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分析下列描写的作用•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这些描写的作用。说和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言行一致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下楼”。亲自起稿政治传单“最后一次讲演”参加示威游行不畏凶险,走在前头,昂首挺胸,大义赴死。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3.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闻一多先生既“说”又“做”,先“说”跟着“说”的就是“做”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一部分写法是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议论中寓含深情,议论中夹以事实,扣击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闻先生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油然而生敬仰之情。一、看看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取了哪些事例?各部分之间如何过渡?学者革命者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参加游行示威群众大会演说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说了就做小结:不仅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态度谦逊、刻苦钻研的一面,更赞扬了他作为革命者“大勇”的一面。闻一多先生前期对于说和做的态度与他后期的态度截然相反,这矛不矛盾?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赏析品读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喻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fěirán“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作者使用了许多四字语,特别是成语。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请举出几个例子。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迥乎不同一反既往lánglángshàngkǒu议一议•我们应学习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闻一多先生既是卓越的学者,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他为探索救国救民之道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