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左传》关于《左传》•本文选自《》,这是我国第一部______体史书。旧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所作,是一部名著和名著。左传编年左丘明史学文学一.语音:刿()孚()辙()轼()遂()盈()靡()小惠未徧()玉帛()鄙()又何间()焉()弗()敢专也二.通假字:一.语音:刿(ɡ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ɡ)靡(mǐ)小惠未徧(biàn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弗(fú)敢专也二.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的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既克,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同“遍”,遍及、普遍)(虚夸,这里指以少报多)(诚实,意思是对神说实话)(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动词,击鼓)(战胜)(倒下)词语小结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今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今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可以凭表示可能,许可参与隔开,不连接案件,官司监牢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不同意思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故既克,公问其故民弗从也从战则请从既克,公问其故其吾视其辙乱其乡人曰(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这样,如此)(他们的,指齐军的)(他的,指曹刿的)文言重点语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后比喻趁尽头大时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不间断。后多指士气越来越低落。后形容军队溃败。对方士气已枯竭,我方士气正旺盛。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就进宫拜见鲁庄公。文章对译及重点词语解释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说:“这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按照实情判断。”曹刿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击过三次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的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对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齐是)大国,它的情况难以估测,害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杂乱,远望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结构梳理远谋战前战中战后取信于民捕捉时机分析胜因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点?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他为什么要“请见”?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广大人民〈肯定〉。)曹刿为什么要肯定第三个条件?曹刿为什么要在“齐人三鼓”后,才曰“可(鼓)矣”?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看到了什么?(齐人三鼓正是“彼竭我盈”之时。)(“惧有伏焉”)(“辙乱旗靡”)远谋:一知“民心向背”,有为国分忧的精神;二知“士气盈竭”,有当机立断的才干;三知“战场虚实”,有务实求真的才智。曹刿——谨慎周密,从容镇定,详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即:他的远谋)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政治上昏庸无能、见识短浅,军事上急躁冒进、不察敌情;本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能虚心采纳曹刿的意见;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知错能改、知人善任;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庸君。鲁庄公是个昏君吗?谈谈你的看法。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用谋写得详;庄公问计写得略。)写法探究内容理解:•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军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内容小结: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了在政治上必须_______在军事上必须运用正确的,并掌握,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战略战术战机取信于民主旨归纳爱国精神、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拓展提升•示例一:鲁国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是国家兴与衰、战争胜与败、做事成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近代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我军能用小米加步枪以弱胜强,取得胜利,正是因为全国人民的同仇敌忾、齐心协力。•示例二: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诸葛亮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战机就是有利于作战的良好时机,就是“天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作战如此,学习、做事更是如此。对于一些背诵的科目,我们要善于抓住清晨、上午这些记忆力比较强的时间,强化记忆,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示例三: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启示是: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唐太宗正是由于广泛听取魏征等大臣的意见,才取得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作为普通人,更应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是批评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使自己臻于完美。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古:今:2、齐师伐我古:今:3、牺牲玉帛古:今:4、又何间焉古:今:5、肉食者鄙古:今:三.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古:案件。今:监狱。2、齐师伐我古:讨伐,攻打。今:砍伐。3、牺牲玉帛古:古代是指牛、羊之类用于祭祀的祭品。今:为人民、为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的生命。4、又何间焉古:参与。今:中间,隔开。5、肉食者鄙古: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6、弗敢加也古:今:7、虽不能察古:今:8、再而衰古:今:9、必以信古:今:10、忠之属也古:今:11、可以一战古:今:6、弗敢加也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7、虽不能察古:即使。今:虽然。8、再而衰古:第二次,两次。今: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9、必以信古:言语真实。今:书信10、忠之属也古: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忠诚。11、可以一战古:可以用来。今:能愿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六、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对曰:望其旗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小信未孚:虽不能察:齐师败绩:四、词类活用1、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2、一鼓作气名词用作动词,击鼓。六、重点字词解释: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对曰:回答。望其旗靡:倒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不;//独占。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虽不能察:弄清楚。齐师败绩:溃败。公将驰之下视其辙: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一鼓作气:彼竭我盈:难测也,惧有伏焉公将驰之:驱车追赶齐军。下视其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遂逐齐师:于是,就。//追击。既克,公问其故:已经。//战胜。//原因,缘故。一鼓作气:振作。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难测也,惧有伏焉:推测,估计;///埋伏。五、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五、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7、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8、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9、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10、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