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品课件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综述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综述一、古代诗文阅读高考考点知识图解(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二)文言文阅读(三)古代诗歌鉴赏二、文言文阅读粤考规律及备考指导(一)粤考规律总结自2004年广东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题型、赋分一直比较稳定,一般有4道选择题1道断句、翻译题,考点涉及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用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断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择题每道3分,断句、翻译8~10分。但最近两年在题型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体现了文言文命题“稳中有变”的思想,是文言文命题的一种积极探索。1.选文“浅易”所谓“浅易”,主要特征是:①从表达方式上来说,以叙述为主,偶或有一点议论;②从运用的词语来说,主要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较少涉及非常见的实词和虚词;③从句式上来说,主要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极少出现非常见的文言句式;④从内容上来说,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更多的联系,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如最近三年广东卷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宋史·张咏传》、《清史稿·陶澍传》、《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都属人物传记类文章,较为浅易。并且采用了删节与加注等方法,使文中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如2013年的选文《宋史·张咏传》,是从《宋史》中张咏传部分删节而成,原文近2000字,根据命题的需要,增删连缀为588字的文段。这样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大体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⑤从选文的体裁来看,以人物传记为主,所选人物多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叙述,叙述其生平经历和突出事迹,思想性较强,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异的才能。2.设题注重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历年高考文言文考查,其知识点总与教材内篇目有密切关联。如2011年广东卷翻译题“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中关键词语“洵”的意思,就与粤教版必修1课文《静女》中的“洵美且异”的“洵”一样。选择题“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中“苦”字的理解,就与粤教版必修1课文《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的“苦”一样。2012年第五题对加点词的解释,“陶澍就擢巡抚”的“擢”,与粤教版必修5课文《陈情表》中的“过蒙拔擢”的“擢”一样;“将以次举刘河、白茆……”中的“举”,作为“推举”义项,在《陈情表》中也有出现;“后咸丰中乃卒行之”的“卒”则与《赤壁赋》中的“而卒莫消长也”的“卒”词义一样。翻译题中“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的“岁”,与必修4《寡人之于国也》“非我也,岁也”义项一样,都指“年成”;“……已病风痹,未竟其施”的“竟”译成“完成”、“实现”,与必修4《与妻书》中“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一样。文言文设题与课本知识相关联,符合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即选文在课外,考点在课内。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课内知识,重视平时文言文的学习,更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运用课本知识的迁移意识,促进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切实提高。另外,从考试内容看,文言文阅读考查“文”、“言”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古今词义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从测试能力看,着重考查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文意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3.“稳中有变”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题,在保持题量、赋分稳定,充分落实高考考纲规定的考点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如2012年尝试取消断句,增加一道翻译;2013年又有了新的更大的变化,2012年一度取消的断句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第7题的位置,而自2009年以来一直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放在第7题的关于传主个性品格的理解判断的题,则改为主观表达形式,成为第9题的一部分。这是广东独立命题10年来文言文阅读设题的一个大突破,也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二)复习方法1.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高考考查的,无论是实词词义、虚词用法、文句理解,还是特殊句式、筛选信息、分析概括,这些考点,几乎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因此,复习课本中的文言文篇目是基本立足点。重视积累课文中基本的文言实词(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虚词、特殊句式,有固本强基之效。加强课外阅读,有利于形成较好的文言文语感。高三会做不少的文言阅读练习,充分熟读阅读篇目,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思考、总结、领悟,能培养敏锐的文言感知能力,阅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会不断提高。2.加强文化常识积累了解古代文化知识是确切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3.强化语段训练考试能力是要通过扎实的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的,要想在高考中取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高考文言文阅读选材的广泛性决定了我们进行强化训练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史传类人物传记上,而应该精心选择涉及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训练文段,培养文言文综合解题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既要继续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还要注意分析考试命题的基本特点,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三)阅读方法1.转变阅读观念这里谈的“转变阅读观念”,首先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因为古文也是“文”。如果我们把《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的要求与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作一对照就会发现,其主要要求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再从试题本身来看,强调根据语境答题,不直接考查文言句式,自然也说明要把古文当作文章来阅读,而不能只把它当作学习古汉语的材料来对待。2.材料(文段)、题干选项、尾注三者不可偏废材料(文段)当然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是整体把握的重中之重,而考生多忽略的是对选择题题干选项的分析和对尾注的暗示作用的关注。选择题中的题干选项,特别是分析概括型选择题中的四个选项,它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拐杖。因为分析概括型选择题多是要求选出一项不正确的,这意味着其余三项均是正确的,这对于考生来说等于是变相的翻译和解释。因此,利用好该题选项中的信息,整体阅读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尾注,既然加了,肯定有用,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尾注标注的是一些命题者认为超出考纲规定的、超出中学生阅读能力范围的内容,如不很好地利用,肯定会对翻译和文意的理解形成障碍。3.“阅”要有“序”完成文言文阅读题要运用三步阅读法:第一步,概览全文,明白文中的时、地、人、事和作者的看法,读全试题,但不追究难词难句。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所谓“死字”,即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面一一标出,既可防止它干扰“视听”,又可以之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表时、地的词)。接着再读原文,分析“关系”以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并确立文段的中心思想。这一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因为是从宏观上着眼,它们一般不会影响“分析理解”。第三步,扫清障碍,找准考点,准确答题。在基本理解了全文或全段内容后,回头解决原来遇到的障碍,这时基本可以扫清障碍了。对文段中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部分要重点关注,这是文后命题的具体所在。对考题中的难点,可呼唤“记忆”,重温课本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可借助狭义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可借助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可借助“注释”(有的文段后附有),解决相关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问题;甚至还可以大胆猜测推断。4.“想”要有“据”文言语段、题目设置和所学知识,是思考的三大依据。对字词意义及用法的辨误求正唯有从与之相关的语句、语段来分析,才能准确无误,而理解句意(译句)判别对错,要以句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是与非为衡量标准。同时还要善于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关联帮助思考。5.“析”要有“理”文言文阅读试题所选的文言语段中所含的“理”既有情境事理,也有逻辑事理。在文言文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无论是判断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还是判断句意、表述是与非,都应分析文中语境本身形成的关系之理和较为普通的人之常情、事之常理。6.“选”要讲“系”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语段及每道选择题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其中“题”与“文”,“题”与“题”之间表现出多种相互联系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对备选项进行筛选并作出选择的时候,始终注意发现、关照、利用这些联系点。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