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西两种文明演变1.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干预经济模式2.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史实:(1)新经济政策(2)罗斯福新政(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相互影响、相互借鉴①国家功能上:•资: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社:加强运用市场手段;•②所有制上:•资:坚持私有制前提下,推行国有化政策;•社: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③在分配政策上:•资: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社:克服平均主义,推行按劳分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点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考点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原因、过程、意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5)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936年)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俄国(苏联)发展线索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沙俄苏俄苏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社会主义改革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前提,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禁止商品贸易自由贸易分配原则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按劳分配经济运行机制计划调节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①政治意义②导致经济困难、政治危机③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①政治意义②经济意义③理论意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基础实质:①经济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②政治上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结合,工农联盟;《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1)上述不同时期俄、美、中的“改革调整”各指什么?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三国的“改革调整”的实质各是什么?俄国: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回归“理想”的实验“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1.历史条件:(1)历史因素:专制主义深厚,缺乏民主传统(2)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3)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4)个人因素:斯大林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2.形成过程:(1)农业集体化(2)工业化(3)取消国民经济(4)五年计划3.内容:4.意义5.局限性点拨.苏联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和农民问题材料1党直截了当说:这件事情需要有重大的牺牲,如果我们真想达到目的,我们就应该公开和自觉忍受这种牺牲。---斯大林材料2斯大林1932年8月亲自制定《关于保护社会主义财产的法令》(五穗谷物法)规定盗窃农庄财产者可以处以最高刑罚—枪毙并没收全部财产。到1933年根据此法令判处54645人。---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农业和农民的牺牲(1)为工业积累资金,推动工业化实现,推动近代化;(2)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长远来看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点拨:苏俄(联)农业政策的变化作用及启示目的:确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巩固苏维埃政权2.1918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推行余粮收集制经济作用:农民自由支配税后粮食,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基础政治作用:巩固工农联盟,从而巩固苏维埃政权1.十月革命初期颁布《土地法令》3.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现粮食税4.1927年颁布农业集体化方针作用:满足战争需要,保障战争需要,巩固新政权局限:掠夺农民,遭到农民的反对,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1)为工业积累资金,推动工业化实现,推动近代化;(2)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长远来看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史料阅读1、为了能在帝国主义包围中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能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采取了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靠行政手段高积累多投资。3、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任务目标,苏联采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管理模式,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这样以“高度集中”为突出特点的斯大林模式最终形成。2、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粮食短缺问题,苏联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短时间内迅速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启示:1.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2.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3.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1986年在苏联流传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而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毙;赫鲁晓夫则把后面的铁轨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铁轨到了尽头,火车无法继续前进……(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三)推向绝境的戈尔巴乔夫改革80年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改革与解体比较三次苏联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农业工业前期经济体制改革后期政治体制改革内容扩大集体农庄、企业、地方自主权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种植玉米运动扩大集体农庄、企业、地方自主权推行新经济体制经济:所有制管理体制政治:放弃社会主义制和党的领导意义…冲击…成效…失败败因根本:…未冲破…具体:经济改革失败原因政治改革失败原因同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世界现代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形式私有制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制度农场集体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政权确立制度斯大林模式形成发展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体制改革苏联1917建立苏维埃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成就失误并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能摆脱原有经济体制束缚中国1949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三年恢复一五“计划实施1956三大改造完成,十年曲折探索,十年文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探索失败探索成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马克思主义演变历程1.由空想到科学:(1)空想社会主义—由于认识和斗争方式的局限而失败。(2)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此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2.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建立,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3.由理想到现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4.由一国到多国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