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一、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1953~1976年的成功探索措施时间背景概况结果“一五”计划1953~1957年经济恢复重工业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工业化起步,过渡路线提出国家对农、工、商进行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和平赎买过渡时期(1949~1956年)2措施时间背景概况结果中共八大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主要矛盾和任务探索成功八字方针1960年三年经济困难,纠正“左”的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经济恢复全面整顿1975年“文革”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一、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1.1953~1976年的成功探索3(2011·广东)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42.1953~1976年的曲折失误措施时间背景概况结果“大跃进”运动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办工业、大办农业三年经济困难人民公社化1958~1983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影响一大二公农业停滞“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革”思想向经济领域扩展废除许多有效制度,企业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损失严重经验教训: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遵循客观规律;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④从国情出发,不照搬外国经验。5(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错误“左”倾错误,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错误6(2011·全国)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后果八字调整结果122.经济体制改革项目原因措施作用农村人民公社弊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城市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政企分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调动积极性,增强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3(2012·安徽)表2是依据龚关主《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14(2012·全国卷)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15(2011·全国)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16第一次:土地改革(1)原因:地主土地私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2)核心内容: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3)结果:解放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开辟道路。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3)结果:进一步提高生产力。1.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7第三次:人民公社化(1)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3)结果:严重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3)结果: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18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1988年,经济特区→1984年,沿海港口城市→1985~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2002年,经济技术开发区→1990年开始,浦东新区→2001年,加入WTO。19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背景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过程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果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意义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小康20(2012·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21(2011·广东)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据《东方杂志》(1933年)“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据《申报月刊》(1933年)“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据《独立评论》(1934年)(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答: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答: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积极的干预。(2分)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