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摘要】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课标十分明确地指出科学课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分析了当前小学科学的教育现状,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问题,在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化科学教学的工作思路,认为通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从生活中进行相应体验,从体验中促进深层理解,理解起来将会事半功倍.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关注小学生对生活现象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要求我们学会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去教育,提倡科学课程尽可能的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生活化小学科学教学。【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教学学习科学好奇心科学知识科学源自于生活,生活中也蕴涵着许多的科学道理。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并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具体实例。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使得科学课堂教学逐步走上“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探究化”的道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尽可能多的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发现科学,用科学解释点滴小事。那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活化教学,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实施。一、生活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我们能关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结合学生实际探究的需要,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和体会到所探究和学习的知识对自己的意义,这样的活动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生活化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这节课的极大兴趣。小学生特别有好奇心,往往对事件原因会产生一种非常关注的心理,特别是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情。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去设计2一些悬念,就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学起来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著名的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经讲过过“每个人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着好奇和敬畏。”而这种小学生所持有的好奇心,往往也是他们打开科学殿堂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在教学溶解这个内容的时候前先提问父母在做菜的时候往往会往里面加入一些调味料,如盐、味精等固体颗粒,为什么我们在吃菜喝汤的时候却没有吃到一粒粒的盐等,盐到底去哪里了?学生自然而然就联系到汤是咸的,应而是溶解到汤里去了,而不是凭空消失了.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例很自然的引入到溶解这个新概念,学生学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感兴趣,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很多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轻松多了。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教学内容的对象,还会使他们发现和体会到周围世界的奇妙之处,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为学生认识周围事物提供了必要前提;也为学生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依靠。二、生活化实验材料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就需要一定的实验材料,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探究的前提.我们应尽可能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放下科学高高在上的身段,将复杂难懂的科学定义概念尽可能的通俗化。在教学时应尽可能的选择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特别是从学生容易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切入点,努力在学生的生活已有经验和科学概念之间建立一座很好的桥梁。这样学生就更有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动力了。而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常见的科学实验材料。如在教学溶解的特点之一均匀分布的时候,可以举例制作一杯糖水,在喝的时候不会一口淡,一口甜,从而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均匀这个词语。如教学滤纸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的鱼网和滤纸一起作为实验材料,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选择性滤过。滤纸的通透性就跟鱼网一样是有一定的选择性的,大的物质像鱼不能通过,而小的物质像水一样的很容易就能通过了。同时不同的滤纸就跟不同的鱼网一样,他的网洞大小不同,能网住的鱼的大小也不一样,选择通过的物质的大小也就会相应的产生不同。在解决疑惑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和极强探究欲望,使他们迅速产生迫不及待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的想法,使他们在接下来的实验活动中更加的积极主动,也就能达到更加理想的实验效果。三、生活化课外拓展3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知识积累的教学模式,应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衡量学生水平的方法不单单只有纸制作业,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平时的作业中应尽可能少的布置一些纸制作业,多布置一些动手实践题。应合理的引导指引学生将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由传统的教室逐渐拓展延伸到课堂以外,如家庭生活、社区乃至大到整个社会,从而使课内、课外、生活、家庭、社会等有效的互相结合,让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心理满足与个性发展。(一)调查型家庭作业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观察下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有哪些,一个人一天大概能产生多少垃圾。人们生活中有无垃圾分类的习惯等等。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经历从而感受到我们身边的垃圾现状十分堪忧。并将随处可见的垃圾现象拍摄下来,再收集一些网络资料结合图文,以多媒体的形式播放给全班同学看,大家一起感受垃圾现象的严重性。通过上面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出一些应对的对策来。通过这次活动,发现如果我们能让学生亲身置身于无限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去学习,学生的眼界将变的更加开阔,他们对现代科技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也将理解得更加透彻.(二)搜集型家庭作业如在教学水资源污染问题时,可让学生通过相关书籍、电脑或其他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再结合父母一代对于水质变化的描述,总结概括出家乡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搜集完成后全班共同讨论分析水问题的严重性,理解到共同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感受到保护水资源“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同学们也已经产生了继续向下学习的欲望,课堂内容的展开变得自然而且充满兴趣。(三)参观型家庭作业可组织参观访问当地工厂,作坊,垃圾处理站等等,以教材、课堂作为平台,多途径多角度地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活动。由此让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去探询科学学习的广阔天空。家庭作业生活化既能巩固学生在课内所学的理论科学知识,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又能在相应程度上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他们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问题的能力,也主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出疑问,并且想办法去解决。学生的科学探寻应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指引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奇特和神秘,有利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寻热情,使他们养4成从小就乐于观察和提问。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应该来源于生活,教育不可以脱离生实际生活;生活本就是教育的理论依据,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生活处处都存在着科学,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可以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加以解释,教会学生学已致用。我们要充分开发挖掘出生活中有效的教学教育资源,还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出的生活中的相关信息资源,积极营造出一个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氛围。只有当小学科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时,科学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极强生命力的。脱离生活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只能称是“不完整的科学”。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学会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知识水平出发,使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小学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努力将自己的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参考文献】[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曾琼芳,刘祥发,《谈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湖南教育,2004(17)[3]覃川,《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4]郭元祥,《论课堂生活的重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1)[5]耿帅,《有效上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