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情绪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文化与情绪术语表:基本情绪(basicemotions):被认为是人类普遍拥有的一小组情绪,或一系列情绪,这些情绪是基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并且由遗传密码控制。人类从出生起就带有这些基本情绪的生物编码指令序列,然后社会学习和文化学习影响了这些情绪如何在生活中被使用。文化表达规则(culturaldisplayrules):从文化上规定的,管理普遍情绪如何能被表达的规则。这些规则集中在随社会环境变化而表现情绪的合适性上。随着人们在生活早期对这些规则的习得,文化显示规则规定了普遍情绪表达应当如何依照社会情境而改变。到了成人阶段,在经过很好的锻炼之后,这些规律就变得非常自动化了。解码规则(decodingrules):管理情绪的解释和感知的规则。这些习得的、基于文化的规则,塑造了各个文化的人们如何看待和解释其它文化的情绪表达。情绪前因(emotionantecedents):引发情绪的事件或情境。情绪评价(emotionappraisal):人们评价引起他们现有情绪的事件、情境或事情的过程。情绪反应系统一致性(emotionresponsesystemcoherence):一种观念认为情绪的大量反应要素——面部表情、声音、心理反应、运动等——都以一种协调的方式彼此相关联,这种协调的方式也使个体准备好去做某些与唤起的情绪相对应的事情。内集团优势(ingroupadvantage):相对不同文化下的个体情绪来,某一文化中的个体能更好地认同这些相同文化下其他个体的情绪的能力。自我意识情绪(self-consciousemotion):集中在自我上的情绪,比如羞愧、内疚、自豪或窘迫。它们在文化研究中很重要,因为我们相信人类普遍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关于自我的知识,这种知识与人类关于其他动物的知识是不同的,因而就产生了自我意识的情绪。情绪的主观体验(subjectiveexperienceofemotion):个体对于一种情绪内在的感觉或体验。普遍性研究(universalitystudies):由Ekman和Friesen主导的一系列的研究,并且有关情绪的面部表情的泛文化普遍性已经被Izard所证实。人类情绪的进化生活中没有情绪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与朋友夜出看电影或者逗留夜总会时所拥有的乐趣。即使是我们的消极情绪也很重要:当与所爱的人分离,或某家庭成员死亡时的悲伤,被污辱时我们感到的愤怒,在惊惶失措或一无所知的情形下压倒我们的恐惧,以及在我们的过失被公之于众时我们所感到的内疚或羞愧。情绪让我们的生活体验变得丰富多彩。情绪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了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怎样,以及了解如何举止。情绪赋予事件以意义。但是,什么是情绪?在每天的交谈中,普通人一般都不会区分情绪和情感。然而,大部分情绪研究者认为情感(主观体验)是情绪的一部分,但不等同于情绪本身。情绪所包含的比情感多得多。我们把情绪定义为,对于唤起整个协调系统要素的刺激的一种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短暂的、神经生理学的反应;情绪使我们熟悉我们对于刺激的关系,并且使我们准备好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它。整个要素系统包括:主观体验(情感);表达行为(expressivebehavior),比如在脸上、声音或者其它非言语行为中;心理反应,比如心率加速,呼吸加快等;行为倾向,2比如走近或远离一个物体;以及认知——思维的特殊模式。情绪很快,它们仅持续几秒或几分钟。因而,情绪和心境(moods)是不同的,心境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数小时或数天。情绪是有功能的。当情绪产生的时候,它们告诉我们一些重要信息,这些信息有关我们与情绪引发的刺激之间的关系;情绪使我们的身体准备好行动,同时情绪拥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而,情绪帮助我们解决复杂的社会协调问题。情绪的普遍性——基本情绪的观点在过去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心理学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就是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与其灵长目的亲缘动物共同具有一种情绪的普遍基础。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是所知的基本情绪。(Ekman,1992,1999)。不论种族、文化、性别、种族地位或民族起源,这些基本情绪在所有的人类中都是通过面部表情所普遍表达的。它们是由相同类型的潜在心理诱因所引发的;在所有的文化中损失引发悲伤,而威胁引发恐惧。它们与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唯一的生理学识别标志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协调反应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使个体准备好斗争、逃跑或者高兴得跳起来。非人类的灵长目动物,如黑猩猩,也表现出拥有相同的情绪基础,用相同的方式在脸上表达情绪,以及用相同的方式使用情绪解决社会问题。基本情绪的视角在进化理论中,以及在为情绪表达的普遍性提供最初证据的研究中拥有其根基,现在我们转到这一方面的研究上。早期的普遍性研究尽管哲学家们争论和讨论有关情绪的面部表达的可能存在的普遍基础已经数百年了(见Russell,1995),大部分促进有关情绪的面部表达的现代跨文化研究的动力来自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的著作。许多人对达尔文在其著作《物种起源》(1859)中所概述的进化论已经很熟悉。达尔文提出人类是由其他许多原始动物进化而来,例如类人猿、黑猩猩。同时提出我们现今行为的存在是因为在进化适应过程中被选择的。在后来的合订本《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1872,亦见1998年新版)中,达尔文提出,情绪的面部表达,和其他行为一样,具有生物学上的天生性和进化论上的适应性。达尔文主张,不论种族和文化,全世界范围内的人类都使用相同的方式在脸上表达情绪。而且,这些面部表情同样在物种之间也能见到,例如在大猩猩中。根据达尔文的观点,情绪的面部表达同时拥有交流和适应的价值。它们为个体提供有关幸福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内心的信息,同时也为他人提供在团体中的社会信息,它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保种族的延续。在20世纪早期到中叶期间,有一些研究来检验达尔文有关情绪表达的普遍性的想法。不幸地是,其中的许多研究都有方法论上的问题,这也使得在此基础之上下结论变得很困难(见Ekman,Friesen,&Ellsworth,1972),与此同时,一些杰出的人类学家,如MargaretMead和RayBirdwhistell认为情绪的面部表达不是普遍的。相反,他们认为情绪的面部表达是需要习得的,与语言的习得相似(见Ekman,Friesen,&Ellsworth,1972)。就像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语言,他们也拥有不同的情绪的面部表达。直到20世纪60年代,当心理学家PaulEkman及WallaceFriesen(Ekman,1972)和CarrollIzard分别独立地进行了第一套方法论意义上完整研究后,这一争论才告一段落。受SylvanTomkins(1962,1963)研究的鼓舞,这些研究者进行3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在被称之为普遍性研究。最初此系列中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其中的第一种,Ekman,Friesen和Tomkins选择了一些情绪的面部表达的照片,他们认为这些照片描绘了普遍可识别的情绪(Ekman,1972)。研究者将照片展示给五个不同国家的观察者(美国、阿根廷、巴西、智利和日本),然后要示观察者将每个表情进行分类。研究者推断,如果表情是普遍的,那么所有文化下的判别者就会在情绪是如何被描述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如果表情是因文化而异的,那么不同文化的判别者就会有不同的意见。研究数据提示了所有五种文化下全部的观察者在六种情绪的说明上有非常高的一致性,这六种情绪分别是: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Izard(1971)在其他文化下进行了相似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Ekman,Sorenson和Friesen(1969)在新几内亚两个尚未使用文字的部落中进行了相似的研究。由于研究参与者的特殊性,Ekman和他的同事被迫改变了实验的性质,从而允许参与者选择一个最能描述一种面部表情的故事来代替使用情绪的词语。当这些参与者被要求识别照片中的情绪时,研究数据居然与在那些文明工业化的社会所得到的数据惊人地相似。因而,由尚未使用文字的文明对所给表情的判别构成了支持普遍性的又一证据来源。Ekman与他的同事在新几内亚进一步深入进行了研究,他们要求不同的部落居民回答在体验到了不同的情绪后会在脸上表现出怎样的表情。这些表情的照片被带回美国然后向美国的观察者展示,这些人中没有谁曾见过新几内亚的这些部落居民。当被要求将部落居民脸上所展示的情绪归类的时候,数据再一次地与之前的研究发现的数据相似。对于尚未保用文字的部落所给表情的识别,这进而构成了普遍性的又一证据。迄今为止所有已进行的研究都涉及了对情绪的面部表情的识别,也都建立在研究者的假设之上,这一假设就是如果表情具有普遍性的话,那么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就会在何种情绪会在脸上被描述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尽管如此,仍然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当他们体验情绪时人们是否实际上自然地在脸上表现出那些表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Ekman(1972)与Friesen(1972)在美国和日本进行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要求美国和日本的受试者观看高度紧张的刺激物,与此同时他们的面部反应在他们毫不知情地情况下被录像。随后该录像的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时间点上,美国人和日本人确实表现出几乎相同类型的面部表情,并且这些表情也与在识别研究中被认为是普遍性的表情是一致的。因而,来源于情绪的自然的面部表情,构成了最早普遍性研究的第四个证据。这些研究共同地组成了在此领域被大众所熟知的最早的普遍性研究。这一研究为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和惊讶的普遍性提供了最初始的证据。情绪前因的普遍性最早的普遍性研究鼓舞了一代人对情绪的研究,这种研究一直延续到今天,来自心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研究了情绪过程的不同方面以及其反应组成部分。其中一部分含有许多的跨文化研究,这使我们了争了更多有关情绪的普遍基础的内容。情绪前因是指引起或诱发一种情绪的事件或情境。例如,失去一个所爱的人可能是悲伤的前因;在你想表现好的课堂上得到了“A”可能引发幸福或快乐。在科学文献中,情绪前因也通常被称为情绪诱因。已经有相当可观数量的研究支4持了情绪前因的普遍性。研究大范围文化下的情绪前因,最著名的当属Scherer与其同事的研究。Scherer与其同事使用问卷进行了许多研究,这些问卷是按照评价不同文化下情绪体验的性质和本质。他们这大的研究包括了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大约3000名参与者(Scherer,1997a,1997b;Scherer&Wallbott,1994)。他们询问了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感到愤怒、厌恶、恐惧、高兴、悲伤、羞愧和内疚是什么时候。调查对象写出那些引发各情绪的情境,然后受过训练的编码者就将这些由参与者所描述的情境编入综合大类,比如好消息和坏消息,暂时的和持久的分离,以及在成就情境下的成功与失败。调查结果表明有文化特殊性(culture-specific)的前因大类对于编类数据不是必需的,这也就表明所有种类的事件在所有文化下普遍存在,进而产生七种研究情绪中的每一种。另外,Scherer及其同事发现不同文化间每个引起情绪的前因事件的相对频率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不同文化间最常见的快乐的诱因是“与朋友的联系”,“与朋友临时见面”和“成就情境”;愤怒最常见的诱因是“人际关系”和“不公平”;悲伤最常见的诱因是“人际关系”和“死亡”。这些调查结果支持了情绪前因具有跨文化普遍性的观点。情绪评价普遍性当一个前因出现后,大多数心理学家同意此前因要被评价。情绪评价可以宽泛地定义为人们用来评价促使他们拥有情绪的事件、环境或事情的过程。情绪评价过程方面最大的跨文化研究是上文所述的Scherer及其同事的研究。在调查中,调查对象不仅描述了引发他们情绪的事件(即上文所述的前因),同时他们也被问到是如何评价或评估这些事件的。例如,前因是有助于还是妨碍了他们实现目标,评价前因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的,或者评价前因是公平还是不公平的。调查结果表明情绪评价过程在各文化间的相似要多于差异。此外,在情绪评价过程中有很大程度的跨文化相似性,而且这种跨文化的一致评价也一样已经被其他研究者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