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嫦娥奔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5嫦娥奔月导读:嫦娥奔月的故事见于《淮南子•览冥训》,作者在此篇中引用后羿、嫦娥等神话故事来说明览观幽冥变化的道理。“嫦娥”亦作“姮娥”、“常娥”等,传说是后羿的妻子,随后羿一起从天界来到人间,后独自奔月,因此嫦娥奔月的故事是与后羿的故事紧密相关的。“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神话,流传很广。嫦娥的故事有多种说法,早期多认为她奔月后变成了蟾蜍,后来逐渐将她塑造成美丽的月宫仙子,鲁迅《故事新编》中《奔月》对这一故事作了精彩的演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神话故事解释自然“神话以故事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其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因此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先民对当时无法认识的月亮的想象和形象化解释,这种解释带有先民的独特思维印记,显示着人与宇宙的紧密的联系,表达了对美丽月亮的探索期待和升天的向往。令人惊叹的是,人们早就已将幻想的触角伸向了遥远的月亮,而今天登月的实现竟管破坏了些须的美好,但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神话作为先声。对美好的不断追求:对嫦娥奔月最早有记录的《归藏》一书和张衡《灵宪》等书,都有记载嫦娥奔月后变成了蟾蜍,甚至古本《淮南子》中也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的记载,但今本已不见,而且在后代的书籍、诗词、传说中也慢慢淡化蟾蜍一说,逐渐将嫦娥塑造了一位婀娜多姿美丽无比的月宫仙子。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神话传说发展演变由粗野到文雅的渐进;另方面可看作是对美好的追求,早期蟾蜍之说可能有批评嫦娥独自奔月的意味,但人们逐渐发现蟾蜍这一丑陋形象不再适合描述美丽的月亮和女性,因此对嫦娥加以美化,月中嫦娥就在不断的演化中成了形容女性美的最高赞词,这种浓郁的情感倾向是人类追求美好的真切体现。思考题:附录1: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后羿射日触怒天帝同后羿一起被贬凡间,后来因为凡间生活的清苦或其他原因,夫妻的感情渐渐淡薄。有一天,后羿在昆仑山西王母那里求得了不死之药,后羿希望借此改变现状,夫妻和睦并能重返天庭。为表真诚后羿将药交于嫦娥保管,但嫦娥在卜筮获得吉卦后,独自一人在月圆之夜偷吃了不死之药。于是身体变轻向天空飘去,由于不好意思回天庭就飞到月亮上暂居(也有传说认为嫦娥在飞往月亮的途中变成了蟾蜍)。但嫦娥孤身一人居住在月宫中,感到无限的冷清和寂寞,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后来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月圆之时,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连续呼唤我的名字。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传说中秋节做月饼的风俗就是由此形成。(说明:嫦娥奔月的故事有多种说法,此取一说。)附录2:嫦娥为什么要奔月,我也来说说自己的见解。在古籍中的资料大概有以下几条:《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北堂书钞》一五卷)《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灵宪》: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将往,枚筮之与有黄。有黄筮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姮娥遂讬身于月,是为蟾蜍。(见《后汉书•天文志》注)在这些文章中我觉得有一点写得不是很清楚,那就是嫦娥奔月的原因并不是很清楚。有观点认为嫦娥因受羿牵连而不能回到天庭,所以对丈夫产生了怨恨,在中秋月夜,趁羿不在家时独自把灵药吃掉,独自奔月而去。然而在《楚辞•天问》中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我觉得这一点正是嫦娥奔月的根本原因。这一原因我们要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看。试想一下在“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时代,高高在上的嫦娥会陪同倒霉的羿一同到凡间来吃苦受罪吗?羿的下场肯定是“我行其野”,独自下凡。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嫦娥奔月的年代,是中国社会有母权制进入父权制的时代。于是嫦娥奔月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在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过渡的时期,前一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嫦娥在羿得到了对她自己的支配权后,肯定是不满的,不过矛盾还可以调和。但是羿与河伯的妻子洛嫔(宓妃)开始有了恋情以后,嫦娥便忍无可忍了。诚然,嫦娥是很爱羿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想当年“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是何等的英雄气概,让嫦娥倾心。霍尔巴赫曾经说过“人在他所爱的对象中,只爱他自己;人对于和自己同类的其他存在物的依恋只是基于对自己的爱”,于是在羿背叛了当年和嫦娥的纯真感情(至少嫦娥是这样认为的)后,嫦娥便有了偷药奔月的举动。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嫦娥奔月是对当时社会体制的反抗,但这种反抗是软弱无力的,最后让嫦娥在寒冷寂寞的月宫里“永生”,这是多么悲惨的结局。从大的环境来说,嫦娥所在的社会还不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而嫦娥不愿自我克制,不愿让自己外化的生命变大去服从这一社会,最后的结果也只可能是悲剧性的。(作家杂志2006第五期)附录3:嫦娥与义山诗陈赜唐代的嫦娥神话是在战国秦汉时期嫦娥神话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最早关于嫦娥的神话传说可以追溯到已经失传的古代占卜书《归藏》,由《归藏》中的记载还很难看出唐代嫦娥神话的故事框架,到汉代增入了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食不死仙药,化身蟾蜍的情节,这才将嫦娥神话的主要故事情节固定下来并广为流传。而唐代的嫦娥神话传说在继承了汉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改造了嫦娥在汉代的“月精、蟾蜍”①的丑陋形象,这种变化就明显地表现在歌咏之中。如:六朝宋时颜延之《为织女赠牵牛》云“婺女俪经星,娥栖飞月;渐无二媛灵,托身待天阴”,将嫦娥与织女并提。谢庄《月赋》有“引玄兔于帝台.集嫦蛾于后庭”,说嫦娥已厕身于天帝的宫廷。南朝陈时的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道“麝月娥竞爽”,是以月色的皓洁衬托嫦娥的娇美。唐代李白的《把酒问月》中有‘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杜甫有“斟酌娥寡,天寒耐九秋”之句(《月》)。元稹有“渐减娥面,徐收楚练机”之语(《月十三韵》)。李商隐则有如“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等等,都是对嫦娥稍加微词后便施以同情和赞美,表现了人们对嫦娥既埋怨又怜惜乃至喜爱的感情。此类文字一是让我们都看到一种由谴责到颂美的演变;二即是极尽赞美之能事,描绘出一个呈现在银光似水的月中的形容娇美、体态婀娜的“仙女”形象。嫦娥成为温柔、美丽、聪明、善良等美好形象的象征。嫦娥地位的不断提高,可能与月亮在人们心目中美好的形象有关。李商隐诗中涉及嫦娥神话的作品有20首。在这20首诗中,诗人或者借助嫦娥神话典故的原始蕴意来抒写自己的情绪,如借用嫦娥比喻女冠,《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的诗句“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乃以偷桃借代东方朔而暗指男道士(李商隐),以嫦娥窃药指代女道士即宋华阳姊妹。该诗首句言求仙修道之事男女道士不得同观,而次句谓宋华阳姊妹深锁道观。窃药典故在此仅作嫦娥的代指,诗旨在以嫦娥喻宋华阳姊妹,从而表现宋华阳姊妹在诗人心中的美好形象以及诗人的想念之情。或者借嫦娥独居月宫的典故来比喻自己寂寞、孤独的生活境况。如《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一诗旨在以早梅之孤孑不逢知己,比喻诗人才名早著而所遇非时。其中诗句“素娥唯与月,青女不饶霜。”,就以素娥、青女喻早梅之孤孑。这就是借用了月冷霜清孤孑无侣,素娥只能与月相怜的典故来抒写诗人孤芳自赏、知音难觅的孤孑情绪。此外,义山诗中还有一些借用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宫及其中事物来写景的诗句,如借玉兔写景的《海上谣》:“桂水寒于江,玉兔秋冷咽。海底觅仙人,仙桃如瘦骨”;借吴刚伐桂之典故写景的:“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同学彭道士参寥》)。除借用嫦娥原始典故抒情之外,李商隐还运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对嫦娥的原始情节加以剪裁,形成有别于原始情节的嫦娥形象,这其实就是诗人自身遭遇同嫦娥悲剧命运相融合的产物。李商隐对于嫦娥典故的创造性运用使得义山诗中的嫦娥独具一格,这主要体现在诗人在诗中对嫦娥心理状态的揣测上,如诗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诗人对嫦娥心理的推断就体现在设身处地推想嫦娥“悔偷灵药”的心理,并由此展开丰富联想,想象出嫦娥眼中“碧海青天”的景象,并以此衬托嫦娥难以排遣夜夜面对不变的“碧海情天”的清冷寂寥之情的无奈。诗人在此对嫦娥典故做了充满想象力的运用,在歌咏这一题材之时融入身世遭遇与人生感受,感情内容“往往浑沦虚括,似此似彼,亦此亦彼”。②如《嫦娥》一诗主旨就有自伤、悼亡、怀人、咏女冠四说。“悔偷灵药”这一典故在结合了诗人的主观想象之后,寓意变得更加深刻和广泛,既可暗喻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却陷于身心孤寂之境,亦可暗喻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此外诗人还对原始典故中嫦娥的月宫生活展开了丰富想象,除前文提到的《嫦娥》一诗所形容的“碧海青天”之景象以外,还有对嫦娥月宫生活状态的联想,如“嫦娥衣薄不禁寒”(《河内诗二首•楼上》)一句通过对嫦娥形态之联想使得嫦娥变得轻艳。“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一句则由霜月交辉的景象幻想出素娥、青女竞妍斗美的场景,从而使无生命的霜月成为超凡脱俗的精神之美的象征。“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月夕》)这两句诗则直接将诗人现实中的心理赋予嫦娥,同时诗人也将这种相思的情绪结合主观想象,联想出万物皆寒、寒气逼人的月宫景象。可见诗人对于嫦娥传说这一典故的创造性运用使得嫦娥从典故的固定形象中解脱出来,将谢庄《月赋》中的“引玄兔于帝台,集嫦蛾于后庭”与义山诗《月夕》中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应断肠”加以比较,就不难看出义山诗中的嫦娥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孤芳自赏的神仙,而更像是一个有血有泪风情万种的月宫美人。可见,李商隐运用典故时的创造性使他在借用典故时摆脱了典故的制约,能对典故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加入自我的丰富想象,使得一个典故能够具有多种的象征和表达功能,这样就拓展了典故的含义和应用范围。以上就是义山诗对嫦娥典故加以增殖改造的大致情形,由此可知嫦娥的形象在义山诗中代表了怀人、孤孑、寂寞这三种情绪。这三种情绪的相互融合就构成了义山诗中“冰冷”的嫦娥形象,之所以说嫦娥“冰冷”并不是指义山诗中的嫦娥是个冰美人,而是在同嫦娥有关的诗句中一般都会带着“寒”“冷”之类的字样。其客观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是自古以来月亮皎白如雪的颜色就在视觉上给人造成一种冰冷的视觉效果,故而借月色起兴的诗句往往都为表达心灰意冷的“心寒”情绪。其二是广为流传的嫦娥神话的影响,嫦娥窃药奔月,独自一人身处月宫就如身处无人冷宫一般,仅有蟾蜍、玉兔陪伴,这样的凄冷形象,也会给月亮蒙上一层冰冷的面纱。这两方面的客观原因就导致了李商隐在心寒意冷之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月宫,想到了嫦娥。而主观方面的原因就必须从李商隐的身世来看:首先,李商隐出身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和没落的官僚家庭,与唐高祖同是李广和凉武昭王李的后代,有同族关系,但毕竟是式微的王孙了,空虚的美名无补于当前的微寒。他的父亲李嗣担任过获嘉令,被罢官后,又转到江南一带担任幕僚。可见他出身下层官僚的家庭,系属寒门。李商隐十岁丧父后,一直随母亲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其一直苦学不辍。“材诚菲薄,志实辛勤:九考非迁,三冬益苫。引锥刺股,虽谢于昔时;以瓜镇心,不惭于先辈。”(《上河南卢尚书状》)这并非夸大其词。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样扎实的功夫,他的艺术成就是不会达到那样熟练圆到的境界的。李商隐苦学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少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实怀殷浩当世之心机”,这也同他急于求仕、重振门庭的思想密切相关。对“我系本圣孙”的所谓“光荣历史”的回顾是诗人感伤的种子,也是“引锥刺股”的动力。虽然李商隐年轻时曾抱着一腔热血,希望能报效国家,可是出身贫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