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收入理论及消费函数浅析摘要:消费的影响因素包括收入、价格水平、利率水平及收入分配状况等,其中收入为最重要的因素。消费收入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代表性理论包括相对收入假说、绝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随机游走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及流动性约束假说等。各消费收入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消费函数。关键词:消费;消费收入理论;消费函数中图分类号:[f0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410-02消费是总需求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消费是由什么引起的、决定消费的因素是什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影响消费的变量中,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西方的消费经济收入理论把消费和收入联系了起来,不同的消费理论建立了相应的消费函数阐述消费和收入的关系。一、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收入水平,因此消费函数通常表达为如下形式:想要详细地考察消费,就不能只考虑收入水平,消费函数中应纳入其他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利率水平、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状况、消费者偏好、家庭财产状况、消费者信贷状况、居民的年龄结构、居民的教育水平、人口分布以及社会制度、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其中,作用效果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利率水平、价格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1.利率水平。利率变动对消费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利率对储蓄的影响来分析,这是因为收入除了作为消费的部分剩余的都用作储蓄。利率的变动对储蓄同时产生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未来消费比较有利,从而达到增加储蓄的目的,这就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用。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居民未来的利息收入增加,居民认为自己会变得富有,因此增加目前消费,同时减少了储蓄,这就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变动对单个消费者的影响应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总和来确定。因此,提高利率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是增加消费也可能是减少消费。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影响实际收入的变动。货币工资代表的是名义收入,而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是由实际收入来决定的,实际收入决定购买能力。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货币收入和物价水平同时提高,居民只注意到货币工资的上涨而忽略了物价的上升,其消费倾向上升,造成所谓的“货币幻觉”。3.收入分配状况。不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其边际消费倾向是不同的。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因此,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整体消费倾向。贫富差距较大时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较小。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包含多个影响因素的消费函数的表达式:其中,w是居民的名义工资总额,p是价格,是初始储蓄总额,是价格的预期值,是利率,是预期的储蓄总额,是利润总额中居民享有的利润的比率。也就是说,消费需求总额c取决于实际收入,实际储蓄,价格水平p,预期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二、消费收入理论概述消费收入理论在分析消费的影响因素时,从现期收入逐渐过渡到了预期收入,加入了对不确定性的分析,同时研究方法从凯恩斯提出的“心理定律”过渡到了大量采用现代计量分析工具进行实证研究。消费收入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仅考虑现期收入,不考虑预期收入和不确定性的消费收入理论这一阶段处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和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研究的是消费与现期收入的关系。1.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消费函数的概念。凯恩斯认为,在所有影响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重要的因素,消费是收入的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的增加多。消费函数的形式为:其中,是边际消费倾向(mpc),表示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的表达式为:绝对收入假说理论确定的消费函数是最简单的形式,同时也是消费函数的核心形式,之后的消费收入理论都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相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他认为居民的消费会受到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相对收入假说具有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1)示范效应。居民的消费水平会受到周围其他人的消费水平的影响。人们会与处在同一社会阶层的其他居民进行比较,力图使自己的消费水平不低于所处的社会阶层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单个消费者的消费函数表达式为:其中,为第个人在第t期的消费,为第个人在第t期的收入,为第t期所有人的平均收入。(2)棘轮效应。棘轮效应是指消费者的现期消费会受到过去消费的影响,即使收入下降,消费者依然保持过去的消费习惯,不会降低消费水平。因此,消费受过去最高水平的收入和消费的影响。消费函数的形式为:其中,为过去最高的收入。(二)第二阶段:考虑现期收入和预期收入,不考虑不确定性的消费收入理论这一阶段处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由于两种理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逐渐发展形成了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1.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安尼在50年代提出了生命周期假说,他认为消费者会对整个人生做出消费计划,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完成最优的资源配置。也就是说,消费不仅仅取决于现期收入,它是由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收入决定的。假设消费者每年的劳动收入为yl,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工作年限为wl,生活年数为nl,那么每年的消费为:边际消费倾向为。生命周期假说提出,消费者在收入较高的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进行储蓄,老年时期的消费来自整个生命周期的储蓄积累。也就是说,每一阶段的消费取决于当期收入和已经积累的财富值,生命周期假说确定的消费函数的形式为:其中,wr为实际财富,yl为工作收入。式中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2.持久收入假说。弗里德曼在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中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他指出消费者的消费并不完全由现期收入决定,主要由永久收入决定,即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弗里德曼把可支配收入划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即:持久收入是消费者若干年的收入的加权平均值,持久收入的计算公式是:其中,表示持久收入,y是当期收入,y-1是过去的收入。式中的权数满足。居民消费的计算公式是:根据持久收入假说理论的内容,消费函数的形式为:其中,为消费对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3.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在内容上非常相似,两者看重的都是未来收入。生命周期假说强调储蓄的重要性,把财富和收入都纳入消费函数;持久收入假说强调消费者一生的预期收入。随着消费收入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这一理论确定的消费函数的形式如下:其中,yd为可支配收入,yd-1为前期的可支配收入。(三)第三阶段:既考虑预期收入又考虑不确定性的消费收入理论第三阶段处于70年代至今,是以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模型为基础进行修正和扩充。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随机游走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和流动性约束假说。霍尔于1978年提出了随机游走假说,将理性预期引入了消费函数,用随机方法修正持久收入和生命周期假定。霍尔指出,消费遵循随机游走,如果预期消费会发生变化,则当期消费的边际效用与预期的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不同,因此消费者会调整其当期消费,直至预期消费不再变化为止。兰德于1968年提出了预防性储蓄假说。储蓄的一个重要动机是预防未来风险,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会增加预防性储蓄,用以防范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保证自己的消费水平不会因为收入的减少而下降。霍尔、迪顿、米什金等人提出了流动性约束模型,消费者可能无法借款以支持现期消费,因此基于预期收入而进行的消费无法实现,消费受到了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只能根据当期收入进行消费。同时,消费者会把更多的收入作为储蓄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三、消费收入理论所确定的消费函数比较在研究消费理论的过程中,实证分析方法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根据消费收入理论得到的消费函数即为实证分析的模型,消费函数直接影响实证分析的结果,从而决定了据此得出的有关消费理论的结论。各种消费函数理论所确定的消费函数如表1所示。表1各种消费收入理论所确定的消费函数建立实证分析模型时,分析研究对象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消费函数,这对消费的实证分析结论具有决定性作用。参考文献:[1]史玉伟.消费函数理论主要假说评述[j].经济经纬,2005(3).[2]宋林辉,刘宽虎,于健.消费收入的理论及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5).[3]刘江丽,赵峰.消费函数理论的新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5(6).[4]孙艳,蔡杰.我国消费函数理论研究综述[j].财经论坛,2004(3).[5]梁纪尧,唐功爽.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综述[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1).[6]杨丽.消费函数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