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地位日趋重要。社会的发展对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素养(特别是语言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和更多样化的要求。为了能让高中生更好的迎接升学、就业以及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教育部重新确定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原有的标准的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一、多维度、综合型教学目标高中阶段在发展学生英语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发展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新课标从五个不同的维度提出了不同能力层级的具体目标。五个维度是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二、学分制、分级式和选择性的课程结构原标准对课程结构没有太重视。原课程结构过于统一,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而新标准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新课标设置了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必修课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样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而选修课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就业、升学和个人兴趣和发展的需要。高中英语课程由必修,选修I、选修II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6学分)为全体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旨在构建英语学科核心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所有学生必须达到英语学业质量水平二的要求,满足高中毕业基本要求。选修I课程(8学分)供有学习兴趣和升学考试需求的学生选修,与必修课程形成递进关系;学完成选修I课程的8学分,达到学业质量四的要求,方可申请参加高校入学考试、选修II课程(6学分)为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提高类,基础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各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课程结构见图2。选修II系列的基础类、实用类、拓展类、第二外国语类等课程可在高一至高三年级的任何学期开设,旨在满足地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供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的学生任意选修。新课标结构中,各部分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围绕一定的专题或话题展开,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新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师和设备资源,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的教和学。三、技能并重的课程设置及内容新课标一改过去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趋势。根据高中学生的交际需要和认知发展水平,着重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运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新课标加强了词汇要求,高中阶段由原来的1800-2000个增加到33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对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要求高中毕业生能理解阅读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和态度,能识别不同的文体的特点,能分析和理解长句和难句,可以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可以从报刊或网络中获取和处理信息。新高中英语课程绝对不是仅仅提高了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的问题,在整个课程的设计和思路上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我们需要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人的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都是首次列入《课标》中,并按等级设置了具体的目标。情感态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相关因素。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在高中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乐于和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它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计划、实施、评价和调整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高中学生应形成适合自己学习需要的英语学习策略,并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应该积极利用多种渠道使用英语,学会独立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并能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扩展知识、开阔视野、充实生活,更自觉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学习英语必然要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包括学习必要的跨文化知识,增进文化理解,从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丰富生活经历,扩展视野,有利于促进对英语语言本身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增强世界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文化差异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这些都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基础。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难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改变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开拓了从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向探究知识,发展潜能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强调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了任务型教学,形成了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创建了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思考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探索式教学方法为主;3.从学生情况出发,设置分层教学目标;4.增加开放性任务型活动,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5.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式探究性学习,学会发展人际关系,形成与人沟通的能力;6.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先进教学设备,增加课程容量和内容广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五、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原有的高中英语教学过多地采用接受式学习方式,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走,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标中强调要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学习得以实现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会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目标、计划和策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并有能力参与自我评价等等。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才能有效的进行学习。高中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源,拓宽学习渠道并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六、动态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新课标采用动态式评价,即从教学活动的开始,过程和结果三阶段进行评价。也就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主要体现下一下几方面:评价原则上,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多元化和多样性体系,注重学生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以及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评价内容上,根据新教学大纲确定的目标,改变单一的知识评价为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价。评价主体上,既要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又要有学生自评、学生或小组互评以及家长参与评价等。通过评价时的角色互换,学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评价方法上,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非测试性评价与测试性评价结合。评价目的上,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全面和完整。不仅没有忽视结果性评价,而且着重形成性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任务和学习方法进行了全面地论述,对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新课标引导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共同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制定自己的学习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形成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总之,新课标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