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一、语文的“缘由”、课标概况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后,办新课堂中唯一保留及教授中国传统的科目即“国文”,到了上个世纪20年代小学“国文”称为“国语”,直到1949年6月叶圣陶建议改“国语”为“语文”;1979年张志公在《说“语文”》一书中正式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合称“语文”。这就有了一个书面的定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份---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第二部份---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第三部份---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第四部份---附录(优秀诗文、课外阅读、语法修辞)二、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中徘徊。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工具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应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后补充人文性,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后加强工具性,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一)、关于工具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仅意味着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而且意味着它是达到其他目的的工具。①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②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③语文是传递文化的工具,④语文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的工具。(二)、关于人文性。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文的人文性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二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对立,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形式---内容;躯壳---灵魂;依托---价值)。三、语文课程的地位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一)语文素养及其基础性1.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它包括对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习作能力等,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2.怎样理解语文素养的基础性?①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②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是最基层的基层。”(二)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及奠基作用。语文课程不仅使人学会怎么学语文,怎么用语文,而且能促使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使人学会创造,更能提高人的觉悟,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使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为一个人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四、语文课程的四大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展语文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热爱祖国语文;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四大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1、丰富的人文内涵、多元的文本解读【案例一】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对“他像一座山”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老汉像一座山?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讨论后,学生汇报:生:我觉得老汉在危急关头能这样沉着、冷静,就像一座巍巍挺立的高山。生:我觉得老汉能在这样的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其它共产党员,他就是人民的靠山。生:老汉看上去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但仔细思考,他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的,借用前一篇课文《企鹅爸爸》里学过的一个词,我觉得老汉的这种爱可以用“父爱如山”这个词来形容。正如王崧舟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像农民犁田一样,从深处犁过去,而不能从表面划过去!”【案例二】一位老师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一个学生这样理解“我很敬佩白骨精,因为她坚持不懈。”多元解读文本,要注意价值取向,一定不要以“新”“奇”作为判断个性解读的标准,要在文本解读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修定稿提出的),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之中特别注意的是: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修定稿提出的)2、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一】《学会看病》一文在研读这几句话时:“假如……你找不到我呢?”“那我就……找我爸”(让学生想象当时对话的场景,去体会母亲的犹豫,儿子的思考)。窦桂梅说:“语文教材为什么不编成《常用句式几百例》等?是因为语文教学不能放弃语文的灵性,不能背弃儿童的天性,不能让儿童在语文的牢笼中,受尽文字的折磨。不要只作训练,还要设法透过知识体验到情感与智慧。”3、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及整体把握能力《学会看病》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你病了。”我说。•“噢(ō),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他问。•我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èng)住了。•“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假如我不在家呢?”•“那我就打电话找你。”•“假如……你找不到我呢?”•“那我就……找我爸。”•《木笛》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朱丹说:“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木笛》一文中修改后的这段对话:•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为什么?”•“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吧?”•“没有忘记。”•“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我想,这样对比起来一读,修改后的这段话肯定要简洁得多,学生在读后也决不会把说话人的身份混淆。这种整体把握能力是新课程非常强调的一种阅读能力,是对文本整体上的理解,框架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揣摩,是略读、浏览时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加大阅读量,加强语文实践活动的前提和保证。4、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发展的影响(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关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参与确定对自已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自主学习的特征:(1)主动性特征(2)独立性特征(3)自觉性特征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习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①把学习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②学生自我设计,积极参与。③谋求学生自主发展。关于合作学习现代语文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集体智慧的交融活动,它是以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并视这种差异为学习资源为前提的。【案例】《二泉映月》一文,有同学认为文中关于“倾”有三个词,“倾听、倾诉、倾吐”而后两者是近义词,作者之所以要换一下,是考虑到用词不重复;也有同学说“文中两次写到淙淙的流水,一是十年前,天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表现的是兴奋、乐观;而第二次是在阿炳眼瞎后,生活穷困潦倒之时,表现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合作学习的涵义: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组织形式而言的,是与个体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形式。合作学习的特征: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评价的自主性。合作学习指导方略:①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的意识。②帮助建立合作中的秩序。③教给学生应有的合作态度及方法。④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⑤师生合作时,教师不要“显得比学生聪明”。关于探究性学习从理论上说,探究性学习有四个步骤: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调查研究---交流总结。(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五、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设计特点:九年一贯、通盘安排;突出主体,注重实践;阶段分明,循序渐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阶段:一、二、三、四学段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六、课程标准考点回顾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