四边三当年”的作法。这一冒进指导思想导致煤矿采掘关系再次出现严重失调,煤炭产量下降,供应不足,供需矛盾加剧。并一度出现1972至1974年全国煤炭产量停滞不前,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提出了“老矿要挖潜,新井要快建,小煤窑要大发展”,“全党动员,各级办矿;多搞中小,以小为主;由小到大,由土到洋;成群配套,形成矿区;选择重点,建设基地”的发展思路,促进了地方煤矿和小煤矿产量快速增加。这一时期,通过加强江南、云贵、华北、东北、蒙东、两淮和中南等煤田勘探和开发建设,优化了我国煤炭生产布局,新建了720处煤矿,“四五、五五”期间全国煤炭产量年均增长3000万t,1976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了4.84亿t。1977年,通过恢复煤矿规章制度,建立正常生产秩序,进一步发展采掘机械化,原煤产量快速增长到5.5亿t。同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煤炭需求大幅增加,促进了我国煤炭机械化开采工艺和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1970年,由山西省煤炭工业研究所和大同矿务局研制的TZ—1型垛式支架,配套使用MLQ4—180型单滚筒采煤机和SWG—160型刮板输送机组成的综合机械化采煤装备率先在大同矿务局煤峪口煤矿8710工作面开始工业性试验。此后,煤科总院北京开采所、唐山煤研所、北京煤机厂、郑州煤机厂等与有关矿务局合作分别在阳泉矿务局、徐州矿务局、开滦矿务局、鹤壁矿务局、本溪矿务局进行了使用不同装备的综采工作面的工业性试验。通过这些工业性试验,取得了丰富的煤矿机械化开采经验,为进一步的攻关研究及在引进国外设备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了发展我国采煤机械化水平、提高工作面生产能力,提高煤炭产量,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1973年国家引进了43套成套综采设备,分别在14个矿务局6使用。这是煤炭系统第一次有机会大量接触西方各种先进的回采设备,推动了我国科研、制造和使用单位对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消化和吸收。1975年,当年综合机械化采煤占比达到3.2%。1977年,经邓小平同志特批,我国再次引进100套大型综采机械化装备,提高了我国综合机械化采煤水平,加快了我国煤炭产业现代化进程。截至1977年,我国煤炭工业取得了阶段性进展。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机械化水平、煤炭产量等指标较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了巨大进步。改革开放前我国历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如图1-10所示。图1-101950~1977年我国煤炭行业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开放前我国历年煤炭产量如图1-11所示。7图1-111950~1977年我国历年煤炭产量及增长速度第二阶段:煤炭工业转型发展(1978~2001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到来。煤炭工业随之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煤炭价格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化转变,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煤炭行业活力越来越强。1979~1980年,煤炭工业开始了全面调整和整顿,加强了生产矿井的开拓掘进,发展了采掘机械化,完备了矿区和矿井的生产配套工程、安全技术措施工程和生活福利措施。1983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乡镇煤矿的八项措施》的文件,推进乡镇煤矿建设。1984年政府提出“有水快流”的方针,进一步促进全国小煤矿数量突飞猛进,快速增加了煤炭产量。1985年起国家上划主要产煤省(区)一批骨干煤炭企业,全行业实施六年投入产出总承包。主要对煤炭产量、基本建设投资及规模、财务三项指标承包。在此阶段,国家赋予煤炭企业部分自主经营权。如,企业有权按照当年承包指标,自主安排季度、月度生产计划;有权招聘所需人才等,同时对国有重点煤矿采取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调整了煤炭产品税率,由8%降为3%;实行多层次煤炭价格,以1984年分配计划为基数,每年递增的包干产量,按国家调拨价格加价50%,再超产的煤炭,国家如果进行分配,按国家调拨价格加价100%,而由企业自销的煤炭可自行议价。改革了煤矿维简费的提取办法,由原来从成本中直接提取,改为以折旧费形式提取,提取标准由吨煤6元增加到7元。1987年,煤炭部制定了《统配煤矿和其8他骨干企业深化改革的几点补充办法》,进一步落实了后三年承包任务和责任;增加了保证正常接续和固定资产完好的承包内容;规定企业内部可以实现多种承包形式;把竞争机制引入承包,竞争产生经营者;承包者的收入与经营效果挂钩等。1991~1992年,延续两年承包,主要承包财务指标,重点落实盈亏包干指标,抑制亏损增加的局面。1992年实现了总承包以来的首次减亏。1992年7月,国家取消了计划外煤价限制,放开指导性计划煤炭及定向煤、超产煤的价格限制,出口煤、协作煤、集资煤全部实行市场调节,市场煤所占比重接近一半。1993~1995年,延续了三年总承包。为落实国务院“三年放开煤价,三年扭亏为盈”的指示,将8个方面14项权力下放给企业,将3年盈亏指标一次落实。对企业的考核指标也由以往的12项,简化为盈亏和安全两项。把工资、奖金与盈亏直接挂钩。1993年决定对指导性计划煤炭实行全面的市场定价,并放开了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煤炭价格,市场调节比重达到70%左右。1994年7月份,国家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除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