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哲学的生命意识姓名:张月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哲学指导教师:王新春20080402庄子哲学的生命意识作者:张月华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相似文献(5条)1.期刊论文张亚新庄子哲学:从反思生命开始-江汉论坛2004(4)庄子对生死的淡泊绝非自我保护主义、重生主义、悲观厌世等概念的简单覆盖,而是建立在他对生命的独特见解之上的,并且有着深刻哲学内涵充实其中的.也正因此,这种生死观才在整个庄子思想体系中显得举足轻重.要较为正确地理解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及其哲学思想,需要我们从其哲学思维本身、社会因素及思想渊源各方面加以整体性考察.2.期刊论文孙殿玲.SUNDian-ling庄子生命意识的审美蕴含-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1)庄子哲学传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它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宇宙的深刻反思,对自然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怀,对自由的深情向往和追求.而他的生命意识又漫润着浓厚的悲剧美学意蕴,表达了时自然美的向往,蕴含他对自愉自适的审美境界的崇尚.庄子把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生命价值的关注由哲学层面提升到美学层面,无疑对现实人生具有指导和示范意义.3.学位论文黄红兵向天的回归——论庄子的生命意识2007现实的困境,使庄子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独立存在的价值,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注,也就必然使庄子赋予自然(天)以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意义。这就决定了庄子哲学是一种自然人生哲学。庄子认为,在历史起源处的混沌状态是天人合一的,而现实却是人与自然不为一。这种天人相分,是向天回归的大背景、大前提。如何向天的回归,这是本文论述的主要点和重点。庄子认为,向天的回归,一是要具备一定的理性知识且超越这些理性知识,二是要“去蔽”,即去掉非生命本真的东西。这两个条件是紧密相联的。向天的回归,与自然为一,庄子的生命境界体现在这里。另外,庄子是在充满险恶、处于种种困境的人世间作向天的回归,而非山林隐士式的与自然为一,这更增添了生命的难度与高度。天人合一的状态又何以可能,这里有两种解释。普遍的是以审美来解释,另外笔者以为体道即体悟“集体无意识”也能解释某种天人合一的情况。4.期刊论文李成玉.LIChengyu庄子生命意识初探-安康学院学报2009,21(4)庄子哲学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哲学,其生命观是建立在自然观和时间观基础上的.庄子认为,生与死不是人所决定的,生与死是齐一的,因而我们要顺应自然的变化,坦然面对生与死,做到善生善死.5.学位论文姚圣良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2006绪论:尽管学者对于道教的神仙信仰、游仙诗等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人针对先秦两汉神仙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从总体上进行专题研究。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已经奠定了游仙文学的主要类型与基本表现模式。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就先秦两汉神仙思想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作一次全面系统、细致深入的专门研究,爬梳整理游仙文学在先秦两汉生成、变化、发展的具体过程,归纳概括先秦两汉游仙文学的总体特征及其对于后世游仙文学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一章:先秦神仙思想的产生及其发展。神仙思想是先民生命意识觉醒后幻想超越时空限制、获得生命永恒与自由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世俗精神的反映。春秋晚期长生不死传说的出现,标志着神仙思想的产生。早期神话中已经出现了长生不死与自由飞升幻想,而蓬莱仙话的兴起则标志着神仙思想的正式形成。蓬莱仙话的产生,有一个从早期的蓬莱大人传说向蓬莱仙话发展演变的过程。蓬莱大人传说向蓬莱仙话的转变,体现了早期神话向仙话演变的一般特征。经考证,我们发现:早在春秋末叶,有关海外仙山的传说就已经产生了;而到了战国中期,蓬莱仙话已经在齐、燕沿海地区广为流传。老子哲学创立了可供后世神仙家吸收利用的“道”的观念;庄子哲学中神仙思想与道家学说的结合,第一次将“道”的观念引入神仙思想之中。阴阳五行理论、稷下道家学派的精气说等,也都对先秦神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神仙方士的产生,大致经历了从原始巫师到早期方士、由早期方士再到神仙方士这样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学者多将方士与神仙方士等量齐观,其实方士并不一定就是神仙方士。早期方士产生的时间相当早,与神仙说并没有直接关系。战国中后期神仙方士、方术及仙人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神仙思想已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第二章:神仙思想与先秦文学。神仙思想对先秦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楚地作家庄子、屈原、宋玉等人的文学创作之中。庄子是文学创作表现神仙题材的第一人。庄子借助神仙传说对现实时空进行变形重组,将其转化成了伸缩自如的艺术时空;庄子散文也因其超现实的时空表现,形成了境界阔大、奇幻无比的浪漫特点。庄子以神仙传说为素材,塑造了文学史上最早的神仙形象。庄子的“与道逍遥之游”,为游仙诗创作提供了“游仙”与“游道”相结合的模式。屈原是游仙诗的开创者。屈原的神仙思想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早期神话中的长生不死与自由飞升观念,二是蓬莱仙话。时不我待的时间紧迫感和日益加剧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屈原接受神仙思想的个人主观原因。屈原利用神仙传说,并不受其约束;而是经过加工改造,让它们服务于新的抒情主题。屈原强烈的个性意识,使《离骚》等作品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显得特别突出,仿佛整个宇宙都是以抒情主人公为中心;抒情主人公支配一切,神仙竟然都变成了任意驱谴的对象。屈原飞腾的想象力,是以激越的情感为基石。屈原天界遨游、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正是诗人内心深处思想斗争、矛盾痛苦的艺术再现。宋玉赋中的高唐神女,是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女仙形象。从庄子笔下的姑射山神人,到宋玉赋中的高唐神女,为人体审美向理想标准——神仙风度的发展开了先河。与《离骚》相比,《远游》不仅第一次出现了仙人,涉及到大量的神仙方术,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神仙长生旨趣;而且还最早将神仙思想与道家学说、阴阳五行理论等融为一体,拓展了游仙诗的艺术想象空间,奠定了游仙诗创作的主要表现模式。第三章:秦代神仙思想的发展及《仙真人诗》的产生。秦始皇好神仙、求长生,使得“方仙道”在秦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秦博士为秦始皇创作的《仙真人诗》,尽管早已失传,但是它在游仙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还是不容忽视的。从它的产生背景来看,《仙真人诗》已经与先秦时期的《离骚》、《远游》等借游仙以抒情言志的“坎壈咏怀”模式明显不同,其所追求的乃是纯粹的神仙长生旨趣。所以说,是《仙真人诗》开了单纯歌咏“列仙之趣”这一类游仙诗的先河。第四章: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汉武帝宠信神仙方士,追求长生不死,使得“方仙道”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汉武帝时期是“方仙道”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汉武帝时期,神仙方士假鬼神以罔上惑众,神仙思想已经纳入了汉人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出现了神仙思想神学化的倾向。西汉晚期,神仙救世思想产生。神仙救世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始道经《包元太平经》的问世及其早期信徒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干预;二是民间出现的祭祀西王母活动。当原始道经的信奉者在劝说汉家帝王“改元易号”、“更受命”的时候,民间则把神仙救世的希望寄托于西王母身上。西汉哀、平之际,谶纬之学兴起。到了王莽与东汉光武帝时期,谶纬的造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出于编造谶纬的需要,儒家文化与方士文化相互渗透吸收,儒生方士化,方士儒生化。儒生与方士的合流,使得汉代谶纬中出现了大量的神仙思想内容;神仙思想也因此而出现了儒学化的倾向。东汉晚期,三大道教经典《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和《周易参同契》陆续问世,道教组织五斗米道、太平道相继形成。在这三大道教经典中,汉人的神仙信仰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第五章:神仙思想与汉代文学。神仙思想的发展及文学创作的繁荣,使得游仙文学在汉代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郊祀歌》是汉武帝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汉武帝时期,神仙思想出现了神学化的倾向。汉武帝祭神、封禅与求仙的结合,使得《郊祀歌》表现出了浓郁的渴望升仙不死的人生情绪,在古代宗庙祭祀歌诗中独树一帜。汉乐府游仙诗是现存最早追求“列仙之趣”的诗歌作品。神仙思想在汉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游仙诗创作提供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仙话素材。汉乐府游仙诗已经表现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列仙之趣”,在游仙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汉代骚体辞赋中的游仙幻想,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都自觉继承了屈原所开创的“坎壈咏怀”的游仙模式。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汉人的拟骚作品最早将游仙与隐居结合了起来,出现了游仙隐逸化的倾向。而在汉人的骚体赋中,作家的游仙最终都转向了退隐,表现出了更为明显的游仙隐逸化倾向。在骚体赋中,已经形成了“仕途受阻——游仙解脱——退隐归宿”这样一个游仙隐逸化的基本表现模式。汉赋作家利用神仙传说进行夸饰描写,巧构幻境,以虚写实,仙人、仙境竟然变成了帝王宫苑里的点缀品,而天地众神也都加入了帝王出游的仪仗队。神仙思想的介入,是形成汉赋“巨丽”之美的重要原因。《列仙传》是文学史上第一部仙话故事集,它最早将众多仙人集中在一起,采用人物传记形式一一讲述他们的奇异事迹,构成了一个奇幻多彩的神仙画廊,开启了仙话创作的基本主题模式。汉代的文学作品,已经奠定了游仙文学的主要类型与基本表现模式,对于后世游仙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结语:神仙思想与先秦两汉文学的浪漫特征。先秦两汉文学总体上是偏重于写实的,但在尚实的基础上,又表现出了神奇浪漫的特征。先秦文学的浪漫瑰奇,以往学者过多地强调了地域文化——楚文化的影响。其实,神仙思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汉代社会基本上是儒学一统天下。神仙思想的介入,改变了儒家传统的理性思维模式,打破了现实的时空观念。神仙传说以其绚丽多彩的形象、意境、故事等融入汉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使得以写实为主的汉代文学又有了非现实的描写,同样也呈现出了神奇瑰丽的浪漫色彩。纵观先秦两汉神仙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更多的不是相信与追求神仙生活,而是借助神仙传说,或反衬现实人生的艰难,或表现个人追求的曲折,或衬托人间生活的豪华,或展示独立自由的人格等等。作家引导追求的仍然是现实人生,神仙世界只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折射。这一时期,文人的人生观依然是以儒道思想为主导,并没有因为神仙思想的介入而发生根本上的转变;这与西方虔诚的宗教信仰有着鲜明的界限。也正因为如此,神仙思想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先秦两汉文学的尚实特征,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渗透进了神奇浪漫的因素,使得先秦两汉文学的整体风貌在现实主义风格之外,又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浪漫特征。本文链接: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