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OriginalMessage--------------目录前言第一章旅游业发展背景条件分析一、庐山基本概况二、旅游业发展的分析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一、旅游资源特色评价二、自然景观资源类型与特征三、人文景观资源分类与评价四、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第三章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规划一、国内客源市场分析二、客源市场的开发规划三、出境旅游方案设想第四章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一、指导思想二、旅游业定位三、总体发展目标四、分阶段发展规划五、发展思路及战略构想第五章旅游形象策划与促销一、旅游形象定位二、视觉形象(VI)设计三、行为形象(BI)设计四、促销策略第六章旅游产品开发与线路设计一、旅游产品开发现状二、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三、旅游产品开发规划四、旅游线路设计第七章旅游功能分区与景区规划一、旅游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二、庐山旅游功能分区三、庐山旅游区与发展规划四、庐山各分区建设规划第八章旅游产业要素设计规划一、旅游宾馆饭店发展规划二、旅行社发展规划三、旅游商品开发规划四、旅游娱乐发展规划五、旅游餐饮发展规划第九章旅游交通发展规划一、旅游交通现状二、旅游交通发展战略三、旅游交通发展规划第十章旅游发展的支持体系规划一、旅游发展环境保护规划二、防灾减灾工作规划三、旅游国土资源管理规划四、旅游企业的发展规划五、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六、人文环境建设规划第十一章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保障规划一、旅游发展的政治与政府管理保障二、旅游发展的政策与法制保障三、创造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投融资机制四、完善和强化旅游行业管理体系五、整顿和规划旅游市场秩序附录: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关于印发《庐山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前言一、规划编制指导思想以庐山管理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为总揽,在把握国内外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趋势、旅游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省、市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源开发为依托,产品创新为突破,全面提升庐山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区域竞争力;坚持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的原则,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加快旅游创新工作;实施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在规划期内把庐山建设成为令境内外游客向往的地方。二、规划编制依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纲要》。九江市旅游局:《九江市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长远规划纲要》。庐山管理局:《庐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有关领导同志,特别是庐山管理局党委、管理局有关领导的指示和意见;有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全国、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管理局有关统计数据、图表、研究报告。三、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四、规划期限综合考虑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并保持一定程度的弹性,将规划期限的时段选定为2003--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具体规划分期年限如下:近期(2003--2008年)中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五、规划编制原则依据现状、立足山情;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严格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充分借鉴同类规划现有成果的经验,努力创新。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委托方的规划需求。通盘考虑庐山旅游规划与各类规划之间的关系。--与本山综合性规划和专题规划的关系:全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交通、通讯、土地、水利、文化、文物、园林、森林、环境、风景区等专题规划。---与各类旅游规划之间的垂直衔接关系:与国家旅游发展十五计划、江西省旅游发展规划及九江市域内其他风景区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原则,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大旅游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资源特点,突出地方特色。体系完整,详略得当。实现战略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统一规划、总体布局;近详远略,力求近可操作、远可前瞻。第一章旅游业发展背景条件分析一、庐山基本概况(一)位置与区域范围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入江的西北岸,南接星子县,北邻九江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庐山山体呈长椭圆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延伸,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总面积约282平方公里,庐山的最高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牯岭,海拔1164米,东为大月山,西为大林峰,南为吼虎岭,北临剪刀峡豁口,面积约46.6平方公里,是一个拥有1万余常住人口的山城。牯岭现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在地。(二)自然条件庐山处于中纬度而偏南,属于副热带湖盆地区的山地。其山势东南、西北方位的山体陡峻,悬崖壁立千尺,东北、西南方位的山势平缓,渐形低落。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却具有山地气候特色,表现出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点。年平均气温11.5℃,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5--6℃,牯岭7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由于夏季凉爽宜人,成为我国酷暑炎热的长江中下游区域的一个著名的避暑胜地。牯岭极端最高气温为3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6.8℃。庐山年降雨量为1838.6毫米,最高年份达3362.6毫米。特定的地理环境,又决定了庐山多云雾。庐山有雾日最高的年份达221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58天,平均年为191天。降水量、降水日、降水强度,都明显地比山下平原地区要高得多和大得多,年平均在74%,而4-9月份都超过81%。境内土特名产主要有庐山云雾茶、庐山三石(即石耳、石鱼、石鸡)等。(三)历史沿革庐山开发的历史很早,距今4000前,大禹曾经至此治水,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历、考察了庐山后,在撰写《史记》时记下了这件事。据史书记载,庐山曾有敷浅原、天子都、匡庐、匡山等称谓,在这众多的称谓中,敷浅原是最早载入典籍的。据历史学家划分,庐山2000余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自两汉至南北朝为第一阶段,这时庐山处于起步开发的阶段,后期才逐步成为僧道、名士栖逸修真,佯狂避世的场所。自隋统一至南宋中叶以后,为第二阶段,中经唐朝鼎盛时期,庐山也进入了历史上的全盛时代,成了一座举世驰名的文化名山,终成为全国的教育重地。南宋中叶后至清代末年为第三阶段,庐山随大气候盛衰消长,变幻曲折,总的趋势是衰落颓败。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庐山为西方列国所染指,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辟九江、汉口为对外通商口岸之后。自1885年俄国商人首先租借九峰寺开始,至1949年庐山解放的60余年间,大致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一是英、俄、美、法等国租借牯牛岭、芦林等地区,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勾结一起统治庐山的时期;二是蒋介石国民政府辟庐山为夏都时期;三是日本帝国主义独霸和奴役庐山的时期。1949年5月,庐山获得解放。庐山自有史记载以来,直到民国成立以前,均没有独立建置和管理机构,其行政归属,宋以前都属于九江,民国以后,庐山才有了独立的行政建置和管理机构。1926年成立庐山管理局,维时四年,县级待遇,隶属九江。1930至1949年,隶属江西省政府,厅级待遇。1949年5月庐山获得解放,成立庐山管理处,实行军管。1950年4月成立管理局,隶属省政府。1953年8月改为庐山特别区,隶属省政府,县级待遇。1954年12月又改为中南行政委员会庐山管理局,隶属中南局,厅级待遇。1955年2月,又划归江西省政府管辖,改称庐山管理局,直到文革前夕。文革期间,庐山的隶属较乱,时而属省,时而属九江地区,时而又属九江市(小市)。1984年5月至今,改称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隶属省政府,由九江市代管。二、旅游业发展的分析(一)有利因素1.外部环境整体趋于优化纵观整个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速度加快,在国际间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世界政治与经济局势正处于合纵连衡、利益重组、激烈竞争的阶段。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受其巨大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拖累,美元汇率的贬值在所难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过大,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速将有所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受国际反恐战争和人类社会发展依赖的自然资源日渐匮乏的影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因素也将越来越突出。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维持和延长目前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是完全可能。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稳健财政和货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民间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因此,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汽车、住房、旅游、家电等仍将是人们消费的热点。加之我国已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体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对旅游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庐山地处中部地区,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经济发展速度低于西部、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庐山的客源市场主要来自中部地区。近几年,随着中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加快,江西和其他省份都先后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庐山周边地区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庐山体制将相应调整与辖区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庐山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旅游经济的做大做强。基于上述国际、国内和庐山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局势的分析与判断,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庐山旅游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总体趋于优化。2.旅游资源品种丰富,整体综合效益强在自然景观方面,庐山融大江、大湖和大山于一体,形成了独特而优越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象景观;在人文景观方面,庐山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近现代建筑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见证和代表。按照清华大学规划设计院根据国家《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五级标准,对庐山的110个自然景点评估结果:特级景点11个,一级景点17个,二级景点35个,三级景点46个,四级景点6个;对71处人文景观评估的结果是:特级4处,一级11处,二级13处,三级30处,四级13处。按照分类评价法,庐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一级以上的景点占庐山总景点数约四分之一,庐山旅游资源的总体优势明显。尽管在某些资源方面庐山与其他的风景区比可能存在着一些差距,但从综合评定来看,庐山却是名符其实的全能冠军,有着较其他风景区不可比的综合优势。3.云中山城蕴藏着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庐山不仅是风景旅游区、世界名山,而且是一座云中山城,旅游服务设施齐全,现有各类宾馆163家,其中星级宾馆15家,可接待床位近1.4万张;集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设施一应俱全,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备,为游客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务条件,为庐山未来经济发展,扩大消费、提高消费水平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因此,若以云中山城为依托,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将有着巨大的发掘潜力。4.商务旅游是支撑庐山旅游业未来发展又一个增长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后期,商务旅游在庐山旅游经济中约占三分之一的份额,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进入九十年代末期,国家明令禁止党政机关在风景区召开会议,庐山的商务旅游每况愈下,到2000年前后,庐山的商务旅游几乎为零。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适时调整,再加上近几年庐山为开辟商务旅游的不懈努力,2003年的商务旅游得到了恢复性发展,其带来的收入约占全年旅游经济总量的10%左右,为下一步发展商务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庐山国际会议中心的建立,商务旅游必将在庐山旅游经济的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又一个增长极。5.世界经济一体化,将推动庐山逐步融入国际旅游圈目前,中国旅游市场已呈现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