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新进展—解读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主要内容2015CPR治疗流程的更新12015CPR中有关BLS的更新22015CPR中有关ACLS的更新3心脏骤停后综合治疗的更新41992年2010年2015年首次提出生存链的概念,包括4个环国际复苏指南对生存链进行重申和修订,并增加了第5个环将生存链区分为院内救治流程及院外救治流程生存链更新生存链2010年生存链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及早胸外按压迅速除颤有效高级生命支持综合的停搏后治疗生存链-2015院外心脏骤停(OHCA)非专业救护人员识别心脏骤停并立即呼救胸外按压转移到急诊室和/心导管室,最终ICUEMS到达除颤2015年生存链生存链-2015监控系统发现心脏骤停立即呼救胸外按压转移到急诊室/心导管室,最终ICU除颤2015年生存链院内心脏骤停(IHCA)生存链更新理由OHCA与IHCA施救人员、环境及流程均不同,但最终均被送至院内OHCA患者被社区非专业救护人员救助,施救者必须识别出心脏骤停、进行呼救、开始心肺复苏并给予除颤,直到EMS团队接手后,将患者转运至院内,患者最终会被转移到ICU接受后续救治。IHCA患者被监控系统(如快速反应或早期预警系统)发现心脏骤停,由专业医疗人员组成抢救团队进行施救,有赖于各个部门和医疗服务间的顺畅沟通。患者最终会被转移到ICU接受后续救治早期预警系统(WESS)快速反应小组(RRT)紧急医疗团队系统(EMTs)以团队形式实行心肺复苏如:由多名施救者组成抢救小组,同时完成多个步骤和评估,包括呼救、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胸外按压、取得球囊面罩进行通气、准备除颤器等同时进行。强调团队协作生存链更新理由2015(更新):对于成年患者,RRT或EMT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心脏骤停的发生,尤其在普通病房效果明显。如果患有高危疾病的儿童在普通病房住院治疗,可以考虑建立儿童RRT系统或EMT系统。成人与儿童均可考虑使用WESS。理由:对于临床状况恶化的患者,要建立快速反应小组或紧急医疗团队提供早期干预,从而预防院内心脏骤停。这类小组是由医师、护士或呼吸治疗师的多种组合组成。通常在医院工作人员发现患者病情急剧恶化时,就会呼叫这类小组来到患者病床前。小组一般会携带急救监护仪和复苏设备及药物。强调团队协作2015(更新):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理由: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强调快速反应单一施救者应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按压的时间。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通讯媒体呼叫施救者,如手机等电子设备。非专业施救者在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喘息)时即应开始心肺复苏。进一步强调了调度员需快速识别可能的心脏骤停,并立即向呼叫者提供心肺复苏指导(即调度员指导下的心肺复苏)。强调快速反应BLSCAB注:窒息、溺水、气管异物等先以呼吸停止为病因者仍为A-B-C基础生命支持(BLS)仍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可能少的中断胸外按压,中断时间在10秒以内(更新)2015(更新):对于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施救者以每分钟100-120次的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2010(旧):非专业施救者和医务人员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按压速率进行胸外按压较为合理。理由:一项大型的注册系列研究表明,当按压速率超过120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会由于剂量依存的原理而减少。例如,当按压速率在100到119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不足的情况约占35%,而当按压速率提高到120到139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不足的情况占到50%,当按压速率超过140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不足的比例达到70%。胸外按压速率:100-120次/分2015(更新):为尽量简化心肺复苏培训,又因缺乏足够的儿科证据,故对婴儿和儿童也采用成人的建议胸部按压速率,即100至120次每分钟。2010(旧):“快速按压”:以每分钟至少100次的速率按压。理由:一项成人注册研究表明,按压速率极快时会出现胸部按压深度不足。为使教学统一,且尽量方便记忆,又因缺乏儿科证据,儿科专家也接受和成人BLS相同的按压速率建议。儿童胸外按压速率:100-120次/分2015(更新):在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以至少5厘米的深度对普通成人实施胸部按压,同时避免胸部按压深度过大(大于6厘米)。2010(旧):成人胸骨应至少按下2英寸(5厘米)。理由:相比于较浅的按压,大约5厘米的按压深度更有可能取得较好结果。尽管有关按压深度是否有上限的证据较少,但最近一项很小的研究表明,胸部按压深度过深(大于2.4英寸(6厘米)会造成损伤(不危及生命)。胸外按压深度:5-6厘米2015(更新):施救者提供胸部按压的按压深度应至少为儿童患者(婴儿至青春期前儿童)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这大约相当于婴儿1.5英寸(4厘米),儿童2英寸(5厘米)。一旦儿童进入了青春期(即青少年),即应采用成人的建议按压深度,即至少2英寸(5厘米),但不超过2.4英寸(6厘米)。2010(旧):为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施救者的按压幅度应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对于大多数婴儿,这相当于1.5英寸(约4厘米)左右;对于大多数儿童,相当于2英寸(5厘米)左右。儿童胸外按压深度THANKYOUSUCCESS2020/3/1619可编辑2015(更新):施救者应避免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以便每次按压后使胸廓充分回弹。2010(旧):每次按压后,施救者应让胸廓完全回弹,以使心脏在下次按压前完全充盈。理由:胸廓充分回弹即指在心肺复苏的减压阶段,胸骨回到其自然或中间位置。胸廓回弹能够产生相对胸廓内负压,促进静脉回流和心肺血流。在按压间隙倚靠在患者胸上会妨碍胸廓充分回弹。回弹不充分会增加胸廓内压力,减少静脉回流、冠状动脉灌注压力和心肌血流,影响复苏存活率。胸廓回弹2015(重申2010版的建议):施救者应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尽可能增加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2015(更新):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成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目标应该是尽量提高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60%。理由:胸外按压中断可能因急救需求(如心律分析和通气等)而有意造成,也可能是无意造成(如施救者受到打扰)。通过尽量减少胸部按压时的暂停来增加胸外按压比例。胸外按压比例的理想目标尚未确定。设定胸外按压比例,旨在限制按压中断,在心肺复苏时尽可能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血流。尽量减少胸外按压中断次数2015(更新):当可以立即取得AED时,对于有目击的成人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若成人在未受监控的情况下发生心脏骤停,或不能立即取得AED时,应该在他人前往获取以及准备AED的时候开始心肺复苏,而且视患者情况,应在设备可供使用后尽快尝试进行除颤。理由:尽管有很多研究对比了在电击前先进行特定时长(通常为1½分钟到3分钟)的胸部按压,和AED就绪后尽快给予电击两种情况,但患者预后没有出现差别。在安放AED电极片的同时应实施心肺复苏,直到AED可以分析患者心律。强调尽快除颤2015(更新):建议在很可能有目击者的院外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如机场、商场、运动场所等)实施公共场所除颤(PAD)方案。2010(旧):建议公共场所第一反应人员实施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以增加院外突发心脏骤停的存活率。在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发生率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建立自动体外除颤器方案。理由:有证据明确表明,由旁观者实施心肺复苏并快速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时,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会增加。因此,及时获得除颤器是急救系统的首要因素。社区自动体外除颤器2015(更新):对于已知或疑似阿片类药物成瘾的患者,如果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但有脉搏,可由经过正规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和BLS施救者在提供标准BLS救治的同时,给予患者肌肉注射或鼻内给予纳洛酮。理由:有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由服用过量阿片类药物导致的疾病带来的巨大负担,也有记录显示旁观者对有阿片类药物过量风险的患者可给予纳洛酮救治。2014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审批通过了非专业施救者和医护人员使用纳洛酮自助注射器。阿片类药物致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下可用纳洛酮2015(更新):无证据表明,使用机械胸外按压仪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相对人工胸外按压更有优势。人工胸外按压仍然是治疗心脏骤停的救治标准。但是,在进行高质量人工胸外按压比较困难或危险的特殊条件下(如施救者有限、长时间心肺复苏、在移动的救护车内、在血管造影室内以及在准备体外心肺复苏期间等),机械胸外按压仪可以作替代人工胸外按压。理由:三项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机械胸外按压仪和人工胸外按压,结果并未说明机械胸部按压能改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因此,人工胸外按压仍然是治疗心脏骤停的救治标准。机械胸外按压仪开始CPR给氧、心电血氧监测是否可除颤心律进入5或7环节如果没有自主循环进入10或11如果出现自主循环,进入复苏后病房否1VF/PVT2CPR2分钟4是否可除颤心律CPR2分钟3-5分钟一次肾上腺素考虑建立静脉通道6是否可除颤心律CPR2分钟;可达龙;治疗可逆性因素8CPR2分钟3-5分钟一次肾上腺素考虑建立静脉通道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Asystole/PEA910是否可除颤心律是否可除颤心律CPR2分钟;治疗可逆性因素11ACLS2015(更新):在高级气道建立后,医护人员可以每6秒进行1次人工呼吸(即每分钟10次),同时进行持续胸部按压。2010(旧):双人复苏时建立了高级气道后,应每6-8秒给予1次呼吸,不用保持呼吸按压同步(人工呼吸频率为每分钟8到10次)。理由:将成人、儿童和婴儿都遵循这个单一频率,而不是每分钟多少次的一个大概范围,可以更方便学习、记忆和实施。建立高级气道后的通气:10次/分2015(更新):因不可电击心律引发心脏骤停后,应尽早给予肾上腺素。理由:一项针对不可电击心律的心脏骤停的非常大型的观察性研究比较了1至3分钟内给予肾上腺素和3个更晚时间段内(4至6分钟,7至9分钟,及9分钟以上)给予肾上腺素。该研究发现,及早给予肾上腺素可以增加ROSC、存活出院率和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推荐使用肾上腺素:1mg/3-5min复苏药物:肾上腺素2015(更新):联合使用加压素和肾上腺素,替代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治疗心脏骤停时没有优势。理由:证据表明,心脏骤停时给予肾上腺素和加压素都可以改善ROSC。对现有证据的审查显示,这两种药物的效果类似,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相比单独使用肾上腺素没有优势。为了简单起见,已从成人心脏骤停流程中去除加压素。不推荐使用加压素复苏药物:加压素心脏骤停后的药物治疗:利多卡因2015(更新):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心脏骤停后利多卡因的常规使用。但若是因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可以考虑立即开始或继续给予利多卡因。理由:尽管之前的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施用利多卡因会导致死亡率增加,但近期一项针对心肺复苏中给予了利多卡因的存活者的研究显示,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复发有所减少,但没有显示长期有利或有害。心脏骤停后的药物治疗:ß-受体阻滞剂2015(更新):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心脏骤停后ß-受体阻滞剂的常规使用。但是因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心脏骤停而入院后,可以考虑尽早开始或继续口服或静脉注射ß-受体阻滞剂。理由:在一项针对因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致心脏骤停而后获得ROSC患者的观察性研究中,发现使用ß-受体阻滞剂与生存率增加相关。但是,这项发现仅仅是一种相关关系,心脏骤停后ß-受体阻滞剂的常规使用可能会有危害,因为ß-受体阻滞剂可能引起或加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加剧心力衰竭,引起缓慢型心律失常。因此,医护人员应该评估患者个体是否适用ß-受体阻滞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