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人口投资与人力资本•一、人口投资及其转换•二、人力资本的思想渊源•三、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四、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1.1人口投资的含义•1,法国学者索维在1966年第三版《人口通论》中,给人口投资下的定义是:“人口投资通常指国家为了防止人口增加引起生活水平降低而花费的开支。其目标或者是提高工作人口的生产率,以使产品增长得同人口一样多,或者使新来的人能像原有的人生产同样多的财富。”•在1976年《人口的适度变动》一文中,索维又给人口投资下了定义:“为了确保新增人口得到和原有人口同样的便利,必须在住房、医疗、教育、产业设备以及其它方面作出投资。为了维持同样的生活水平,资本存量必须与人口增长同比率增加。这就称为人口投资。”•2.人口投资可以分为宏观人口投资和微观人口投资。•宏观人口投资是指从一个国家或整个人口群体的角度考察用于人口的抚养、教育、医疗、装备以及其它方面支出的总和。•微观人口投资是指一个家庭或个人用于维持现有生命及其延续后代,在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面支出的总和。•3.总人口投资包括人口数量投资和人口质量投资。前者指花在人口数量变动上的费用,后者指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所需的教育、医疗、培训支出。1.2人口投资的转换•1,在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用于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资本,并转换成资本存量;人口投资作为生产性投资,它的转换形式与物质资本投资不同,主要体现为以下形式:•第一,健康资本存量。•它是指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身体素质,包括身高、体重和“健康时间”(无病时间)等因素,也可以称为健康存量。健康资本存量中部分来自于先天的遗传,部分来自后天获得的健康投资。•健康投资包括照料婴幼儿、营养品、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支出,它转换为健康资本存量,表现为健康时间或无病时间。如果一个人的无病时间越多,就说明健康资本存量越多。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提高是健康资本存量增加的表现•第二,知识存量。•知识存量是人所具有的智力、知识、能力、技术等。知识存量是教育投资转化而来的。教育投资是人口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花在儿童早期教育、正规学校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职业培训(就业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等方面的支出。这种投资也称为智力投资。•教育投资可以分为宏观教育投资和微观教育投资。前者是指宏观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包括校舍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支出以及教职人员的工资和各种教育设施的维修费用。199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659亿元,占GDP比重3.55%,2003年教育经费投入6208亿元,占GDP比重5.32%。•微观教育投资是指家庭或个人花费在子女的学校教育或本人的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支出,如学费、家教支出、图书资料费等。•第三,就业资本存量。•就业资本存量由就业投资转化而来。就业投资是指为装备新增劳动力人口所花费的费用,这种投资往往以物质资本投资的形式,转换为物质资本存量。1.3人口投资的特点•1,人口投资是一个从投资流量转化成资本存量的过程。随着新增人口从怀孕开始,经过出生、哺乳、抚养、教育或培训,到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过程,人口投资逐渐转换为资本存量。人口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转换时间更长,是逐渐进行的。•2,人口投资转换为健康资本存量和知识存量,体现在一定人口数量上,蕴藏于人口自身内,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为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物质资本投资则体现为物质形态的资本。•3,人口投资也存量效益衡量问题,当教育投资加上受教育时间的机会成本之和,小于受教育者与未受教育者未来每年收入差额的现值时,教育的边际增量就是无效的。2.1人力资本理论的思想渊源•1,配第,“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有的人,由于它有技艺,一个人就能够做许多没有本领的人所能做的许多工作”。•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资本包括“社会上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学习一种才能,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样费去的资本,好像已经实现并且固定在学习者身上。这些才能,对于他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而言,也是财产的一部分。”•3,法国古典经济学家特别强调企业家才能的作用,认为“在同一种工业中,一个贤明的、积极的、有条不紊而诚心诚意的企业家可以发家致富,而另一个没有这些素质的企业家将会破产。”•4,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提出了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的概念,认为“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用于后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5,英国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马歇尔,资本大部分是由知识构成的,知识是我们最有力的生产动力。3.1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1,西奥多·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曾担任美国经济学会的会长,1979年因人力资本研究的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2,舒尔茨通过长期对农业经济的研究发现,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经不是土地、人口数量或者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他发表了《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讲,明确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3.2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贝克尔)•3,贝克尔也是人力资本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认为人力资本状况的改善是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知识的增进。他反对古典经济学家的“自然资源决定论”和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智慧和能力。3.3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明塞尔)•1,明塞尔是20世纪50年代对人力资本进行开拓性研究的学者,他主要通过人力资本的方法对有关收入分配和劳动力市场行为进行研究。•2,他借鉴斯密的“补偿理论”,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模型。该模型用受教育或培训的年数表示人力资本投资量,收入上的差别是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3,他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挣得函数,把人力资本投资区分为学校教育投资和学校教育后的投资,于是收入可以看成是学校教育年数和工作经验的函数。3.4内生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1,在人力资本研究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复兴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它的特点是把技术内生化,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中。代表人物有罗默、卢卡斯等。•2,罗默的“收益递增”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默1986年发表了“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一文,1990年发表“内生技术变革”,他提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他们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罗默指出了国际贸易不仅促进了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积累,而且通过新技术的引进提高了穷国的生产效率,同时新技术的引进节约了穷国的研究和开发费用,间接增加了穷国的资本积累,使穷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缩短和富国的差距。4.1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1,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由于产业结构、制度因素以及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和习惯,如政府的劳工法令、资方组织、工会以及市场结构等各种因素,使劳动力在不同市场受到不同的待遇。因此劳动力市场可以作如下划分:•(1)劳动力市场可以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员工,工资较高,有各种保险和晋升机会,权益受到保护,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工,工资较低,没有保险和晋升机会,工资完全有雇主决定。•(2)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前者有一系列规则管理劳动力价格的确定和分配,使一种相对封闭的等级制市场,存在于大企业和大公司;后者存在于小型竞争性企业种,是一种不稳定的、条件差的市场,容易受外部经济波动的影响。•(3)“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市场”、“有工会组织的劳动力市场和”和“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一类是好的、令人向往的劳动力市场;另一类是差的、令人生厌的劳动力市场。这种理论也称为双重劳动力市场理论。•教育水平与劳动力市场有密切关系。教育水平高的人处于好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低的人常常处于差的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的高低不仅是不同劳动力市场的标志,而且是构成不同劳动力市场的条件。•教育对个人的经济价值,在于它是决定一个人在何种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教育对整个经济的作用,在于它将人们分配到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上,教育具有不同的作用,教育成为筛选雇员的手段,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划分。•2,筛选理论。该理论主要对教育的信号功能、筛选功能提出了新的人力资本观点。代表人物有斯宾斯、斯蒂格利茨等。•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教育与市场信号功能的关系。教育是雇主与求职者之间进行沟通的重要信号之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代表工人未来的生产率。(2)教育与生产率。筛选理论并不认为教育能够直接提高生产能力,而认为教育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为雇主选择、识别高能力的雇员服务,以便把雇员安排在不同职位上。•(3)教育与个人收入。筛选理论并不否认教育水平与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但是早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将带来较高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个人获得较高的收入;筛选理论则认为,教育投资能获得较高的文凭,从而带来较高的收入。(4)教育政策。正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够提高生产率并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平等,因而主张扩大教育投资的教育政策;筛选理论则认为教育只具有信号功能,在就业机会不足的情况下,过多的教育投资只会导致资源的浪费。人们为了竞争少量的优质岗位被迫追求高文凭,但是由于优质岗位有限,使部分具有较高文凭的人宁愿失业也不愿从事劣质岗位,以致经济落后国家出现高教育水平的人失业的现象,教育的过分扩张与经济的缓慢增长造成文凭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