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目汇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内经、难经类:一、《黄帝内经》:(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722~前221年?)共十八卷。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着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605~617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762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1188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1586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六、《类经》(公元1624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12类,390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七、《内经知要》(公元1642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1672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1689)清.汪昂(訒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81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十一、《难经本义》(公元1361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十二、《难经集注》(公元1505年?)明.王九思等集注。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伤寒、金匮类:一、《伤寒杂病论》(公元219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二、《伤寒论》(公元219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三、《伤寒总病论》(公元1100年)宋.庞安时(安常)着。六卷。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对于《伤寒论》有所阐明,如暑病、天行温病、小儿伤寒、妊娠伤寒、斑疹等均有发挥。四、《伤寒类证活人书》(公元1107年)宋.朱肱(翼中)着。十八卷。以101个问答,阐发《伤寒论》的内容,说明各方的意义,并采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126方作为补充。五、《注解伤寒论》(公元1144年)金.成无己撰。计十卷。就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进行注释,依据《内经》、《难经》等解释各条,也有自己的见解。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论》全注本。六、《伤寒明理论》(公元1156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50个证作了分析此较。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20首的方义。七、《伤寒论条辨》(公元1589年)明.方有执(中行)着。八卷。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把《伤寒论》重新编次,太阳篇的更动最大,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伤营卫为纲。八、《尚论篇》(公元1648年)明.喻昌(嘉言)着。八卷。在方氏《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九、《伤寒来苏集》(公元1669年)清.柯琴(韵伯)着。八卷,分《伤寒论注》四卷、《论翼》二卷、《附翼》二卷。《论注》依据六经方证,重新编次;《论翼》是综合性论述;《附翼》是方论。柯氏主张六经为杂病立法。十、《伤寒贯珠集》(公元1729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十一、《伤寒论类方》(公元1759年)清.徐大椿(灵胎、洄溪)着。一卷。把《伤寒论》的药方分为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再把同类诸方列入,方后列举用此方的条文,易于理解证情、方义。十二、《金匮要略方论》(公元219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25篇,计262方。十三、《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公元1720年)清.魏荔彤(念庭)着。三卷。对于《金匮要略》的本文有所阐明,也能提纲挈领。十四、《金匮心典》(公元1726年)清.尤怡(在泾)着。三卷。解释《金匮要略》本文的意义,大体上说理明顺,有所发挥。■诊断、治疗类:一、《脉经》(公元280年?)晋.王熙(叔和)着。十卷。搜集后汉以前的医学着作,阐述脉象24种,并论述脏腑、经络、病证、治则、预后等。二、《脉诀》(公元1189年)宋.崔嘉彦着。一卷。以《难经》所论的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将诸脉象隶属其下。系四言歌诀,简明扼要。三、《察病指南》(公元1241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24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等21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四、《敖氏伤寒金镜录》(公元1341年)元.敖氏着。一卷。叙述各种舌苔36种,附有舌苔图,详论各种舌苔所主的证候及治法,是第一部舌诊专书。敖氏原着后经元.杜清碧增补,现今所通行者,多属杜氏增补本。五、《诊家枢要》(公元1359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六、《濒湖脉学》(公元1564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一卷。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七、《伤寒舌鉴》(公元1668年)清.张登(诞先)着。一卷。叙述伤寒察舌的方法,并附妊娠、伤寒舌苔、列举各种舌苔120图。八、《四诊诀微》(公元1723年)清.林之翰(慎庵)着。八卷。系汇集前人关于四诊的学说。作者将自己的意见,编为《管窥附余》一卷。九、《形色外诊简摩》(公元1894)清.周学海(澂之)着。二卷。叙述观形察色等外诊方法。十、《理瀹骈文》(公元1864年)清.吴师机(尚先、安业)着。一卷。叙述外治法,而以膏药外贴为主,阐明内治、外治原理的一致性。■病源脏象类:一、《诸病源候论》(公元610年)隋.巢元方着。五十卷。共分67门、1720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二、《医林改错》(公元1830年)清.王清任(勛臣)着。二卷。作者从访验尸体后所见,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己见。并载自订方剂、及附方论。■本草类:一、《神农本草经》(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本书收药物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二、《本草经集注》(公元536年?)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又增药365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类。三、《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唐.李勣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844种,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是第一部国家药典。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08年)宋.唐慎微(审元)撰。三十卷(一作三十一卷)。简称《证类本草》。收载药物1558种,阐述药物的主治、归经、制药法等,每药附有单方,共3000多方,并附有药图。后稍加修订,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1108年)。以后又经修订,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1116年)《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1159年)等。现在通行的是公元1249年由张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载药1740多种。五、《本草衍义》(公元1116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460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六、《汤液本草》(公元1298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等分析较为深入。七、《本草纲目》(公元1578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五十二卷。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收载药物1892种,附药图1000余幅,阐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10000余。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八、《本草备要》(公元1694年)清.汪昂(訒庵)着。四卷。选择临床常用药460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九、《本草从新》(公元1757年)清.吴仪洛(遵程)着。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十、《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清.赵学敏(恕轩)着。十卷。收载《本草纲目》收未之药物716种,其中包括一些外来药物。并对《本草纲目》的少数药物作了考订。十一、《雷公炮炙论》(公元588年)刘宋,雷[学支]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十二、《炮炙大法》(公元1622年)明.缪希雍(仲淳)着。一卷。在整理《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又增加民间的一些制药经殓。■方书类:一、《肘后备急方》(公元341?)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宏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二、《千金要方》(公元652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搜集唐初以前的医药着作,主要内容有总论、临床各科、食治、平脉、针灸等内容。是汇集诸家的巨着。三、《千金翼方》(公元682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四、《外台秘要》(公元752年)唐.王焘着。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着作,编为1104门,载方6000有余,是重要的中医着作之一。五、《太平圣惠方》(公元992年)宋.王怀隐着。一百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的方书和当时的民间验方,论述病证、病理、方剂、药物等,是理、法、方、药兼备的方书。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七、《普济本事方》(公元1132年?)宋.许叔微(知可)着。十卷。辑录方剂,辨析病证医理,并把自己使用方剂的医案附入,所以称为本事方。八、《济生方》(公元1253年)宋.严用和(子礼)着。十卷。收载方剂400首,前有论述,次列处方,议论平正,处方切合实际。九、《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元.危亦林(达斋)着。二十卷。作者把他家五世所积累的医方和自己的经验心得,编次成书,分为大小方脉、风科、眼科、口齿、咽喉、正骨、金镞、疮肿等科。针灸则散见各科。十、《普济方》(公元1406年)明.朱橚等撰。共一百六十八卷。凡1960论,2175类、778法、61739方239图。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十一、《医方集解》(公元1682年)清.汪昂(訒庵)着。二十一卷。本书把方剂分为21门,收正方常用方320余,附方更多,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