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2018江苏省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整理和题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2、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①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②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活动)③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典型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气质与性格统称为人格5、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6、冯特于1879年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7、心理学的主要流派①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依德②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③认知心理学派:奈塞尔④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第三大势力)8、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的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达到的“可能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域”。9、教育心理学是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心理学规律。10、教育、学习、发展之间的关系①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②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③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区别:①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教育由教育学侧重研究,学习主要有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发展由发展心理学侧重研究。②三者的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11、教育心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①指导学生高效学习②优化教师教学行为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12、教师的教学行为分为三个水平:①尝试式教学:没经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没有学习教育理论,不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学生学习的规律,是盲目的尝试或经验的积累而进行的教学。知道该“教什么”而不知道“如何教”;②因循式教学:学过教育理论,受过师范教育的专业化培训,懂得教育的基本常识,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知道“教什么”、“如何教”,但不知道如何有效的教。③策略式教学:不仅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还可以根据主客观的不同,有效的教。是优秀的教学水平。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1、大学的年龄特点埃里克森理论说明大学阶段的主要心理任务是①确定自我同一性②建立亲密关系(亲密情感与亲密行为)2、大学生的生理变化①体:身高体重急剧变化。②力: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③脑:大脑和神经系统处于最发达状态。④性,性萌芽和性成熟时期。3、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①适应准备阶段②稳定发展阶段③走向成熟阶段4、大学生的时代特征1)时代变迁特色社会转型: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文化转型: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技术进步:印刷时代向传媒时代转变2)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观性别角色观的变化、择偶婚恋观的变化(自我中心趋向、道德弱化趋向、重利价值趋向)3)大学生的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的变化:网络消费突出、追求超前消费、消费态度不理智,攀比、消费结构多样化,旅游享乐消费上升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自主化、交往方式社会化和便捷化、休闲方式网络化、消费方式多元化。4)大学生的文化倾向传统文化观念的变化偶像崇拜的变化道德观念的变化5、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1)大学生的感知觉特征①感知的目的性更加明确②感知的精确性趋于完善③逻辑性知觉水平不断提高2)大学生的记忆特征①意义识记占优势②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迅速增强③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④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3)大学生的思维特征①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占主导地位②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③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④思维的元认知能力迅速发展6、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征①稳定性与波动性②丰富性与狭隘性③强烈性与敏感性④外显性与内隐性7、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发展特征①动机的迫切性②内容的多样性③目的的单纯性④心理的差异性8、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①自我认知逐步清晰②独立自主性逐步发展③个性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第三章高校教师心理1、高校教师角色的形成过程①角色认知阶段②角色认同阶段③角色信念阶段2、高校教师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①促进职业认知,加强职业认同②树立榜样示范③积极投身实践3、高校教师的角色期待①有崇高的职业道德②有独特的人格魅力③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④有终身学习的意识⑤有渊博的专业知识⑥有特色的教学能力⑦有独立的科研能力4、教师威信在教育教学中作用①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认知②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教师的威信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5、高校教师威信形成的影响因素1)客观条件①教师的社会地位②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导向③学校领导、党务、行政机关管理部门的价值取向④家长、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和态度2)主观条件①具有高尚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②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以及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③具有端庄的仪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④具有正确的学生观⑤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6、高校教师的认知特征1)基本能力①敏锐的观察力②准确的记忆力③丰富的想象力④优良的思维力⑤集中的注意力2)教育能力①教学设计②教学监控③语言表达④组织管理⑤因材施教⑥自我教育⑦教育科研⑧教育机智7、高校教师的教育信念对教师的重要性①教育信念为教师提供教育行为的动力②教育信念支撑教师的专业发展③教育信念激励教师不断超越“有限性”8、如何塑造和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呢?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②关爱学生、尊重友善③诚实守信、严于律己④信任、理解和宽容⑤提升综合实力、志存高远9、三种不同水平教师比较新手性、熟手型、专家型10、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内部途径①教学观摩②微格教学③教学反思科学研究⑤终身学习2)外部途径①加强岗前培训②强化职中训练③组建合作团队11、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提升①树立正确的教师人才观②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③充分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④教师应注重塑造积极的品质1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以及预防。1)具体表现①情感衰竭②非人性化③低成就感2)预防①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②确立以人为本理念,真诚对待每个教师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提升教师专业能力④正确面对压力,积极自我调节⑤寻找专业支持和帮助历年真题:1、试论述教师威信对学生发展与教育效果的影响。(P13)(1)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名片效应:“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则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4)好感效应: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反之亦然。所以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好感,但是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启示: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和道德修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威信,形成好感,同时注意与学生交心,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第四章大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及其相应的教学指导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①学习者必须产生某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者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学习者反复经验引起的。2、学习的类型主体不同: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内容不同: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学习方式不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3、学习的基本原理(1)学习的联结理论: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尝试-错误-再尝试,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实验首创者,著名的猫实验,学习即是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三条主要学习定律:①准备律:在学习者进行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他对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在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会感到烦恼。②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③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满意或烦恼的结果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2)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前苏联,狗实验)主要原理有:①保持与消退: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②泛化与分化:在一定条件反射形成后,主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它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斯金纳把一切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反射属于应答性条件反射,即强化物伴随条件刺激物,但强化物要与条件刺激物同时或在其之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物同反应相结合是有机体必须先做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即R-S(反应—强化)形式。(2)学习的认知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①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②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2)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①学习是学习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②学习者自发的控制和积极的预期是制约学习有效性的决定因素。③反馈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后来被称为“认知-发现说”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由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过程所组成③强调学习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④提倡使用“发现法”: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4)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①学习方式的分类:按照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按照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机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的接受学习、机械的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②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原因: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比较高;尽管有意义接受学习受到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影响,但是可以结合具体经验到教授教学中去,弥补不足;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学习教程的主要目的。③学习的实质: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其结果一方面使新知识被学习者理解,获得心理意义;另一方面使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改变,增加了新的内容,建立了更广泛的联系。④有意义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内部条件,学习者表现出有意义学习的态度倾向;外无条件,所要学习的材料本身要符合逻辑规律,能与学习者本人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相吻合,在学习者的认知视野之内。⑤知识的同化: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3)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班杜拉提出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其核心是替代性学习(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是导致学习者产生模仿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复制阶段、动机阶段(4)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①以人为本的教学目的观②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5)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①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②师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应在将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成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热情和习惯。③教学观: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自主建构和创新知识。4、大学生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