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说课稿武威三中孟银先一、教材分析本章作为圆周运动的一个应用实例,是对第五章《曲线运动》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本节是属于应用性和检验性的教学内容,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万有引力定律的认识。教材的立意是使学生感受用物理理论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魅力,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二、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会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知识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推理过程,培养科学研究兴趣,领略物理学中所蕴含的严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根据事件之间的相似性采取类比方法分析新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建立模型的能力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测量天体的质量、预测未知天体的学习活动,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对人类探索和认识未知世界的作用.通过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了解科学发展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三、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重点、难点是:重点:利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的质量并掌握处理天体问题的基本方法。难点:物理模型的建立四、学情分析1、知识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圆周运动、开普勒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有关知识。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上已经具备了学习这节课的能力。2、能力分析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的定性分析到高中物理的定量讨论;从初中的形象思维到高中的抽象思维;从初中简单的逻辑思维到高中复杂的分析推理的转变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们的一般能力已经具备,具有一定的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但其创造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利用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概念、理论的能力很弱;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还不是很准确,数学的推理能力较弱;但学生对感性材料的认知能力较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五、教法、学法分析针对学情,采用问题教学法、探究法、展示结果(黑板展示)相结合,增强对同学思维的刺激,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学生采用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学习本节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首先复习提问1、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公式2、公式中G是什么?它的值是多少?是谁测出来的?卡文迪许测出引力常量后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为什么?通过提问2实现知识的衔接,同时引出本节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新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二)新课教学1、科学真迷人(测量地球质量)让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然后回答:(1)科文迪许怎么称出了地球的质量?(2)例1:一宇航员为了估测一星球的质量,他在该星球的表面做自由落体实验:让小球在离地面h高处自由下落,他测出经时间t小球落地,又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为r,试估算该星球的质量。变式训练:2、计算天体的质量首先观看多媒体展示天体的运动,同时解释什么是环绕天体?什么是中心天体?接着展示相关问题:(1)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求解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2)求解天体质量的方程依据是什么?(3)推导求天体质量的三种表达式教师点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生代表发言设计说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通过探究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分组讨论,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三种表达式。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重点重复环绕和被绕的关系,使学生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通过讨论合作学习,运用类比归纳法得出正确结论,掌握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基本思路,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的目的。设计说明这部分主要激发学生相信科学,学习科学,让学生感知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促使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三)巩固成果:通过一个例题和2个训练题进行探究例题:假设火星和地球都是球体,火星的质量M1与地球质量M2之比是p;火星的半径R1与地球的半径R2之比是q,那么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g1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2之比为()设计说明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合理设置课堂教学练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四)、课堂小结教师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五)、布置作业变式训练2.地球和木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可以看做是圆形的.已知木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轨道半径的5.2倍,则木星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线速度之比约为()A.0.19B.0.44C.2.3D.5.23(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在这节课的准备期间,我反复研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依据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高一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如何突破重难点等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反复雕琢,使之更加完善。下面是我对本节课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反思。本节内容是这一章的重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即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两条基本思路,以及发现未知天体.本节课的重点是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规律来计算太阳的质量,由此迁移发散到各种中心天体质量的计算方法上。突破方法:对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之一模型进行演变,类比到一星一绕的所有模型,启发学生利用先逐一对照再深刻体会的过程来掌握本节知识。本节课的难点是在进行知识点迁移时,学生对准确抓住模型中的各个星体所担任的角色较为困难。此处应为本节的教学难点所在。突破方法:在进行已有知识的迁移时应重点重复围绕和被绕的关系,让学生理清星体角色,并应用错误分析的方法,加强对认识的刺激。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采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中间过程给予适当的调控与点拨,启发学生最终突破核心问题。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破的问题:1、在“称量”地球质量的探究过程中,前提条件是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原因是向心力很小,如果定性分析,会给学生留下模糊的印象。经过反复琢磨,最后决定采用定量分析,计算出向心力和重力的具体数值,然后比较大小,学生很容易得出向心力远小于重力的结论,就会很自然的接受“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2、在计算太阳质量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引出行星(卫星)绕中心天体匀速圆周运动,应用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时,提出如何用这个思路“称量”月球的质量?启发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可以发射人造卫星绕月圆周运动,测出卫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进而计算出中心天体月球的质量。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没有把计算天体的密度加进去,很是遗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拓展知识,让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天体的密度,授课内容会更丰富一些,同时也开阔学生的视野。2、在分析物体所受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时,在教学实施时,是从赤道位置入手,由于赤道位置向心力最大,而且远小于物体所受重力,所以忽略地球自转影响条件下,物体所受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如果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无论是赤道还是地球表面其他任何位置,向心力都远小于物体所受重力,那样效果会更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反馈情况学生存在的问题:1、对于环绕天体绕中心天体圆周运动的物理模型中,学生对于谁是环绕天体和谁是中心天体还是显得模糊不清,以及轨道半径和中心天体半径的大小书写上,还是容易混淆,所以应该重点强调。2、不列原始公式,而是直接把课本上推导出的结果写出来,然后代入数值求解,在此要特别强调列出原始公式,因为这是考试的采分点,也是考察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程度。3、数学计算错误,由此可知学生代数式运算能力不够,所以在此应特别要求学生细致认真计算结果,并点拨关于该类计算的方法。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希望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