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本求原学《内经》陕西中医学院张登本2014年7月22日长春导语习近平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大学孔子学院2011年庆典会上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论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此处仅从“河图”“洛书”“十月太阳历”3点在其中的应用予以介绍,回答将《黄帝内经》缔造的中医药学称为“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理由。提纲一、“河图”“洛书”与读《内经》㈠“洛书”㈡“河图”㈢《内经》应用“河图”“洛书”举例二、历法知识与读《内经》三、读《内经》与十月历㈠十月历特点㈡“洛书”与十月历㈢阴阳与十月历㈣五行与十月历㈤天干地支与十月历㈥《内经》应用十月太阳历法举例“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以子午(南北)卯酉(东西)为纵横坐标,用“数”表达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规律和木、火、土、金、水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在观测活动的前提下古人发明了太阳十月历、十二月历、阴阳合历、北斗历法,同时也产生了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音律、二十八宿等知识。这些内容在《内经》理论构建之中都有体现。由此在学习其中原文之时,务必要对此类知识有所了解,否则就难以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有如是说?1、“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继承,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瞎子摸象’,二是‘树林中捡叶子’。两种现象,一个结果—不及根本。不懂天文历法的文化批判,只有一个结果:只能是大门之外的呐喊”(《彝族文化·卷首语》2013(2))2、“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的明训,孔子也曾经发出“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论语·子罕》)的感叹。3、《灵枢·九针十二原》:“臣请推而次之,令(针道)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4、《灵枢·官针》《素问·六节藏象论》:“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5、《素问·著至教论》:“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一、“河图”“洛书”与读《内经》“河图”“洛书”是史前哲人用符号形式表达对天文历法知识的表达,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客观地反映了先哲们对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理解。这些文化背景在《黄帝内经》中有明显的印记,这也成为研读原文时必须要秉持的思路。“河图”“洛书”是史前先哲们以图的方式对天文历法的表达。用白点表示太阳能直接照耀的,为“阳”;用黑点表示太阳不能直接照耀的,为“阴”。这是史前文化的符号“阴阳”,用符号表示其创立的“1、2……9”基数和“1、2……9、10”十进位制,并且用这些符号的布阵解释其对“天文”“历法”现象的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明天地之根、究万物之始的文化源头”㈠“洛书”1、洛书结构图“洛书”与《灵枢》“九宫八风图”2.“洛书”布阵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3.“洛书”之理“洛书”之数的布阵,是在太阳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时间、空间、序列、节律为基本要素的科学模型,是史前古人以图的方式所构建的古老十月历。这个模型自其建立至今,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建构。⑴表达阴阳消长规律就“时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奇数”为阳,自冬而春而夏而长夏而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阳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年”;下半年阳消阴长,故为“阴年”。这是阴阳概念及其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⑵表达五季五方气候运行规律“奇数”为阳,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按五运六气理论而言,每个季节各有73.05天。按十月历法而言,每季72天。就“空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同样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不同地域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以及在此影响下不同地域环境之中万物的生长变化。⑶表达五行相生规律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就时间“序列”而言,五季依次循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这一次序科学地反映了春季万物复苏,如“木”之萌发;夏季万物盛长,枝繁叶茂,全年气温最高,如“火”之温热;长夏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如“土生万物”;金秋气温送爽,万物成熟收获,生机收敛,植物的枝叶枯黄凋谢;冬季气候严寒,阳热之气如同自然的“水”一样涵藏于地下,万物的生机伏匿敛藏。“五行”之“行”,即季节气候年复一年运行不息之意。在太阳背景下的五季气候运行不息,万物也随之发生变化,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这就是五行以及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⑷表达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节律在太阳回归年的天文背景下,春(3,木)→夏(9,火)→长夏(5,土)→秋(7,金)→冬(1,水)。五季的温(3,木)→热(9,火)→湿(5,土)→燥(7,金)→寒(1,水)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不息。万物也因之而有生(3,木)→长(9,火)→化(5,土)→收(7,金)→藏(1,水)的变化。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莫不遵循。这就是“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之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的天文历法背景。3.《内经》对“洛书”数理的应用举例《黄帝内经》大凡涉及“数”的术语,除了蕴涵人们熟知的基数、数目、数量、序数等内涵之外,常常有“洛书”数理所表达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之中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这就是《灵枢·九针十二原》开篇即将“始于一,终于九”作为医生施针治病必须掌握之“纲纪”的理由。此处的“一”和“九”都具有“‘洛书’一、二……八、九表达天文历法之数理所演绎的四时、五行、阴阳等自然法则及其方法”的内涵。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何以言此?因为“洛书”是以太阳为坐标,以太阳回归年(365又1/4日)为参照系,用数理符号,客观地表达了自然界一岁五季气候的运行变化规律(及“五行相生”之序),以及自然界阴阳二气的消长规律,而这正是医生针刺治病或者临床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原则。显然,只有从此源头之数理诠释“一”“九”词语,才能准确的理解何以将其称为“纲纪”的科学内涵。再如“七损八益”这一指导养生的根本大法。结合“洛书”在《灵枢·九宫八风》篇中的应用,就能清晰的表达“七损八益”指得是自然界一年四时阴阳消长规律的科学内涵。“七”指西方仓果宫,兑卦位,时当秋分。“七损”正好表达此时阳气渐衰,阴气渐盛的规律。“八”指东北方的天留宫,艮卦位,时当立春。“八益”表达了此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的规律。“七”“八”是指不同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如素17之“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正应合于此。“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素5),即指掌握了四季阴阳消长规律,就能使人体的阴阳之气得以调理,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养生目标。素1在介绍前人健康长寿的秘诀时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术数”,是指以河图洛书之“数”量表达天文、历法、阴阳、五行等自然法则以及相关的方法。“数”即是“河图”“洛书”之数。“术”即由其“数”所表达之“理”,因而也是养生保健必须遵循的自然法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之“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之论,即是其“理”的应用之例,也与“七损八益”养生大法相应合。《灵枢·九针论》“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此节原文表述了九针的来源及命名。经文“余闻九针于夫子……以针应数也”段,论述了九针的产生、命名的道理。提出了九针与天地、人体之间的相互配合的命题。“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说明九针的产生取法于天地自然之数。“始于一而终于九”。这是“洛书”数理所表达的自然界固有的四时、阴阳、五行等规律。“一以法天……以针应数也”段,说明九针的命名应与天地间各种自然规律相配合,以代表多种针具,从一至九,“九九八十一,以起于黄钟之数”。“黄钟”乃音律之起始律,以十二音律的无穷变化,说明九针刺法的多样性而能治疗诸多疾病。黄钟数,又称“黄钟之数”。是以“数”量化的天文历法推算。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灰放置在律管内,到了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苇膜灰就会自行从律管相应的孔飞出并发出不同的音律,一年十二个月就产生了十二音律。黄钟律与冬至相应,时在十一月。此时苇膜灰会从律管最低音的孔飞出,此时相伴发出的音律即称为“黄钟”或“黄钟律”,故《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高诱注:“黄钟,十一月也。钟者,聚也。阳气聚于黄泉之下也。”黄钟数既指古乐十二律﹐阴阳各六,也是古代农历月份的别称。古乐十二律相对应太阳历十二个月份。中国民族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十二律制为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奇数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阳律”或“律”;偶数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六阴吕”或“吕”,总称“六律、六吕”。“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及其所表达的天文历法理念。“洛书”以太阳为坐标,以数理为符号表达了自然界阴阳消长,五季气候变化的运行规律(即“五行”),都是是针刺治病或者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在《内经》中随处可见依据季节气候变化来论证针刺选穴、进刺深浅、针刺补泻、刺灸宜忌等等,这就是为何要以“始于一,终于九”作为临证治病的“纲纪”的理由。还请思考:此处“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的“九法”冠于《灵枢》的一……九篇名目之下,是何用意?“九法”分别与各篇内容有何联系?㈡“河图”1、“河图”结构图一:河图2.“河图”布阵“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为水。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为木。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为火。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为金。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为土。3.“河图”的文化内涵⑴天地之数“河图”有10个数。1,3,5,7,9为阳,为天。2、4、6、8、10为阴,为地。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数阳数相加共55。故《易传·系辞》有“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说。指出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成。⑵奠定了数的十进位制法则“河图”有1,2,3,4,5,6,7,8,9,10(即0)是所有数的基数,自此就有了十进位制的运算规则。《内经》所谓“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就是十进位制的文化内涵。《素5》《灵54》关于人类年龄10岁为一年龄段的论述,则是十进位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内经》十二月太阳历的一月三旬,一旬十日,也是十进位的应用。这十个数也是“十天干”发生的背景。⑶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五”)。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