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验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实验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与实践》襄州区黄龙镇中心小学:张杰一切自然科学都是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科学实践中总结总结发展起来的。没有实践,就没有科学课,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就更重要了。儿童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奇、好动、好学,对科学实验更为重要。实验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多种训练契机。通过具体的实验,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应让学生进入实验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游戏、观察、实验、操作等亲身实践活动,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实验教学中做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激发探究动机。(一).创设认知冲突情境。科学课教学情境的特点和功能,主要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呈现给学生的认知与先前的经验不一致时,他们往往产生认知冲突,不知选择哪个好,心理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和不解,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了解空气》一课中,教师取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一个玻璃杯和一张画了画的纸,说:“我把纸放进杯子,然后再把杯子倒过来,整个杯子倒扣在这个水槽中,你猜猜会怎样?”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纸会湿的。”有的学生很担心地说:“老师,你可以给杯子加个盖,这样纸就不会湿了。”教师接着说:“如果我说纸不会湿,你信吗?”学生有的说信,有的直摇头。当看到教师将纸放到杯子底部,然后整个杯子倒扣在水槽中,过一会后拿起杯子,让一个学生上来取出纸检验,发现纸确实没有湿。学生都很惊讶:“啊?纸怎么没有湿?”正是学生看到的现象(纸没有湿)与自己的已有经验(纸会湿)发生了冲突,学生才具有了要探究个究竟的欲望。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问题导入,都应尽量使学生能从现象的表征触及到现象的本质。创设情境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视觉现象与已有经验之间的冲突,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二)、创设问题情境。科学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科学探究的起点,不仅决定学习的内容,而且决定了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不平衡感,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和谐的感觉。这样,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会想尽办法努力消除这种不和谐的感觉,使认知重新平衡。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学生开始猜测、关注的都是马铃薯本身的大小影响了它的沉浮,但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渐渐地达成了“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马铃薯的沉浮”的共识。当老师把两个马铃薯都放在第一个水槽里,马铃薯都浮起来了;把马铃薯都放在第二个水槽里,马铃薯却都沉了,然后问学生:这是为什么?此时学生便开始将思维转到了水的问题上,指出:因为两个水槽的水不一样。接着老师再紧追着问:“你怎么知道?”从而引发探究问题。(三).创设游戏、魔术情境。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动力,而创设游戏情境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满足学生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如:在教学《被压缩的空气》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玩一个“用注射器做的空气枪”的游戏,学生玩后引发出一个个问题:“空气枪里子弹为什么会射出去的”、“空气枪是怎么制作的”、“空气枪里的子弹能不能射得更远些”„„通过一个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游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并能维持这样的学习动机进入更深入的探究活动。(四)、创设多角度情境。猜想与假设是探究思维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断探索,教学中应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从各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曾看到《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样一个案例: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办法取出量筒中的物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并联系已有的经验,成功使物体浮出水面;然后让学生推测一些物体的沉浮,学生实验后推测认为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有关,而接着学生又否定了自己的假设,陷入茫然之中。此时教师又借助于乒乓球创设了一个情境:教师将三个乒乓球放入水中,出现三种不一样的情况,一个沉水底,一个浮在水面,一个则悬浮在水中,学生都瞪大了眼睛。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完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进一步完善假说,最终能形成比较合理的阐述。二、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和兴趣。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如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是不明显的。可是有的同学的实验效果确实很突出的—手很烫,原来他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是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实践能力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除了增加电池的节数,还有那些方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加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一试。”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意识就更加强烈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内容、仪器设置、方法选择、实验过程安排、实验手段的运用都要富有生动性、启发性、直观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正确的血迹动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时,教师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烧瓶,烧瓶内的冷水便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一米多高。学生立即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了,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利用实验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技能。小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实践的锻炼。只有通过实践才容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采用适当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矛盾,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同时,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使儿童在动手中动脑,以动脑指导动手,手脑结合、手脑并用。不仅了解怎样操作,而且了解了为什么这样操作,锻炼实验技能。如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同学们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同学们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把这些材料料到电路中去检验”“可以用这些材料来代替开关或是导线;连接到电路中去”“把这些材料分别连到电路中,看一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如果小电珠能发光,就证明这些材料能导电,如果小电珠不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不能带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如:铜片、铁片、铝片、钢片……),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些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如:玻璃片、塑料片、橡胶片、木片、纸片……),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找出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总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繁荣改变。科学教学的改革是从改革教学方法为突破口的,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是以实验为方法为基础为核心的。使儿童从小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去学习,研究自然是十分有益的。而这种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逐渐掌握,真正学会。因此,科学教师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反复研究—归纳概括,得出结论—验证假象,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自行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