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专题复习:中国边疆与边疆问题(共86张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的边疆与边疆问题一、边疆的含义二、中国国人继承的两大历史遗产三、中国疆域发展阶段与历史特点四、以史为鉴的启示五、中国边疆的热点问题一、边疆的涵义一般民众的认识:边远地区被视为边疆,诸如青海、贵州等也被看作是边疆地区。学界的界定: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因为它和政权的统治区域有直接的关系。如果从后者的角度看,边疆的构成应该和国界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有国界的地区才能称为边疆。从现在国界线的走向看,我们可以将如下省区确定为边疆的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不过,如果将上述省区视为边疆的话,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范围过大,如东北三省的内陆地区是否可以视为边疆?二是沿海省区虽然不和邻国接壤,但海洋被视为“蓝色国土”,是否也应视为边疆。有边界才能称为“边疆”,因此陆地边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陆地边疆包括上述省区;狭义的陆地边疆则仅仅指称有边界的县。海疆: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包括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边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由于中国疆域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从中原地区看,边疆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边疆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指称范围。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如何认识中国的疆域是一个长期被重视,也是长期被忽略的问题。说长期被重视,是因为我们对中国疆域沿革的记载历史悠久,留下了大量的记录。说长期被忽略,是我们习惯用“自古”来阐述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但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二、中国国人继承的两大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中国,是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于现代状态的。秦汉统一中原以前,由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方面尚未形成一体,边疆的指称尚不明确,秦统一中原之后,边疆开始由指称边郡,逐渐向外围拓展。之后随着统一王朝不断出现,边疆地区不断内地化,成为中国疆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进入近代,列强的干扰使中国传统藩属地区脱离了中国疆域形成的轨道,中断了中国疆域的凝聚过程,中国和这些藩属的关系也演变成了国际关系。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多元”是指各民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个性”和“特质”,即在语言、地域、经济、文化心理的多样性和表现形式上的特殊性。“一体”是指各民族的“个性”和“特质”在共同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同化所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的共同特征和“一体化”趋势。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这一提法是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并得到学界多数学者赞同的。此前张博泉先生曾经提出过“中华一体”的观点。三、中国疆域发展阶段与历史特点中国疆域的形成经历了两千年发展,如果将清代作为多民族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时期,我们将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大致分为自然凝聚、疆界明晰、列强的蚕食鲸吞、现代疆域巩固四个阶段。(一)自然凝聚时期:从中国概念的出现,到清朝实现“大一统”具体说到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前是自然凝聚时期。呈现以下特点(1)“中国”概念呈现于中原地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观”。(2)秦汉对中原的统一,使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了凝聚为一体的趋势,成为中国疆域凝聚的核心。(3)众多民族政权对“中国正统”的争夺是中国疆域凝聚的主要动力。(4)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1963年陕西宝鸡贾村出土的何尊之上,何尊上的铭文中有:“……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这一表述也得到了文献的印证,《尚书·梓材》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所谓“宅兹中国”、“皇天既付中国”中的“中国”是指周王施政的范围,此与《诗·大雅》中的“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等记载中“中国”的含义应该是一样的。“中国”概念的出现,以及先秦三代“王权”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人对天下乃至天下秩序的认识,这就是先秦时期的天下观:“中国”在古人天下观中位居中央,是“王”或“天子”施政的核心区域,据有此地是“正朔”的重要表现。《诗·小雅·北山》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对王权为“天下”权力中心的经典表述,也是先秦乃至中国古代“天下”观的重要内容,而“中国”之含义由“京师”向华夏乃至中原的泛化,实际上也是“天下”权力中心和王朝政治格局演变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国语·周语上》有“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的记载,这是先秦时期王权和政治格局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其中王权是核心,而“甸服”的区域也称为“王畿”,是京师所在地,故也称为“中国”。进入春秋战国之后,周室衰微,诸侯林立,一方面人们在战乱中希望华夏诸侯能够抵御夷狄的侵扰并企盼华夏统一,另一方面诸侯为在争战中处于优势地位,代表王权的“中国”由之成为了一个旗号,于是出于华夏的诸侯在《春秋公羊传》中都被纳入了“中国诸侯”的范围,晋国对属于夷狄的楚国的抵抗则被称为是“桓公救中国”的行为。但是历史的发展并没有遵从人们的意愿,出于夷狄的楚、秦则处于诸侯争战的优势地位,“中国”的涵盖范围于是在战国时期也包含了楚、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实现了对中原的统一,政治格局出现了两个明显地变化:一是皇权的确立。嬴政对中原的统一在人们的心目中被认为是“五帝所不及”的业绩,于是有了“皇帝”的称呼,“皇帝”自此成为了“天下”的权力核心和主宰。二是中原凝聚为一个整体,并以“中国”称之。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对中原地区实施直接管理,之后又将郡增加到了四十余个,结束了中原地区诸侯分立的局面,实现了政令的统一,“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辽阔地区,“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成为中国疆域凝聚的内核。秦汉——中国疆域的第一次凝聚汉朝建于公元前206年,历时426年。汉在秦版图基础上建国,但初期在南(南越、东越地区)北(河套地区)两面有所缩减。至汉武帝时开始大规模拓展,以后数经疆域变迁。与秦疆域比较,极盛时汉疆域拓展到东北的朝鲜半岛北部、西北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西南哀牢山西南夷地区和中南半岛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海南岛南北。汉代中国疆域示意图几点说明:(1)两汉王朝,尤其是西汉王朝的疆域结构不仅奠定了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而且也影响了以后各朝的疆域观念。(2)匈奴的区域在甘露二年之后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疆域范围,双方有隶属关系。(3)经过两汉王朝的长期统治,“大一统”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对中国疆域的形成造成了重大影响。隋唐——中国疆域的第二次凝聚唐朝前后时期盛衰反差很大,反映在疆土盈亏方面亦很明显。极盛时期,不仅拥有秦汉时期的疆域范围(惟缺今云南西南部),而且东北至日本海西岸地区、库页岛和朝鲜半岛西南部(曾设熊津都督府),北至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属安北都护府),南至海南岛南部(设振州)。隋唐时期中国疆域示意图唐王朝对西陲的经营是统一多民族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华彩乐章唐统一西域后,重建西域行政,强化中央政令,有效行使主权。设置龟兹(今库车)、于阗(今和田)、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城附近)、疏勒(今喀什市)4镇34州。不久在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一带,设置北庭都护府,在天山南路,将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设置安西与北庭都护府并有效行使职权,使天山南北连成一片,成为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一部分。都护府管理体制的确立是唐王朝边疆经营的重大贡献燕然都护府设置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贞观二十一年(647),“置燕然都护府,统瀚海等六都督、皋兰七州。”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都护府的先后设置,覆盖了几乎所有羁縻统治区域,变“不治”为有效管辖。这是对传统治边观念的一种突破。元——中国疆域的第三次凝聚元朝虽仅存98年,元的版图东北至日本海;北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北接窝阔台(成吉思汗三子)汗国、察合台(成吉思汗二子)汗国、钦察汗国(成吉思汗孙拔都)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孙旭烈兀);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元朝设征东行省于高丽,但行省丞相由高丽国王兼任,其原有机构制度不变,故实为藩属国。元代中国疆域示意图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儿汗国示意图清代——中国疆域自然凝聚的结束清统一全国的行动历时长达176年(从1583年起兵至1759年平定西域结束),最终完成了中国疆域奠定的历史使命。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第一,统一东北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第二,灭明统一中原及江南广大地区第三,战胜卫拉特蒙古及西域诸部第四,通过雅克萨之战和外交谈判,确定中俄东段、中段边界最终完成古代中国大一统伟业的清王朝对全国实施了有效管辖,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全国分为27区,即内地18省、盛京3将军、蒙藏淮回6区。设省地区既有汉族聚居区,也有周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东北地区设奉天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初为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等三将军辖区。在西北有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和定边左副将军(驻乌里雅苏台)等两将军辖区。在漠南蒙古和套西蒙古两地区设盟旗辖治。在青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和驻藏办事大臣两辖区。清代中国疆域示意图清代中叶至民国时期——中国疆域的变迁之所以认为清朝的疆域,具体说康熙二十八年(1689)《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期间清朝的疆域作为“中国疆域”,是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疆域开始由王朝疆域向条约疆域转变,中国疆域具备了现代疆域的特点。在中国疆域形成过程中统一王朝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分裂时期各王朝或民族政权的作用也不能忽视。自然凝聚过程中割据状态的存在:争夺“正统”是主流魏晋南北朝大割据时期(220—589年)——魏、蜀汉、吴三国除彼此间争斗外,均对开发治理边疆地区投入相当力量。魏在东北边疆及朝鲜半岛北部再置四郡辖治,并对乌丸、鲜卑及西域进行治理;蜀则平定越間、益州(今四川境内)、永昌(今云南境内)等四郡之变乱;吴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营,并出兵夷洲(今台湾)和朱崖(今海南岛)。——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更迭频仍,特别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疆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西域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境初以黄河为界,后逐渐拓展至淮河、秦岭,进一步至淮南,形成与南朝(宋、齐、梁、陈)对峙的局面。魏晋时期中国疆域示意图五代十国割据时期——持续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907—960年),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到,当社会经济发展在更广大地区得以实现后,在一个强大中心(如汉、唐)的国势削弱后,就会出现多中心现象,但也正是随着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地间交流逐步加强,地方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则遭到削弱,有实力的地方性中心都在为更大范围的统一作努力。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在五代十国以后至清末的千余年中再未出现大规模地方性割据现象。当然这一态势的发展与汉民族的发展、分布及各民族的融合以及宋以后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有关。——另一个因素是,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已经成熟,并能入主中原与汉民族轮流执掌统一江山。宋、元、明、清四朝的统治民族恰好是汉、蒙古、汉、满,从“割据对峙”到“轮流坐天下”,不能不说是历史上中国民族关系、也是统一多民族发展史上一个质的变化。五代十国中国疆域示意图辽和北宋对峙辽对北部边疆地区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开发与辖治促进了该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于一体的进程。北宋时期中国疆域示意图金和南宋对峙女真族建立的金,与南宋对峙于淮河、秦岭一带百余年,据有东北和中原广大地区。南宋对金处屈从地位,一个拥有大片领土、由汉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称臣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仅有的典型一例。南宋时期中国疆域示意图明代中国疆域示意图对明朝疆域的认识为什么将明朝放在割据时期?传统的观点认为明朝是大一统王朝,但从疆域规模看,是不准确的,因为它对北部草原地区、辽阔的西域都没有实施统治,对东北地区、西藏也实施的是以羁縻为特点的非直接有效的管辖。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中华各民族在疆域形成中的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