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史上主要传染病简史图传染病历史记述在世界历史中,对后世的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特别巨大的影响的传染病。概述病原微生物或者病原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细菌,螺旋体门,立克次氏体,病毒,真菌,原虫,寄生虫)侵入人类或动物的身体或体液定居并繁殖,造成感染,破坏组织,病原体释放毒素对身体造成危害,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引起疾病。这就叫传染病。传染病史与生物的出现及进化史同在,占据了从史前到现代人类疾病的大半江山。传染病(瘟疫)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巴比伦王国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就已经被记述为四灾厄之一,同一时期的埃及也将法老的威势与瘟疫流行时的瘟神进行比较。在中国,从公元前13世纪以甲骨文刻成的考古资料中也发现了占卜瘟疫的文言。此外,说传染病史是医学史的开端也不为过。传染病是通过民族及文化的接触与交流,欧洲世界的扩大及世界一体化等过程而流行开来的。列文虎克(1632-1723)人类第一次看到病原体(病原微生物),形式上来说普遍认为是1684年荷兰科学家安东尼·凡·列文虎克通过光学显微镜进行的细菌观察。1838年,表示细菌意义的拉丁语bacterium出现;像如今这样判明病原体则是在19世纪以后,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及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对此居功至伟。尤其是科赫,他在1875年首次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了拥有感染性的病原体细菌炭疽杆菌,并提出“柯霍氏法则”作为判定传染病病原体的指针,成为了传染病研究的先驱。日本科学家北里柴三郎、志贺洁也分别在1894年和1898年先后发现了鼠疫杆菌和志贺氏菌。病毒(virus)在光学显微镜下也无法看到,其发现晚于细菌。1892年俄罗斯植物学家伊凡诺夫斯基所发现的烟草花叶病毒是第一种被发现的病毒。弗莱明(1881-1955)在1929年初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抗生素盘尼西林之前,细菌所导致的传染病都没有根治的办法;而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其治疗过程至今仍有大部分必须依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此外,随着抗生素的普及,预防接种的义务化,公共卫生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将传染病只视为过去的威胁,但超级细菌的不断出现及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新兴传染病等新情况的出现,也正在颠覆这种一时的乐观态度。传染病在漫长的时间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它的威胁在人类社会中至今仍挥之不去。面对灾难,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虽然采取了形形色色的方法,但通过考察人类的瘟疫观、生死观、信仰、哲学、科学在此背景下的发展进步,便能对人类历史、经济、社会的现状有更深刻的理解。鼠疫雅典鼠疫回溯到伯罗奔尼撒战争时的公元前429年,一场瘟疫袭击了利用围城战术与斯巴达军进行对峙的希腊最大的城邦——雅典,造成了众多死者。这场瘟疫过去曾被称为“雅典鼠疫”,但通过对史料中所记载的症状的分析和研究,现在已经否定了鼠疫说,而认为是天花或者斑疹伤寒,又或者是此二者的同时爆发。此外,被誉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民主政治家、领导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伯里克利也在这场瘟疫中丧生,最终导致了雅典在这场战争中的败北及提洛同盟的瓦解。另外,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曾写道,“雅典鼠疫”流行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期,因此有谣言称是雅典的敌人斯巴达向蓄水池中投毒所致。查士丁尼鼠疫查士丁尼1世(483-565)在有史可循的几次传染病大流行之中,被推测为与现代医学所指的鼠疫具有相同症状的最早的传染病,是爆发于542年到543年年间、查士丁尼一世(在位527年-565年所统治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中的鼠疫,按现代的病理学分类,推测其为腺鼠疫。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自己也受到了感染,因此这场瘟疫被称为“查士丁尼斑点”或“查士丁尼鼠疫”。这场瘟疫从埃及向巴勒斯坦方向扩散,更进一步蔓延到首都君士坦丁堡,导致了众多死亡,夺去了帝国近一半的人口,甚至使帝国的机能一时陷入瘫痪。根据记录,这场瘟疫于542年在旧西罗马帝国爆发,547年扩散到不列颠岛周边,567年蔓延到法国,随后又途经欧洲、近东、亚洲,从其最初爆发到平息为止,大约共流行了60年。查士丁尼虽然受到感染,但据说并没有出现严重的症状,在几个月之后就得以痊愈。而在君士坦丁堡,据说瘟疫最为流行的时候,每天都有5,000人到10,000人死亡,磨面工坊和面包店由于农业生产的萧条而陷入停工.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鼠疫的流行造成东地中海沿岸地区人口锐减,查士丁尼“通过东罗马帝国复兴罗马”的理想被迫断送,而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的西欧世界交通网还不甚发达,在日尔曼民族大迁徙之后又日渐荒凉,因而拥有较强的自给自足的经济要素,受到鼠疫的影响相对较轻,从而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4世纪的“黑死病”14世纪在欧洲肆虐的鼠疫,一旦感染便会在2到7日内出现发烧症状,皮肤上浮现紫黑色的斑点和肿块,因而被称为“黑死病”(BlackDeath)。加拿大籍历史学家威廉·哈代·麦克尼尔称,侵略了中国南省的蒙古军将鼠疫杆菌的媒介——跳蚤与受感染的老鼠带到了中世纪的欧洲,因而引起了“黑死病”的大流行。不过,科学史学家村上阳一郎则认为是起源于中东。黑死病在欧洲的传播鼠疫于1320年至1330年左右在中国大肆流行,刚刚传播到欧州时也在马穆鲁克王朝等伊斯兰世界中肆虐。蒙古帝国打通欧亚大陆、商业贸易逐渐繁盛之后,这种疾病于14世纪扩散到了整个欧洲。当时,威尼、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北部的各个都市以南德意志的银、纺织品、斯拉夫人奴隶等换取亚洲的香辛料、丝织品、宝石等商品,从而获得财富。此时伊斯兰世界与欧洲的交易中心的,是连接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的埃及港口亚历山大港,而这里在当时为马穆鲁克王朝所统治。1347年10月,鼠疫从中亚经克里米亚半岛传播到西西里岛并在转眼间向内陆扩散。据说,自君士坦丁堡出航的12艘桨帆船船队到达西西里岛港镇墨西拿就是其开端。至于其传播路径,目前的推测是:鼠疫杆菌寄生在藏在运送到欧洲的毛皮里的跳蚤上,跳蚤又感染黑鼠,随着船上的货物顺着海路沿途传播。鼠疫首先沿着当时的贸易路线,从热那亚和比萨、威尼斯、撒丁岛、科西嘉岛一路扩散到马赛。到了1348年,阿尔卑斯以北的欧洲大陆也未能幸免,到14世纪末为止,鼠疫出现了三次大流行与多次小流行,疯狂肆虐。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根据推测,当时全世界总人口约有8,500万人,其中欧洲损失了约1/3到2/3的人口,共计2,000万到3,000万人左右;在英国及法国则有一半以上的人死于鼠疫,有些地区的死亡率甚至超过60%这场瘟疫到达欧洲数月之后,罗马教皇克雷芒六世从当时天主教会总部所在地阿维尼翁逃亡,但担任教皇侍医长的外科医生基·德·修里亚克则向他展示了留下的勇气。此外,腺鼠疫的典型症状——淋巴结肿块不仅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就连猫狗、鸟类、骆驼、狮子也深受其害为患上黑死病的圣职者祝福的僧侣(1360-75年,英国)此时,在这场鼠疫的流行中,犹太教徒的死亡人数较少,因而传出了犹太教徒在井水中投毒的种种谣言,使得犹太教徒在日内瓦等城市中成为了被迫害及虐杀的对象。虽然有一种说法认为,之所以犹太教徒的受害人数较少,是因为他们恪守戒律,生活比天主教徒更为卫生,但也有考证称事实上他们在犹太人居住区的生活也并非特别卫生。黑死病给欧洲社会,特别是农奴制度(从领主的角度来看则是庄园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农村人口的剧减反而提高了农民相对于封建领主的地位。举例而言,英国为应对劳动者不足的问题,国王爱德华三世在1349年颁布敕令,规定了鼠疫流行之前农民的酬劳。除此之外,领主也开始减轻地租、认可农民所有地的买卖,努力改善农民的待遇。黒死病患者(1411年,Toggenburg的圣经插图)另一方面,部分领主试图通过非经济的强制手段补充短缺的劳动力,并发动了封建反动。百年战争和鼠疫的流行造成了农村荒废、领主强化农奴制等现象的产生,这些因素又导致1358年法国东北部扎克雷起义的爆发;而1381年在英国发生的沃尔特·泰勒起义,则是为抵抗当时的封建反动而爆发的农民叛乱。“黑死病”的政治、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封建领主在英、法两国间的百年战争中没落,另一方面王权则不断膨胀,最终转变为了中央集权国家。失去了圣职者的教会也陷入混乱,人手不足导致酬劳剧增,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平息。另外,据说当时有许多人认为黑死病的蔓延是神所降下的责罚,为赎罪而鞭笞自己的身体并成为行者周游各地;医师之中也有人切开肿块,将毒蛇的肉作为药给予患者;此外,还有不少人建议用香草和酒精进行预防。为了获得免疫,甚至有人试图蹲在粪池中吸入恶臭]。“Mementomori(牢记死亡)”的标语随处可见,还有人写就了《往生术》,教导人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为才能顺利上天堂。黑死病的流行,也为以“死亡之舞”为首的绘画及文学作品的主题带去了巨大的影响。文艺复兴早期著名的文学家乔万·薄伽丘于1349年至1353年间著就的《十日谈(Decameron)》中,针对鼠疫如此写道:在我主降生后第一千三百四十八年,意大利的城市中最美丽的城市——就是那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这场瘟疫不知道是受了天体的影响,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端的人类的惩罚;它最初发生在东方,不到几年工夫,死去的人已不计其数;而且眼看这场瘟疫不断地一处处蔓延开去,后来竟不幸传播到了西方。《十日谈》以10名富裕的男女佛罗伦萨市民逃到郊外躲避鼠疫,在10天内以每天讲一个故事的设定写就,是一部富于社交、机智、幽默、爱情元素的人文主义杰作,但其背景却是出自对鼠疫之恐怖的心理性逃避。此外,佛罗伦萨诗人、人文主义者彼特拉克所思慕的少女劳拉亦是死于鼠疫。师从前述的麦克尼尔的约翰·凯利认为,在黑死病的扩散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13世纪蒙古人在亚欧大陆上建起的巨大帝国(蒙古帝国),驿站制度等通信网的进一步发达扩大了贸易及旅行的范围,而这正是黑死病扩散的起因。14世纪的黑死病在今日被认为是腺鼠疫,由以老鼠为媒介的鼠疫杆菌所引起,但利物浦大学的克里斯托夫·邓肯(动物学)及苏珊·斯科特(社会历史学)在详细调查研究了天主会的记录、遗言及当时的日记等文献之后,于2004年合著《黑死病的重生》(ReturnoftheBlackDeath),提出了黑死病并非腺鼠疫,而可能是由动物传染病所导致出血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过,凯利以DNA鉴定的结果为依据否定了邓肯等人的见解,作出了黑死病就是鼠疫大流行的结论[。16-17世纪鼠疫的流行DerDoktorSchnabelvonRom(为躲避瘟疫而戴上防毒面具的医生,PaulFürst作1656年)之后,鼠疫也曾多次流行,而17世纪与14世纪同样,欧洲气候由于小冰期而寒冷化,鼠疫再次大流行并造成饥荒,以英荷战争、三十年战争为首的战乱频发,使得人口数量剧减,因而此时期被称为“危机时代”。另一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家曹树基也称,16世纪至17世纪间,明末清初时期的华北共计有约1,000万人死于鼠疫,人口数量出现了巨大的变。在鼠疫杆菌的存在尚未被认识的时代,每当出现大流行,其原因都会被归咎于某些特定人物,出现猎巫行为,尤其是将犹太教徒作为代罪羔羊进行迫害的事件频繁发生。1665年,在经过清教徒革命后复辟皇权的伦敦所流行的鼠疫共造成了约7万人死亡,后来写就《鲁滨逊漂流记》而成名的丹尼尔·笛福也出版《大疫年纪事》(AJournalofthePlagueYear,1722年)详细描写了当时的情况。19世纪末以来的鼠疫至今为止,鼠疫在世界上曾有过3次大流行。第1次始于6世纪的“查士丁尼鼠疫”并持续到8世纪末;第2次从“黑死病”猖獗的14世纪直到17世纪末,而在奥斯曼帝国甚至持续到了19世纪中期左右。而第3次,则是从19世纪末到现在。19世纪末,发端于中国的鼠疫扩散到了全世界。这场疫情起源于1855年肆虐于云南省的腺鼠疫,1894年经由在香港的大流行而扩散到全世界。师从罗伯特·科赫的北里柴三郎被日本政府派遣到香港进行调查,随后与他人共同发现了腺鼠疫的病原菌。同年的几乎同一时间,活跃在瑞士及法国的医生、同时也是巴斯德研究院细菌学家的亚历山大·耶尔辛也发现了鼠疫杆菌,并确定了其与鼠疫的关系。就此,鼠疫的原因首次得到确认。北里柴三郎此后,北里耗费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