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讲解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常憬第六章污水处理•6.1.1污水厂位置的选择•2便于处理后出水回用和安全排放。•3便于污泥集中处理和处置。•4在城镇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6少拆迁,少占地,根据环境评价要求,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8厂区地形不应受洪涝灾害影响,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镇防洪标准,有良好的排水条件。•6.1.2污水厂的厂区面积,应按项目总规模控制,并作出分期建设的安排,合理确定近期规模,近期工程投入运行一年内水量宜达到近期设计规模的60%。•6.1.6污水和污泥的处理构筑物宜根据情况尽可能分别集中布置。处理构筑物的间距应紧凑、合理,符合国家现行的防火规范的要求,•6.1.8厂区消防的设计和消化池、贮气罐、污泥气压缩机房、污泥气发电机房、污泥气燃烧装置、污泥气管道、污泥干化装置、污泥焚烧装置及其他危险品仓库等的位置和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的防火规范的要求。•6.1.10污水厂应设置通向各构筑物和附属建筑物的必要通道,通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主要车行道的宽度:单车道为3.5~4.0m,双车道为6.0~7.0m,并应有回车道;•2车行道的转弯半径宜为6.0~10.0m;•3人行道的宽度为1.5~2.0m;•4通向高架构筑物的扶梯倾角宜采用30°,不宜大于45°•6.1.14污水厂内各种管渠应全面安排,避免相互干扰。管道复杂时宜设置管廊。•管廊内宜敷设仪表电缆、电信电缆、电力电缆、给水管、污水管、污泥管、再生水管、压缩空气管等,并设置色标。•管廊内应设通风、照明、广播、电话、火警及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独立的排水系统、吊物孔、人行通道出入口及维护需要的设施等,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规范要求。•6.1.18厂区的给水系统、再生水系统严禁与处理装置直接连接。•6.1.19污水厂的供电系统,宜按二级负荷设计,重要的污水厂宜按一级负荷设计。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设置备用动力设施。•6.1.20污水厂附属建筑物的组成及其面积,应根据污水厂的规模,工艺流程,计算机监控系统的水平和管理体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本着节约的原则确定,并应符合现行的有关规定。•6.1.23处理构筑物应设置适用的栏杆、防滑梯等安全措施,高架处理构筑物还应设置避雷措施。•6.2.1城镇污水处理程度及方法应根据现行的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排放标准、污染物的来源及性质、排入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确定。•6.2.4污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流量,应按分期建设的情况分别计算。当污水为自流进入时,应按每期的最高日最高时设计流量计算;当污水为提升进入时,应按每期工作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校核管渠配水能力。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应根据生物反应池类型和曝气时间确定。曝气时间较长时,设计流量可酌情减少。•6.2.5合流制处理构筑物,除应按本章有关规定设计外,尚应考虑截流雨水进入后的影响,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1提升泵站、格栅、沉砂池,按合流设计流量计算。•2初次沉淀池,宜按旱流污水量设计,用合流设计流量校核,校核的沉淀时间不宜小于30min。•4污泥浓缩池、湿污泥池和消化池的容积,以及污泥脱水规模,应根据合流水量水质计算确定。可按旱流情况加大10%~20%计算。•5管渠应按合流设计流量计算。•6.2.6各处理构筑物的个(格)数不应少于2个(格),并应按并联设计。•6.2.8污水厂应设置对处理后出水消毒的设施。•6.3.2格栅栅条间隙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粗格栅:采用机械清除时宜为16~25mm,采用人工清除时宜为25~40mm。特殊情况下,最大间隙可为100mm。•2细格栅:采用宜为1.5~10mm。•3水泵前,应根据水泵要求确定。•6.3.3污水过栅流速宜采用0.6~1.0m/s。除转鼓式格栅除污机外,机械清除格栅的安装角度宜为60°~90°。人工清除格栅的安装角度宜为30°~60°。•6.3.4格栅除污机,底部前端距井壁尺寸,钢丝绳牵引除污机或移动悬吊葫芦抓斗式除污机应大于1.5m;链动刮板除污机或回转式固液分离机应大于1.0m。•6.3.6格栅工作平台两侧边道宽度宜采用0.7~1.0m。工作平台正面过道宽度,采用机械清除时不应小于1.5m,采用人工清除时不应小于1.2m。•6.3.9格栅间应设置通风设施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与报警装置。6.4沉砂池•6.4.1污水厂应设置沉砂池,按去除相对密度2.65、粒径0.2mm以上的砂粒设计。6.4.3曝气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平流速宜为0.1m/s;•2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应大于2min;•6.4.4旋流沉砂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最高时流量的停留时间不应小于30s;•2设计水力表面负荷宜为150~200m3/(m2·h);•3有效水深宜为1.0~2.0m,池径与池深比宜为2.0~2.5;•4池中应设立式桨叶分离机。•6.4.7沉砂池除砂宜采用机械方法,并经砂水分离后贮存或外运。采用人工排砂时,排砂管直径不应小于200mm。排砂管应考虑防堵塞措施。6.5沉淀池•6.5.1沉淀池的设计数据宜按表6.5.1的规定取值。斜板(管)沉淀池的表面水力负荷数据宜按本规范第6.5.14条的规定取值。合建式完全混合生物反应池沉淀区的表面水力负荷数据宜按本规范第6.6.16条的规定取值。表6.5.1沉淀池设计数据沉淀池类型沉淀时间(h)表面水力负荷m3/(m2·h)每人每日污泥量g/cap·d污泥含水率(%)固体负荷kg/m2·d初次沉淀池0.5~2.01.5~4.516~3695~97-二次沉淀池生物膜法后1.5~4.01.0~2.010~2696~98≤150活性污泥法后1.5~4.00.6~1.512~3299.2~99.6≤150•6.5.9沉淀池应设置浮渣的撇除、输送和处置设施。•6.5.10平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格长度与宽度之比值不宜小于4,长度与有效水深的比不宜小于8,池长不宜大于60m。6.5.12辐流沉淀池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与有效水深的比值宜为6~12,水池直径不宜大于50m。•2宜采用机械排泥,排泥机械旋转速度宜为1~3r/h,刮泥板的外缘线速度不宜大于3m/min。当水池直径(或正方形的一边)较小时也可采用多斗排泥。•3缓冲层高度,非机械排泥时宜为0.5m;机械排泥时,应根据刮泥板高度确定,且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新规范取消旧规范GBJ14-87(97年版)(IV)双层沉淀池6.6活性污泥法•6.6.1根据去除碳源污染物、脱氮、除磷、好氧污泥稳定等不同要求和外部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6.6.2根据可能发生的运行条件,设置不同运行方案。•6.6.6廊道式生物反应池的池宽与有效水深比宜采用1:1~2:1。有效水深应结合流程设计、地质条件、供氧设施类型和选用风机压力等因素确定,一般可采用4.0~6.0m,在条件许可时,水深尚可加大。•6.6.7生物反应池中的好氧区(池),采用鼓风曝气器时,处理每立方米污水的供气量不应小于3m3。好氧区采用机械曝气器时,混合全池污水所需功率一般不宜小于25W/m3;氧化沟不宜小于15W/m3。缺氧区(池)、厌氧区(池)应采用机械搅拌,混合功率宜采用2~8W/m3。机械搅拌器布置的间距、位置,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6.6.8生物反应池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冬季低水温对去除碳源污染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降低负荷、增长泥龄、调整厌氧区(池)、缺氧区(池)水力停留时间和保温或增温等措施。•6.6.9原污水、回流污泥进入生物反应池的厌氧区(池)、缺氧区(池)时,宜采用淹没入流方式。•6.6.11当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主时,生物反应池的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1按污泥负荷计算•2按污泥泥龄计算:•按容积负荷计算取消•6.6.13生物反应池的始端可设缺氧或厌氧选择区(池),水力停留时间宜采用0.5~1.0h。(III)生物脱氮、除磷(新增)•6.6.17进入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污水,应符合下列要求:•1脱氮时,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凯氏氮之比宜大于4;•2除磷时,污水中的五日生化需氧量与总磷之比宜大于17;•3同时脱氮、除磷时,宜同时满足前两款的要求。•4好氧区(池)剩余总碱度宜大于70mg/L(以CaCO3计),当进水碱度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增加碱度的措施。•6.6.18当仅需脱氮时,宜采用缺氧∕好氧法(AN/O法)。•1生物反应池的容积,按本规范第6.6.11条所列公式计算时,反应池中缺氧区(池)的水力停留时间宜为0.5~3h。•2生物反应池的容积,采用硝化、反硝化动力学计算时,按下列规定计算。•1)缺氧区(池)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XKXNNQVdevtekn12.0)(001.0(6.6.18-1)(6.6.18-2))20()20()(08.1TdetdeKK1000)(eotvSSQyYX(6.6.18-2)(6.6.18-3)•2)好氧区(池)容积,可按下列规定计算(6.6.18-4)XYSSQVtcoeoO1000)(1Fco)15(098.047.0taNaeNKN(6.6.18-5)(6.6.18-6)3)混合液回流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RketdenRiQNNXKVQ1000•(6.6.18-7)•3缺氧∕好氧法(AN/O法)生物脱氮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6.6.18的规定取值。项目单位参数值BOD5污泥负荷LsKgBOD5/(kgMLSS·d)0.05~0.15总氮负荷率KgTN/(kgMLSS·d)≤0.05污泥浓度(MLSS)Xg/L2.5~4.5污泥龄θCd11~23污泥产率系数YKgVSS/kgBOD50.3~0.6需氧量O2KgO2/kgBOD51.1~2.0水力停留时间HRTh8~16其中缺氧段0.5~3.0h污泥回流比R%50~100混合液回流比Ri%100~400总处理效率%90~95(BOD5)%60~85(TN)表6.6.18缺氧∕好氧法(AN/O法)生物脱氮的主要设计参数6.6.19当仅需除磷时,宜采用厌氧∕好氧法(AP/O法)•1生物反应池的容积,按本规范第6.6.11条所列公式计算时,反应池中厌氧区(池)和好氧区(池)之比,宜为1:2~1:3;•2生物反应池中厌氧区(池)的容积,可按下列公式计算:24QtVPP(6.6.19-1)•3厌氧∕好氧法(AP/O法)生物除磷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6.6.19的规定取值。项目单位参数值BOD5污泥负荷LsKgBOD5/kgMLSS·d0.4~0.7污泥浓度(MLSS)Xg/L2.0~4.0污泥龄θCd3.5~7污泥产率系数YKgVSS/kgBOD50.4~0.8污泥含磷率KgTP/kgVSS0.03~0.07需氧量O2KgO2/kgBOD50.7~1.1水力停留时间HRTh3~8h其中厌氧段1~2hAP:O=1:2~1:3污泥回流比R%40~100总处理效率%80~90(BOD5)%75~85(TP)表6.6.19厌氧∕好氧法(AP/O法)生物除磷的主要设计参数•4采用生物除磷处理污水时,剩余污泥宜采用机械浓缩。•5生物除磷的剩余污泥,采用厌氧消化处理时,输送厌氧消化污泥或污泥脱水滤液的管道,应有除垢措施。对含磷高的液体,宜先除磷再返回污水处理系统。6.6.20当需要同时脱氮除磷时,宜采用厌氧∕缺氧∕好氧法(AAO法,又称A2O法)。•1生物反应池的容积,宜按本规范第6.6.11条、第6.6.18条和第6.6.19条的规定计算。•2厌氧∕缺氧∕好氧法(AAO法,又称A2O法)生物脱氮除磷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6.6.20的规定取值。项目单位参数值BOD5污泥负荷LsKgBOD5/kgMLSS·d0.1~0.2污泥浓度(MLSS)Xg/L2.5~4.5污泥龄θCd10~20污泥产率系数YKg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