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农牧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县及基地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自治区教研室付刚联系电话:0991-2671599760621218999138339农村课改项目群:206858149自治区农牧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县及基地学校建设实施方案一、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背景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为了保证《纲要》和全教会精神的贯彻、落实,2010年8月国家展开了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公布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确定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根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2010年8月国家召开了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刘延东国务委员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做了全面部署。201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公布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及试点地区、学校,确定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施的十大改革试点,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我区承担实施10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为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规划纲要》精神,参照国家模式自治区成立了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和自治区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单位包括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自治区发展改革、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19个部门;成立了由人大、政协、各高校、地方教育部门等单位推荐,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自治区教育咨询委员会。2011年5月11日,自治区召开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安排部署我区教育体制改革工作任务。2011年9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了我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和试点地区、试点单位.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共涉及10个领域,18项试点任务。包括38个试点项目,共涉及53个试点单位:其中由地(州、市)一级承担的项目24个,县(市、区)承担的项目10个,普通高等院校11个,中高等职业院校5个,普通中小学3个。目前大部分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已在深入调研,充分协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试点目标任务,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落实改革配套措施,并做好了各种风险分析和应对预案,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和责任人。根据国家的要求和我区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际需要,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主要目的就是着眼于解决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局部示范、以点促面,推动教育事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方向,坚持原则,突破重点,科学实施。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折腾,使改革的收益最大化,教育体制改革方案的制定遵循了二个基本原则:一是重视顶层设计,对各项改革都有一个前瞻性的通盘考虑和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和操作步骤。二是突出重点,抓住那些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充满期待的热点问题,集中力量争取突破。应当看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我区具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心很大。二是社会对教育改革寄予厚望、关心支持教育,为教育体制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30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为教育体制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四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推进改革试点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来已久,大都属于“陈年痼疾”和难啃的“硬骨头”。一些深层次的老问题亟待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涌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一方面,改革涉及体制机制,涉及思想观念,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社会期待高,有些方面认识还不尽一致。另一方面,任何一项重大改革的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都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二、实施农牧区课程改革试点项目的必要性基础教育是实施“教育强区”战略的奠基工程,对提高新疆各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自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农村学校课程改革问题尤为突出。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由于师资队伍、信息资源、办学条件、学校管理等条件所限,无论是课程实施、课程管理、校本教研、校本课程开发,还是教师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方式改变等课改各方面的工作与城镇学校相比都明显处于弱势,相对滞后。而且,随着课改的深入,城乡之间的差距还在继续拉大,这不仅阻碍着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也严重制约着我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我区共有普通中小学在校生人3418726,其中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2477758人,占全区学生总数的72.48%。由此可见,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效如何,将最终决定我区课改工作的成败,决定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因此,为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根据《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导意见》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文件的要求,决定组织实施农牧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项目。三、项目实施的目的和意义在我区创建若干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县和一批农村课程改革基地学校。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在农牧区学校管理体制、投入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地域特点和办学特色,并以点带面,引领我区农牧区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这不仅是项目实施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强区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四、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预期成果(一)项目县1.创新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教育经费向农牧区学校倾斜政策,切实保障教学设施更新、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资源开发等经费投入,形成有利于推进农牧区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2.探索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教师专业成长和补充、退出、流动、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以适应农牧区课程改革的需要。一是建立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重点向农村教师倾斜,切实改善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二是积极鼓励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资源合作,组建以优质学校为核心的教育集团、教学联盟,实现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的辐射、传播,有效地带动薄弱学校发展。三是在学区内实行校际结队联动,积极推动优秀教师、优秀课程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3.创新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农牧区学校管理效能。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促进农牧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2008年春季开学开始,山东省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其中初中学生实行以学业考试和基础性发展目标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严格禁止各种不必要的统考。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考试、竞赛及学校自行组织的期中、期末检测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参加任何统一考试、竞赛,不得组织周考、月考等任何统一考试。宁安市将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校,其中60%是在综合素质良好以上的学生中,按学业成绩录取,40%是把进入投档线的学生成绩定为同一等级,按综合素质的评定结果来录取。概括起来,就是确定投档线,指标分到校,前六以学业,后四看评价。在招生指标的分配上,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综合办学水平、实施新课程情况以及控制辍学率等因素来确定,同时向农村薄弱初中进行倾斜。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评价制度,为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均衡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择校生减少了,辍学率下降了。4.探索在县域内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课程设置方案》的有效机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开齐、开足国家、地方课程,开发实施具有县域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明确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三个全面”、“三个还给”。即:政府要全面建设合格学校,校长要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老师要全面培育合格学生;在“三个全面”前提下,要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把能力还给孩子。经过几年的努力,山东省规范节假日、双休日、晚自习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效,学生寒暑假、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包括双休日,任何学校、任何年级包括初三、高三均不得补课,保证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课业负担减轻,睡眠增多,学业质量更好,幸福感加强,学校特色化明显、择校热基本清除,人民较为满意。(二)基地学校1.探索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开齐、开足、开好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探索使学校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农牧区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和措施,完善符合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成长需求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和形成一批校本课程资源和研究成果。宁安市结合本地经济发展优势,确立了“升学有基础,发展有潜力,就业有素养,创业有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各学校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生产实际,创造性的实施国家课程。农村小学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组织学生到课程实践基地观察、记录作物的生长过程,写出观察日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观察能力,还了解了作物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初中化学课上,学生不但理解了化学元素周期规律,还掌握了农田里的正确土壤测量和施肥方法;物理课上,不仅学会了电的知识,也懂得了对家用电器的养护和维修;宁安市兰岗镇中学还成立了各种协会,特别是西瓜协会,为学生了解西瓜、种植西瓜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学生回家务农提供了必要的科学素养。2.探索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形成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和先进模式。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1)课堂教学三项要求:关注个体差异;鼓励主动参与;促进和谐发展。(2)教学过程三个环节:备课·预习;课堂教学展示;运用迁移·总结评价。(3)教学过程六个步骤: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分工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翁牛特旗乌丹五中遵循“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建立了以“有效教学”为主体,以“有效德育”、“有效体育”为两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艺术教育”、“创业教育”为延伸铺就的素质教育之路。在乌丹五中的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六人一组,相对而坐,上课伊始,学生便熟练地自己组织教学,自己导课,然后拿出教师下发的“导学案”进行小组学习。各个小组按照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